分享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虚空济 2022-12-31 发布于山东

《为政篇第二》⑪-⑫

  

⑪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⑫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我们先讲故,故,第一个意思,过去的,比如说,我们学习历史,这个叫故,我们学习圣贤文化这个叫故。第二个意思,故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我们也把它称为故。

说我以前读过《论语》这叫故,我以前学过历史,这个也叫故,我小的时候学过这句古诗,这个也叫故。那我们再讲新,新,我们也讲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文化,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没有听过的道理,这个都是新。

那么第二个意思,我们已经学过的,但是,当我们在重新学习的时候,又有新的收获,新的体悟,新的总结,这个称为新。

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读过《论语》,我们小的时候读过古诗,可是我们今天再去读的时候,又有了新的体悟,因为我们认知在变,我们的境界在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我们的经历在变,所以虽然学习了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曾经背过的文字,现在却有了新的体悟,新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学习、温习过去的知识,而有了新的收获,新的体悟,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温故而知新这件事情,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我们这一生当中,都要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地去成长自己,而最方便的老师,不就在这里吗?

就在温故而知新这件事情当中,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那我们看看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知字,知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知的能力,我们温再多的故,也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悟。

我们举个例子,说同样是做饭,有的人每天都做饭,每天都做饭,可能做了一年,并没有长进,而有的人不同,我每天做饭的时候,我在思考,我有知的能力,我怎么可以把饭做得更好,我如何才能创新,我怎样才能有新的收获。

可以为师矣,你看通过做饭就可以自学了,就可以温故而创造新的东西,新的体悟,新的收获,所以是需要培养我们知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去学习《论语》,也是一样的。有的人懂得自学的人,就可以温故而知新,说我今天读了一遍《论语》,我过了一个月,又来读《论语》,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但是,因为我有知的能力,我有知的思维方式,我又有新的体悟,新的收获,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为师矣。

这个时候我们再上升一个境界,再来讲这句话。我们刚才说温故而知新,这件事情,就可以让自己自学,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那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第二重境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如果一个人可以自学,有自学的能力,可以温故而知新,学习过去的固有的文化,而懂得创造新的知识,新的道理,适合当下的时代的道理,可以为师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回头去看历史的发展,去看历代的圣贤,比如说王阳明先生所讲的心学,从哪里来的,温故而知新?他是以儒家的文化为根基,又学习了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在这个基础之上,创造了新的文化,新的知识,后人我们把它称为心学。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我们称为《传习录》,就是出自于曾子的传不习乎。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曾子的《大学》从哪里来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跟随在孔子身边,学习孔子的思想,是不是故的,故有的知识,老师所讲过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温故而知新,所以写出来了《大学》,这个时候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我们再来看,子思子,《中庸》的作者,他是孔夫子的孙子,是曾子的学生。他是不是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又学习了自己的老师,曾子的思想,温故而知新,写出了《中庸》,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我们再来看孟子,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学习了曾子的思想,学习了子思子的思想,温故而知新,写出了《孟子》,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我们再往上去倒推,我们去看看孔夫子的学问,从哪里来?述而篇,开篇第一句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述就是讲述、传述,去讲述和传承古之圣贤的学问,而自己并没有写作。

《论语》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信而好古,好古,去研究古人的学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呢?亦是从温故而知新当中来,学习了《诗经》,学习了《易经》,学习了《乐经》,学习了《礼记》,学习了这些文化,创造了新的思想,成为了万圣师表。

我们再去讲任何事情,实则都是温故而知新所产生的,我们说道家思想,道家的老子也是如此,学习过《周易》,观察了四季的变化,观察了大自然的规律,观察了水,观察了道,得出来了结论,所作《道德经》,都是温故而知新。

我们再往前讲,讲到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同样的道理,观察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了符合当下的道理,可以为师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可以做一个部落的首领,带着更多的人,更好地去生活,去创造万物。

所以温故而知新,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其中不停地提升这句话的境界,让自己可以变得自学,让自己可以去观察万事万物,而得出来新的体悟,新的道理。

如此我们既可以自学,又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时代在不停地变迁,所以适合当下时代的思想和道理,非常地重要,否则我们学知识就学死了,不懂得活学活用,不懂得去迎合当下,这个时代,不能创造新的东西,那我们如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圣贤的文化,我们要如何去传承呢?

所以每一代在传承圣贤文化之人,都是在做着温故而知新的事情,他不停地在做的就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听得懂的方式,在告诉人们其中的道理,在传承着文化,所以温故而知新,非常地重要。

如果我们不能养成,温故而知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懂得去应用温故而知新,我们所学终究有限,我们所用终究有限。

子曰:君子不器。我们先讲器,什么叫器呢,器具。比如说杯子,这叫器,我们再比如说,刀,菜刀,我们把称为具,刀具,器具。

比如说汽车,它也是一种器具,比如说我们的衣服,它也是一种器具。所以生活当中的器具很多,器具的特点是什么呢?有限制,有局限性。比如说,杯子这个器具,只能用来喝水和以及喝水相关的事情。

比如说汽车,我们只能用它在公路上去开,它不能飞,也不能下水当船用。它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称之为器。

我们再来看君子不器,首先君子不要自我设限,君子不是只能有某种用途。比如说,只能讲课,比如说只能开车,比如说只能做饭,这个时候就是有局限性的,而君子是不器的,没有任何的形状,没有任何的棱角,不是任何的容器,只要是器具和容器都有局限性。

比如说这个杯子,我们说它是一个器具,装水就能装这么多,即使我们换了一个更大的容器,换了一个盆,这个盆能装的水也是有限的。我们再大一点,把它换成一个缸,一个水缸,这个水缸的容量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再大一点换成一条河,一个湖,一片海,再大的容器,终究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说,君子不是任何的器具,没有任何的边界,没有任何的局限,没有任何的棱角,他是不器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形状,所以这个是君子之风。不会自我设限,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时候,都会自我设限,比如说我就只能做某件事情,我就只会某一个东西,我们就只有某种技能,这个时候就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说,我们去讲《论语》当中,孔子的弟子,我们说到子路,勇猛过人无所取材,这是孔夫子对子路的评价。这个人很勇猛,但是缺少智慧,很多事情,不懂得裁断和裁决。比如说形容子贡,说子贡贵气,因为这个人,又能做官,又能经商,他是一个很富贵的人。比如说形容子游、子夏,以文学著称。

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颜回,吾与回,言终日,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说了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我们刚开始学习《论语》的人,有的时候会不太理解,为什么颜回是最得意的门生呢?

他又不像子贡如此的富足,又不像子路如此的勇猛,又不像曾子留下了《大学》,不像子思子留下了《中庸》。

我们再往后学《论语》的时候,会有多处提到颜回,但是注意提到颜回的,都无法去描述,而是赞美之词。比如说我们刚才所讲过的,亦足以发;再之后会有说,颜回,不贰过,不迁怒,闻一而知十;比如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比如《中庸》中所讲,颜回择一善而拳拳服膺,所以看对颜回的赞美,并没有性格的描述,而是某一种态度,学习的态度。不迁怒、不贰过,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居陋巷,不改其乐,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标签去形容这个人,所以有标签就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通常有一些影视明星,都会有自己的标签,因为什么标签,演了什么电视和电影而出名的,但是后期的时候,这些影视明星都想摆脱标签,你会发现很难,因为别人的价值观当中,已经形成了,这个就是器,它是有局限性的。

但是我们再去看,更有修为和境界的人,我们去形容这个人,你会发现无法形容,说这个人长的既帅,人品又好,演技又好,品德又好,好像某一句话,都不足以来形容这个人,这个时候就是不器的状态,当然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那我们再回到《论语》当中,形容颜回无法形容,我们再讲,我们形容孔夫子,你会发现很难形容,你要怎么去形容这个人,你没法有固定的一句话,去来形容他。曾经有一位叶公问子路,说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对,子路没有回答。

过后孔子和子路讲,你就和他说,我是一个只顾学习的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述而篇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了这些事情。

说我这一生,好像也没有做什么,说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形容孔夫子的话,形容颜回的话,都是回到了最简单,最淳朴,最基本的文字,那些最朴实的东西。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说生活当中有一个好人善人,问起你对这个人是如何评价的,这个人是一个好人,如果你非要我说,他究竟是哪里好,那他做的事情可太多了,可能一时半会儿讲不完,他所做的好事,他所有的行为。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对这样的人的评价,都回到了最初始,最淳朴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任何的标签,他没有任何的形状,我们无法去形容他,我们通过修行,是可以突破自己的性格。

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如如不动,从容不迫,有的时候做事情,我们可以雷厉风行,它是可以并存的,为什么可以并存,因为不器的状态,没有任何形状,你就可以让它成为任何的形状。

放到哪里都可以,坐在这里讲课,可以,让我去做饭,可以,让我去开车没有问题,让我现在去干活劳作,同样的没有问题。

因为没有任何的形状和棱角,所以可以成为任何的形状,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去突破,让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君子不器,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和要求。

君子不器,就相当于道家所讲的无形无相,没有任何的形相,道家以水比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说你看水的特质,遇冷成冰,遇热成气,它可以随意变化。

比如说把水装到杯子里面,就是杯子的模样,装到盆子里面,就是盆的模样,放到湖里就是湖的模样,因为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的形状。君子不器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没有任何的形状,所以随意变化,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的局限,这个是合于天地之道的。

道家所讲的大道无形,无形无相,所以到哪里就演化成什么形状。儒家讲君子不器,没有任何的形状棱角,所以到哪里都可以素其位,都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形状,所以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才能达到君子不器。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圣贤的文化,通过修行,不断地去突破自己性格的障碍,不断地去打磨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让自己可以变得从容不迫,随意变换,这个是我们修行儒家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