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网首发】刘庆霖:生活是泥,诗是陶。

 流云诗词 2022-12-31 发布于河北

流云

首发

流云

作者简介:

刘庆霖,1959年2月生,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78年入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解放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曾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诗词年鉴》执行副主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著有《刘庆霖诗词选》(诗词卷、理论卷)等五部专辑。

刘庆霖老师作品链接:

我爱绝句:刘庆霖精品绝句专辑
刘庆霖:绝句表现意境的特点和规律
刘庆霖:诗词的语言张力(上)
刘庆霖:诗词的语言张力(下)
刘庆霖:爱是诗中万法门

刘庆霖:生活是泥诗是陶

“诗是天堂吊顶灯”,也是人间烟火的集中体现。因此,诗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如何让诗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呢?我的体会是:要把生活之泥土,变成诗之陶器。

生活是泥土,而诗是陶器。简单地说,将生活之泥制成诗之陶器要有三个步骤:选泥、造型、烧制。

一、 选泥

不是说“一切生活皆可诗”吗?那为什么要“选泥”呢?不错,一切生活皆可诗。不过,这是说的普遍规律,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比如你没有站在边境线上,让你写出“界碑立处杂荒草,一朵花开两国香”就很难。同样,如果我不是有机会走进没有一点光线的暗河,也无法得到“撷取一枚石出洞,让它知道有光明”的诗句。所以,“选泥”是要选择有诗意的、你自己熟悉的那部分生活。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活包括: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人民大众的生活,乃至进入你生活视野的国家大事和自然事物。

一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

对于一个诗人,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写出你生命中感触最深的事情来。我们来看近代诗人苏曼殊的《柬法忍》:“来醉茎深露,胭脂画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这首诗与他的“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一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极度凄凉之美。然而,这就是作者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才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代诗人中,表现自己生活最突出的应该是聂绀弩,他把许多劳动,如搓草绳、锄草、刨冻菜、挑水、削土豆、推磨、烧开水、送饭、牧马、放牛、掏厕所、拾麦穗、脱土坯、割草、排水、伐树等都写成诗。他写劳动不同于古人,首先他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写的,所写就是所感,他写挑水“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完全是初学挑水的感觉。我在农村劳动的时候,也曾给田里干活的人送过水,有时一担水要挑两三公里远,如果挑水时掌握不了平衡,行走之中,桶里的水晃荡出来,水就往外溅,经常挑到目的地就剩下半桶了。他写在野外烧开水:“搜来残雪和泥捧,碰到湿柴用口吹,风里敞锅冰未化,烟中老眼泪先垂。”写割草“长柄大镰四面挥,眼前高草立纷披”,把芟刀割草的感觉完全写了出来。第二他对劳动充满了热情。他写大家夜里加班干活(我们叫“打夜战”)的景象非常豪迈:“三山五岳英雄聚,雪地冰天昼夜忙。无数红旗飘四外,一堆篝火照中央。”如果说这样写有点太宏观了,那就看看他的另一个版本:“你一䦆头我一锹,熊熊篝火照天烧,朔风自冷人方热,河底渐低岸更高。”本是寻常的题材,到了聂绒弩的手里都写得活灵活现,而且语言风趣幽默、自然灵动,绝不重复他人。我自己的体会是,写自己的生活,题目不要太大,切入的角度要个别,否则容易与别人的同类题材“撞车”。

二是从他人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

写他人的生活,当然最好是写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和事,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是当代英雄人物,也可以是你周围发生的与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人和事。我曾读到当代诗人文伯伦先生的一首《村妪》:“樵苏十指血痕斑,耕获连宵月色寒。儿若工棚处对象,休言有母在深山。”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儿子在山村艰难度日,儿子大了,外出打工。临行前母亲嘱咐儿子:假如你要是处对象,千万不要说穷山沟里还有一个老母亲呀!这样的话,细想未必合理,但却是一个母亲能够说出来的话。刻画人物如此,让人心酸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作者对生活体验之深。我们再来看当代诗人田成名的《田野印象》:“犁垄青青涨鸟音,夕阳一点半山心。林稍那抹霞如带,系向荷锄老父亲。”此诗明写田野,实质上是写自己的老父亲。而且,它更深刻地表现了千百年来像老父亲一样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全诗购思独特,情景交融,意藏境里,语言具有明显的时代温度。可以说,这首诗也脱离了“田园苦”“田园乐”等一些我们以往比较熟悉的情景,展现了现代农村和田园的大美境界,是古今田园诗所未曾见者。

三是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

这里的人民大众并非虚指,它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更为广泛的民众;同时,也并不是说这些人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普通百姓,它应该是包括工农商学兵在内的、不分地位高低的所有人的总和。当然,我们“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也并不说每一首诗都要涉及所有的人民群众。可以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侧面切入。例如丁稚鸿的《同学会》:“渭北江东总忆君,时光已抹旧时痕。同窗相会无高下,都是呼名唤字人。”几乎读过书的人都有同学,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市民,谁都没有例外。“同学”这个概念也就自然在人民大众之列了。这首诗正是抓住“同学”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进行作文章。本来,社会各类群体中的人员,社会地位是存在“高下”之分的,说“无高下”那是因为到了特殊的时刻或环境,人们把本来有的“高下”暂时忘却了。作者正是抓住了“同学”聚会时直呼名字,无论地位这一特点,写出了这一类人群相聚的独特之处,可谓抓到了本质。这也像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了古代边塞军人普遍的心态,切入点是一代边塞军人的生活侧面。

四是从国家大事和自然界的事物中寻找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

现代诗人木斧说,“泥土有泥土的梦”,意为一切事物或都可以成为诗的题材,但你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规律去作文章。如果国家大事令你感动,你有话欲说,可以写诗;如果自然界的事物令你感动,当然也可以成为你的诗题。例如周啸天写的是《行香子·八台山日出》:“巴山绵亘,八叠为峰。几千转、跃上葱茏。气违寒暑,服易秋冬。竟霎时雾,霎时兩,霎时风。 雀呼起早,目极川东。浑疑是、开物天工。阴阳一线,炉水通红。看欲流钢,欲流铁,欲流铜。”周啸天教授看日出的时候,恰巧我也在场。那天早晨的太阳从大巴山升起到钻入云层,只有2分47秒。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天地的壮美被诗人抓住了,周教授把这一瞬间的天地,比喻为天工开物时的“熔炉”,“浑疑是、开物天工。阴阳一线,炉水通红。看欲流钢,欲流铁,欲流铜。”诗人不但看到了美,也感受到了力量,并将这种力量付于笔端。这一转瞬即逝的景象,也被当时在场的王海娜捕捉到了:“八台凝望混元图,一线橙红人共呼。山海霞天成巨蚌,徐徐吐出太阳珠。”(《八台金鼎观日出》)。同样书写出了一瞬间的生活侧面。

二、造型

造型是制陶的第二步,也是诗词创作的第二步。这个过程不但要思考你所制之陶的目的,即它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形象思维,体现器之型、物之感、思之巧。当然,这里的“造型”是指利用现有诗型进行创作,而非诗体创新。

一是型之实用。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诗词也一样,“器”之大小,由题材内容决定。我们来看唐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即“意思已经完满了”。祖咏懂得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勇于打破艺术教条的铜枷铁锁。也说明祖咏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和对语言的提炼,为后人所称颂。目前诗坛有一种现象,就是比较轻视绝句,认为绝句比较轻,尤其是各种诗词大赛,获大奖的几乎都不是绝句。其实这是个误区,绝句灵动、明快,写好了一样有力量。唐诗中绝句比例就非常大,好作品也非常多。唐代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和当代甄秀荣的“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如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送别》)都是绝句,是长诗和长调词也压不倒的绝句。所以,那种轻视绝句的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型之美丽。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就像把生活之泥制成美丽的陶器,不但要实用,还可以赏心悦目。例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无论什么时候读,都会感到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些都是将生活之泥制成诗之陶器的典型例子,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美是诗的第一要素”,这也是诗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我个人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美丽、明亮、芳香、真情”,抓住了美就是抓住了诗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其实,创造美也是需要下狠功夫的。大家都知道达·芬奇肖像画《蒙娜丽莎》非常美丽迷人。但谁又知道他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和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过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 ,《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不受这幅画的影响。我们诗人,也要在创造诗的意境美上狠下功夫。

三是型之独特。诗词是极其个性的文学品种,一定要区别于古人,区别于他人,也不要重复自己。换句话说,写诗便是在天空,找到自己那枚月亮。在当今数百万写诗的人群中,想占有一席之地,“型之独特”是个重要问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企业家在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经验时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和我们写诗一样道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说的是独特和好,而好也是独特;“人优我转”说的还是与他人要有区别、要不一样。诗的“型之独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内容独特,二是视角独特。内容独特很难,有些题材虽然古人没有接触到或没有涉猎过,但也被当代诗人挖掘得差不多了。我算比较幸运的,在本世纪初,我发现西藏因为地理条件和民族习惯等因素,古代诗人几乎没有去过,现代诗人去的也了了无几。于是,我连续去了三次西藏,并用十年功夫读了近百本有关西藏的诗歌、散文、纪实和小说,写出了一百多首西藏的诗词。可能是因为内容的“独特”,2014年《诗刊·子曰》一次刊发97首之多。视角独特是个好办法,但也是很难。然而,好的诗人就是要有“第三只眼睛”,见人所未见。请看当代诗人李伟亮的《回保定乘K字车》:“过眼风光数点青,黄昏广播细聆听。慢车自有人情味,每在深秋小镇停。”在当今人们都在赞美高铁列车的时候,这首诗就显得格外抢眼和可爱。这就是独特的视角产生的效果。

三、烧制

烧制的目的是使陶器能够耐用或永久保存。在诗词创作上,它是灌注精神、提炼思想的过程。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造型”的要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烧制”的过程。我曾经说过“诗是焚烧思想留下的舍利”。“焚烧思想”不仅要用自己的“心中之火”,而且需要“人民之火”“历史之火”“时代之火”一起烧制。

一是用自己的“心中之火”烧制,亦即诗言志。诗言志,当然可以直抒胸臆,但又要做到有诗意、讲含蓄,这就要求动用你的想象,或者运用比喻。另一方面,诗言志可以言自己之志,也可以用一已之音发百姓之声。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我歌唱个人》诗中写道:“我歌唱个人,单一的独立的人,发出民主的声音、大众的声音。”(《草叶集》)1991年,是我在军队服役的第十二个年头,也是写诗的第三个年头。当时想到的是:军人就是国家磨砺出的宝刀,是为保卫国家准备的;但这把刀不能完全等到战时才用,平时就要有威慑力,最好的威慑力是什么呢?于是,想到了把它悬挂在北斗之上。这才有了《军营抒怀》:“十年望月满还亏,看落梅花听子规。磨快宝刀悬北斗,男儿为国枕安危!”这首诗看上去就是直抒胸臆,但因为有了想象和比喻,就耐读耐品,并不觉得干巴。不过,诗言志,最好的形式应该是托物言志。既言志又不失婉曲之美。我们来看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臧克家把自己喻为老黄牛来写,深刻而蕴藉。佛家有一句禅语:“遇事不决,可问春风。春风无语,即随本心。”佛家明明知道春风不会说话,更不会回答问题,又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为什么不直接说“遇事不决,即随本心”呢?因为绕个弯子比直接说更美妙,更能打动人的灵魂,也便于记忆。这也是文学作品的普遍规律。

二是用“人民之火”烧制,即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诗人向民众学习,站在人民的立场看问题,甚至替民众发声,是创作进入高级阶段的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文学创作亦然。况且,诗词的创作,往往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作者创作之后,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作,才能实现它要表达的目的。读者再创作就是共鸣,读者的共鸣越强烈,形成的力量就越大。因此,汲取民众之力量,是成就诗人的最优选项,也是复兴中华诗词的关键一步。近几年我发现几首类似的《登鹳雀楼》新作,其中有一首是李铁城的“白日升还落,黄河日夜流。欲知忧乐事,更下一层楼”。这是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基础上,逆向思维,翻出新意的诗。王之涣的诗意在提升人的视野和境界;此诗则意在让官员们视野向下,走下高楼,亲近普遍百姓,真正地与人民同忧共乐。这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人民公仆的应有之责。这就是站在人民的视角,用“人民之火”烧制诗之陶器。这样的诗句,只有来自社会底层、与人民血肉相连、与大地息息相通的诗人才能写出,是鲁迅所说的“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而不是被动的“为人民”写作。

三是用“历史之火”烧制,即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有人主张写诗用典,有人反对写诗用典。我认为,笼统地强调用典和反对用典都是偏颇的。用典可以沟通古今,增加诗词内涵,传承文化,古为今用;但过分地强调和生硬地往诗词里塞典故,则会造成阅读的隔膜,也有卖弄之嫌。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秦末之人,南宋时的李清照写项羽,即是用典,其赞扬的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低头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南宋政权之中的投降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赞美项羽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当代也有人写同样的题材,那就是已故孔凡章先生的《读项羽本纪》其一:“千秋犹想大王风,颈血横飞一剑红。未必渡江难立足,不回头处最英雄。”这也是一首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并赞美项羽的诗,只是赞美的角度不同。“未必渡江难立足”是化用了杜牧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之句。“不回头处最英雄”则是赞扬项羽不忍再让江东弟子和百姓卷入无休止的战争之中,宁肯自己死了也要结束楚汉之争“最英雄”之举。以上两首写项羽的诗均雄健有力,这都是“历史之火”的功劳。

四是用“时代之火”烧制,即让时代大潮卷起你诗的浪花。一方面,诗人要做时代的娇子,不但要有时代的眼光,而且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骨头里长着山石,壁立千仞;胸膛里装着天空,视通万里。选择时代要求的内容和角度去展示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诗词要接受时代大潮的考验和选择,也就是说,诗词的表现力能否承受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如果能够承受,那就有可能会被烧成美丽的“陶器”,否则就成为“废品”,甚至被时代所淘汰。这就要求我们诗人重点关注时代,主动融入时代,勇敢描述时代,贴近时代进行创作,不仅把时代作为诗词创作的底色,而且要作为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佳作。大家知道,中国大陆和台湾至今未能完成统一,这是现实题材,也是时代题材。这样的题材在七十多年里一直被书写着。但最感人的还是于佑任先生的《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晚年在中国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晚年羁留台湾,于右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故土之思、黍离之悲,所以才在1962年1月24日写下这刻骨铭心之作。当然,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时代之火”也离不开个人感受,一定要写自己感触最深刻的时代题材。

2022年12月25日

(完)

福利:

《刘庆霖作品选》(诗词卷、理论卷)修订版。定价128元,免邮。大家可以打刘庆霖老师电话:13621301628,或加微信购买(电话微信同号)。买两本书,就能在微信里经常看的刘老师的诗,这是多大的福利!

推荐

流云诗友群

入群条件:喜欢流云诗词的诗友,转发一篇流云诗词的文章到朋友圈后加我的微信:zjq924948011,曾继全。我拉您入群。入群后可以把截图发到群里。

群中优惠:可以发诗,有老师定期点评,大家也都可以畅所欲言,对诗不对人。可以投稿精品诗词栏目。

群中义务:禁止外链,禁发和诗词无关的。

诗集推荐:

《流云绝句三百首》精选

点击上面的名片,就可以阅读流云诗词所有精彩。

如果您喜欢流云诗词 

 请您点击“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