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治温疫病下后诸症

 无梦的天空1234 2023-01-01 发布于重庆

提要:吴又可在治疗温疫病过程中注重用下法,用下法可以开门祛贼,方剂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吴又可说用下法的主要目的是逐邪,不只是泻下燥屎。吴又可说:“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提出治温疫病著名的“客邪贵乎早逐”观点,突破了伤寒派“下之不厌迟”之说。然而用下法之后,会出现一些症状,需要会解决。我们不但要掌握用下法的绝技,而且还要会治疗用下法后出现的诸症,成为用下法高人,详细讲述于下:

一,【用下法的绝技】

(一)用下法的时机。

治温疫病,吴又可提出著名的“客邪贵乎早逐”观点,其中“早”是指不要等到无形之热与有形之粪互结产生阳明腑实证时才用下法,然而早用下法,也不是孟浪从事,需要见“可下诸症”方可用下法。在“可下诸症”中,主要以舌苔为准,见舌苔滞腻,干而无津,即用下法进行治疗。袁体庵在《证治心传》中说:“余治疫症,大剂攻下,每多获效。缘此病邪由目鼻吸入者多,往往两手脉微弱,若不知者,以为脉虚,不敢用攻,孰不知下后邪去,脉即平复。此症初起,多见恶寒肢冷,舌苔黄腻,神识呆钝,或邪热下迫,每多自利,所下几微,最易惑人。必视舌苔垢腻之有无,以定攻下之轻重,每见下去一层,又起一层,轻者两三剂,重者八九剂,浊苔退尽,脉平而不躁急为准。仍须用下,庶免反复,要知此邪乃天地间至恶之气,必须除恶务尽。以大承气汤为主,随症加减,减至单用元明粉为极轻,总以三候之内率,若延至三候以外,必自利红水,肠胃已烂,必死无疑。余历验心得,以验苔之滞腻,干而无津之苔,凭此用下法;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法。”

(二)用下法的舌象。

袁体庵,虽然道出治温疫病用下法的秘诀是望舌,但是未列出治温疫病用下法的各种具体舌象,而吴又可在《温疫论》中的“应下诸症”篇里,列出治温疫病用下法的各种具体舌象,治温疫用下法的各种具体舌象是:“舌白苔渐变黄苔”,“舌黑苔”,“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砂苔”。如果病人既有用下法的舌象,又有脘腹胀满,或便闭症状,用下法无疑!

(三)用下法的原则。

用下法的时候,吴又可说“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与不及之弊”。

二,【治疗下后诸症】

(一)下后顺证。

1,下后脉浮:里是指肠胃,里证应用攻下法之后,脉不沉而转浮,说明体内在里的热邪壅滞已经解除,不再结聚于里的佳象,但是同时见脉微数,身微热,神思不爽,说明尚有热邪未尽,此时热邪浮散于肌表,并未结聚,故不可用下法,应当用白虎汤,解除肌表散漫之热邪。治疗下后脉浮,吴鞠通讲的最清楚,他说:“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散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浮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下后身反热:里是指肠胃,里证应用攻下法后,邪去正复,本应当脉静身凉,今反发热者,此为内结开,正气通,郁阳暴伸也(被热邪郁闭在内的阳气突然散开),犹如炉中伏火,拨开虽焰,不久自息,身热会自动逐渐消退,一般不需要用药。

3,下后脉反数:吴又可说:“应下失下(应该用下法而没用)”,之后症状见“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四肢有时逆冷),欲得近火壅被(想烤炉火盖厚被子)”,其原因是“此阳气伏也(此为阳气被热邪郁闭在内)”。这怎么办呢?用下法治疗呗,可是用下法后症状见“既下厥回(用下法立刻四肢回暖),去炉减被(不想烤炉火不想盖厚被子),脉大而加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其原因是“此里邪去,郁阳暴伸也(此为里的热邪离去,被热邪郁闭在内的阳气突然散开)”,这怎么办呢?“,宜用柴胡清燥汤去掉花粉,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此证类近白虎汤,但热渴既除,又非白虎汤所宜也”。治疗下后脉反数,吴鞠通比吴又可高明,吴鞠通说:“无汗而脉数,邪之未解可知,但脉不浮,脉不浮说明邪不在表,无领邪外出之路,既下之后,又无连下之理,故用清燥汤,增水敌火,使不致为灾,一半日后相机易法”,吴鞠通批评吴又可说“柴胡清燥汤中用陈皮之燥,柴胡之升,当归之辛窜,津液何堪!以燥清燥,有是理乎?”

(二)下后再下证

邪气复聚:里证下后,病势减缓,症见脉不浮,烦渴减,身热退,本是邪退正复的佳象,可是过四五日后,患者身热又起,这是由于膜原尚有余邪隐匿,又聚于胃,因而复发热,宜再用下法,此时用下法,注意用药量不宜过重。

(三)下后虚证。

1,下后反痞:疫邪留聚于心胸,症见痞满,吴又可将其列为“应下诸证”之一,此类痞满当属实证,下后痞满即除。若下后反见痞满愈甚,其原因是其人素有他病,致使气血不足,下后更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故下后反痞满甚者,不可再用下法或行气破气之类药物,以免再伤正气,治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用参附养营汤,其组成是当归,白芍,生地,人参,附子,干姜。

2,下后反呕:疫邪留聚于心胸,亦可见呕不止,下之则胃气得降,呕吐自止。若下后反见呕吐不止,或“少进粥饮,便欲吞酸者”,则是由于平素胃气虚寒,下之再伤胃气,胃中寒湿更甚,故上逆作呕,治法温中降逆,化湿和胃,用半夏霍香汤,其组成是藿香,干姜,生姜,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3,下后阴伤:平时多火而阴亏之人,感染疫邪出现下证,不得己反复攻下,数下伤阴液,津液不能上荣,症见“两目干涩,舌反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等津液大伤之象,治法养阴补血,用清燥养荣汤,其组成是当归,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陈皮,甘草。若里证仍在,治法养阴攻下,用承气养荣汤,其组成:当归,白芍,生地,知母,枳实,厚朴,大黄。吴鞠通治下后阴伤比吴又可高明,他说“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汤,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吴鞠通高明在何处?高明在泻燥屎以增液汤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三,【温疫愈后作呕】

吴又可说:“温疫愈后,脉证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吐愈加,此为下格。盖下既不通,必逆反于上。设误认翻胃,乃与牛黄,狗宝,及误作寒气,而以霍香,丁香,二陈之类,误也。宜调胃承气汤热服,顿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臭不可当者,呕吐立止。所谓欲求南风,须开北窗是也。呕吐止慎勿骤补,若少与参芪,则下焦复闭,呕吐仍作也”。下格一证用调胃承气汤,除呕吐主症之外,必有肠热余毒未尽的证候,不可与参芪骤补,应效法竹叶石膏汤。

四,【吴又可的案例】

吴又可说:“温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此为伏于膜原之邪已经溃散,邪毒离开膜原传入于胃),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水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燥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此为邪毒太盛,又聚集到胃里),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半夜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