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一一九)

 经方人生 2023-04-04 发布于四川

2022-10-14

《温病条辨》对经方的发展

图片
图片

概  说

各位同道好。很高兴今天下午跟大家见面。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温病条辨>对经方的发展》。

经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讲经方就是经典之方,有的讲以仲景方为主。不管怎么样说,经方是中医方剂的精粹,是符合简廉便,简练、价格便宜、效果好,是一千多年来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所以重视经方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当中,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经方,特别是张仲景留下的方子历史很悠久。后世在发展过程当中,对这些经方进行加减变化,适应更多的病症,不断地提高疗效。所以重视经方当然也不是固步自封,单纯停留在这些方子本身。后世对经方的发展比较多的、比较特殊的,我认为是在温病学产生以后,很多的温病学家对于《伤寒论》,和宋代的一些经典方的运用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创立了新的方子。

刚才金实老师讲话当中也提到了,一些经方在实际应用当中是有很多变化的。所以我今天讲的内容就着重把温病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里面对经方的一些发展,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1.《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代表著作之一,为清代淮安人吴鞠通所著。全书共六卷,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65条,内有方剂208首。另有原病篇19条和杂论18篇、解产难17篇、解儿难24篇。

在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本书在写作体裁上仿照《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较简单扼要,以便记诵。但又恐过分简单而难以完全阐明医理,所以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这种自条自辨的写作方式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鞠通以其在温病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被称是清代温病学四大家之一。《温病条辨》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但仍然继承了大量的《内经》《伤寒论》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证治内容。吴鞠通虽力倡温病之说,但对《伤寒论》也甚为推崇,不仅在“凡例”中指出:编写体例是“仿《伤寒论》作法”,而且究其对外感热病的辨证与张仲景一脉相承。

其提出温病起于手太阴,上焦传中焦,再传下焦之论,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体现了外邪的传变从表入里,病证的发展以里实热为极期,证候的性质由实转虚,阴液的耗伤初以肺胃为主,最后可伤及肾阴或肾阳的这一外感热病病变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临床上,我们看到的温病和传染病传变过程确实是这样一个规律。

鞠通强调著《温病条辨》的目的是为了“羽翼伤寒”,不是为了与《伤寒论》唱对台戏,而是要充实和丰富《伤寒论》的内容。正如他在本书“凡例”中所说:“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且强调本书“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书中引用《伤寒论》原方或以原方变化而成新方者甚多。

书中直接采用了一些《伤寒论》条文和方剂。如桂枝汤、栀豉汤、一物瓜蒂汤、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五苓散、乌梅丸、白头翁汤、茵陈蒿汤、黄连阿胶汤等。

还有许多方剂是从《伤寒论》方化裁而来。如对《伤寒论》中三承气汤的运用,有著名的“五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是对《伤寒论》攻下法的重要发展。而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方以及从《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变化而来的桃仁承气汤、从《伤寒论》炙甘草汤变化而来的加减复脉汤等,都是体现了吴鞠通对《伤寒论》方剂既重视继承,又重视发扬。

据统计,《温病条辨》中转引《伤寒论》的条文就有31条,所用的《伤寒论》方也有38方,其中4处提及桂枝汤、9处提及白虎汤及其加减、10处提及承气汤及其加减、5处提及五苓散、6处提及加减复脉汤等。

这些充分反映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内容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吴鞠通广泛继承经方的成就,并加以整理、加工、提高,发展了经方,从而在医学方面,特别在温病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温病条辨》对经方的发展举例说明

下面我想具体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温病条辨》对经方是如何发展运用的。第一个是阳明温病治法,第二个是通下法的使用,第三个是肾阴耗伤的治法。这里我联系《温病条辨》当中一些原文。

2.1

阳明温病治法

2.1.1(中焦篇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本节可看作是阳明温病的证治大纲,主要论述了阳明温病的临床表现、阳明经腑二证的证治区别及机理等,而其诊治方法则基本沿用《伤寒论》。简言之,经证白虎汤主之,腑证承气汤主之。

2.1.2(中焦篇2)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本节所论病情也属阳明气分热盛,但脉浮促而不洪,亦无大汗。所谓“促”,即数而时止,属邪热亢盛而耗伤心阴之象。因而本证为阳明热盛而心阴受伤,所以在用辛凉清透的同时,加用麦冬、竹叶以清心热、养心阴。

2.1.3(中焦篇3)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本条具备阳明温病的所有症状,治疗必须用攻下的方法,但由于症状轻微.邪势尚未达到亢盛的程度,所以只须用小承气汤通利肠腑、和调胃气,即所谓“通和胃气”,就可以痊愈,不必用芒硝来软坚润燥,攻下之力较缓。

2.1.4(中焦篇4)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文中指出,对阳明腑实证出现谵语苔黄者,可用小承气汤。与上节对照,本节所述病证似乎要重一些,但由于尚未出现腹部痞满燥实坚的症状,所以仍用小承气汤小下之。

既称阳明温病必具阳明温病的基本症状,如热盛、汗多等,属气分热盛于阳明之证。如无汗而又见谵语,且大便不硬,其病机重点就不在阳明,多与邪犯心包有关,所以投用牛黄丸清心开窍。

2.1.5(中焦篇6)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此一条须细辨的是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方可用之,全在目赤、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定之。

阳明腑实证,如阳气郁闭于里不能外达,则可引起四肢厥冷或全身厥冷,即所谓热厥。其除了有腑实表现,如面目红赤,腹部满坚,甚则拒按,便秘,脉沉伏等外,还有神昏、肢厥等症状。在临床上应注意与阳气衰微而引起的寒厥证作鉴别。对这一病证,吴鞠通提出主以大承气汤攻下,阳气得通,则肢厥得复。但如神昏较甚,也可与清热开窍剂并用。

2.1.6(中焦篇7)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对热结旁流证的治疗有用大承气汤者,而吴鞠通强调提出,在温病的治疗时,对该证宜用调胃承气汤,不宜用大承气汤。

2.1.7(中焦篇9)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原文中说阳明温病而下利者,主要是针对阳明腑实证的热结旁流而言的,与肠热下利者有所不同。所以治疗主以攻下。而本条又指出,如有谵语者,当区别是以腑实为主还是以热闭心包为主。属前者,以承气汤攻下,属后者,以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为主。

2.1.8(中焦篇10)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所谓三焦俱急,是指上焦肺热未清而已传入中焦,出现了邪热亢盛阳明的症状,同时又有肝肾阴伤的表现。虽说是'三焦俱急',但三焦病变有虚实之异,而其病变的重点仍然是在中焦,除了阳明热盛而兼有腑实外,尚有痰涎结于胸中,所以治疗的重点也在中焦。原文虽称'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但主要是攻逐中焦之邪,所用的承气合小陷胸汤即针对胸中痰涎和阳明腑实。本证与一般阳明腑实证的主要区别点在于苔虽黄不干而滑,故黄色较为鲜明,同时,还有痰涎壅盛的表现。

2.1.9(中焦篇11)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在本节中吴鞠通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

2.1.9.1 滋阴以通便:增液汤是养阴之方,它的特点是寓泻法于补法之中,用具滋补作用的药物,来达到祛邪的目的,既能攻逐实邪,又能预防阴液的耗损。吴鞠通进一步指出:温病出现不大便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实热内结和阴液干涸二方面。凡是侧重于阳热炽盛、实热内结的实证,应使用承气汤为主治疗;凡是侧重于阴液耗损的虚实夹杂证,就不能随便使用承气汤,而应通过增加肠道的津液,达到通润大便的目的。

增液汤中以元参为君,苦咸而性微寒,具有滋阴制火、通调大小便的作用,可使肾中之水上输而濡养全身,因此它能治阴液干枯的病证。此外,《神农本草经》说元参主治腹中寒热积聚,说明它还能解散肠中热结。麦冬主治心腹部的郁结之气,中气受伤,饮食不节引起的脾胃损伤,胃的络脉欲绝,身体消瘦而气短等,也是一种能补正、能润津、能通气的药物,所以在方中作为佐药。生地也可以治疗寒热结聚,能攻逐血脉的痹阻。我们在中药学中了解到生地是一个养阴药,有凉血作用。实际上,生地还是一个活血药,具有补而不腻、疏通络脉的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在热性病中出现瘀血的,重用生地后实验室各种指标都显示了它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比如抗血小板聚集,生地比一般的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效果都好。因此,这三味药配合运用,有增水行舟之效。但须注意本方在使用时药物的分量宜重用,否则效果会不明显。

2.1.9.2 阳明温病腑实的三大治法:吴鞠通总结了阳明温病可以用攻下法的三种治法:热结肠腑、阴液耗损的大实证,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偏重于热结肠腑而阴液损伤不明显,表现为热结旁流的,应投调胃承气汤治疗;偏重于阴液亏耗而热结不甚的,则须用增液汤治疗。

2.1.9.3 润下不通者的治疗:文中提出,对用了增液汤而经过周十二时仍然未大便者,这是因为液亏与热结并存,当用调胃承气汤。

2.1.9.4 温病误用下法之弊:吴鞠通在按中提出了误用承气汤攻下的三个弊端:其一,如果病邪不仅炽盛于阳明,而且已传入心包,此时若不先用清心开窍的方药解除心包之闭,只是徒然地攻下阳明热结,即使大便已经通畅,患者仍然神志昏糊、谵语妄言,就很难救治了。其二,素体阴虚或感受温邪后阴液严重耗损的人,单纯用攻下法后,有的可作战汗,有的可随着战栗、大量汗出而导致正气外脱,有的甚至仅战栗而无汗可出,并伴有正气外脱的表现。其三,运用攻下法后虽然能作战汗,但由于攻下和战汗时都会损伤人体的阴津与阳气,致使病情转变为上见咳嗽、下见泻泄,夜晚发热而清晨热退的虚损病证,这时既不能温补阳气,又不能滋养阴液,很难加以治疗。这三点可供临床参考。

2.1.10(中焦篇15)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本条所论除阴伤外,未尽之邪热而兼有腑实内结,所以用护胃承气汤,以增液汤加生大黄、知母、丹皮,清热之中佐以通腑。对于纯粹的液干便秘之证,就只需用增液汤。

本条内容中也涉及了温病如下后腑实未尽,再用下法应注意之处,即要特别注意保护津液,再下之药不可过猛,同时配合滋阴之品。

2.2

通下法的使用

吴鞠通对通下法的具体运用亦较前人更为充实。

(中焦篇17)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1)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主以新加黄龙汤。

我在临床上体会到,有阳明腑实证的病人用了承气汤,大便仍下不来,药物对人体的通下作用已经不发挥作用了,正虚不能运药了,这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在大学实习期间,对这个条文体会不深的。后来在临床,尤其是遇到急性传染病,发现比较典型的“正虚不能运药”是肠麻痹,虽然肚子很涨,但大便不通,肠鸣音消失,病情非常危重。在现代临床上,肠麻痹的产生西医处理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这个病,一方面药物下去后不能够促使肠道蠕动使其排便,是“正虚不能运药”的表现;另外一方面,即使勉强把大便通下来,正气将随之外脱,病人很快就死了。并不是不大便通大便这么简单的情况,而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前人的医案中也看到过,“与其坐而待毖,莫若含药而亡”,意思是这个病人肯定要死,但不能眼见他死,不如开大承气汤。这是非常无奈之举。《伤寒论》中有“少阴三急下”,处理办法就是“大承气汤主之”。后世很多医家意识到,这样的病证光用大承气汤治疗,效果不是太理想。在此,吴鞠通处新加黄龙汤。方中用了大量的补气药,养阴药,与攻下药同时使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能把大便通下来,又能护正气不外脱。对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2)对“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主以宣白承气汤。

这个描述与现代临床的肺部感染症状相类。麻杏石甘汤是有效的,这里提出了可以配合攻下。这在中医理论中是完全讲得通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痰热壅盛,通过通大便,使痰热能够下行,这样就减轻了肺部痰热壅闭的程度。这个确实在临床上对于一些重症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治疗,出现明显的、严重喘促的,配合一定的攻下药,主要是用大黄,确实可以提高疗效,比如连花清瘟中有大黄。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做实验,发现给实验动物(兔子)制造了肺炎模型以后,用常规的清热解毒方法,或者说常规的麻杏石甘汤,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里面再配一些大黄,使大便能保持通畅,甚至稍微带点拉稀,退热效果明显要好。这个就证明了肺部病变,配合通下确实有道理。这个就体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的处方意义。

3)对“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主以导赤承气汤。

这个过去我们体会也不深。因为仅从字面上认识上来看,说的好像是个泌尿道感染。我们以前对于一些急性的泌尿道感染采取导赤承气汤确实也有效果,但是后来我们在治疗一些传染病,特别是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在治疗流行出血热时,有时候小便很少甚至尿闭,如果小便量少,病人都有一种灼热感、疼痛感,这个是属于是肾衰造成的。这种治疗用一般的导尿的方法就是利尿的方法,通小便的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里面再加上一些通下的药物,效果也可以明显提高。

所以对于一些急性肾衰的病人使用通下法以后,总结为“通大便,利小便”。病好像是个小便的病,但是通过通了大便以后,起到了一个利小便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改善了肾脏的血循环,增加了尿量。所以从导赤承气汤的处方来看,对于治疗泌尿道感染也好,治疗肾衰也好,是一个新的思路。

4)对“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主张“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刚才我们也提到增液汤的组成,这首方在现在临床上单用的机会不太多。文革以后,曾经有地方研究参麦注射液,当时报道效果比较好,但是后来因为达不到要求而基本上没再继续。这个药的运用这里也介绍一下,我的老师孟澍江教授提到内伤杂病、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不一定需要攻下,就用大剂量的增液汤达到一个“增水行舟”效果,就是重用生地、玄参、麦冬。

“增水行舟”如果不见效,可以加一些行气药,加些少量沙参或者陈皮,起到“扬帆鼓风”的效果。大剂量的养阴药会有滋腻,有碍脾胃,行气药可以避免这个弊病。另外加了一些行气药以后,更加有助于促进肠蠕动,所以对于增加排便作用也是有好处的。如果再不行,就适当加些攻下药,就是用增液承气汤来治疗。

5)对“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主以牛黄承气汤。

在通下法的运用方面,吴氏继承了《伤寒论》中诸承气汤法的运用,强调温病亦须重视攻下,他说温病若“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但吴鞠通又指出,温病因人体阴液正气已经受伤,故攻下法不可滥用,提出“承气非可轻尝之品”。

2.2.1 正虚不运证治

原本应当用攻下法治疗的病证,因为没有及时攻下,导致邪气留连,机体正气严重损伤而不能运化吸收药力,所以投用的攻下方药不能产生作用。患者身热,腹满便秘,伴见口干咽,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中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用新加黄龙汤治疗。方中人参益气扶正,麦冬、生地、当归、海参养阴滋液、和营润燥,大黄、芒硝泻热通腑,姜汁宣畅气机、鼓舞胃气。这种治法称为“邪正合治法”,在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肠梗阻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2.2 腑实肺壅证治

病人出现气急喘促,坐卧不安,喉中痰涎壅阻不畅,脉象见右寸实大,这种病证的原因是热结肠腑、肺气不能肃降,可用宣白承气汤治疗。方中以生石膏清肺胃之热;杏仁、瓜蒌皮宣降肺气、化痰定喘;大黄攻下腑实。腑实得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这种方法称为“脏腑合治法”。这对临床上治疗肺部感染使用通下法提供了依据。

2.2.3 肠热盛而腑实证治

病人脉象左尺坚牢,并伴有小便色红赤,尿时涩痛,时常感到心烦口渴,为阳明腑实,伴有小肠热盛,此时宜投导赤承气汤治疗。方中生地、赤芍凉血、滋阴、清心,黄连、黄柏清泄小肠,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这种治法称为“二肠同治法”。这为临床上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新的方法。

2.2.4 腑实窍闭证治

阳明腑实的同时,又由于热邪内阻心包、机窍堵闭不通,出现神志昏迷,舌短缩,口渴而饮水不能解渴,宜用牛黄承气汤治疗。本方即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加生大黄末攻下腑实。因本证既有热闭手少阴心经,又有足少阴肾中的阴液逐渐耗竭的危险,所以这种治法称为“两少阴合治法”。这为临床上治疗神昏开辟了新的途径。

2.2.5 腑实阴亏证治

因为肠道津液不足,大便的传送受到障碍而引起便秘,就象河道中无水致使船舶不能行驶一样,即所谓“无水舟停”。对这种情况可以先服增液汤,如果服后仍然不解大便,说明肠腑热结仍存,应以增液承气汤治疗。方中玄参滋水降火,生地、麦冬滋阴润燥,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这种治法称为“一腑中气血合治法”。

3

肾阴耗伤的治法

(下焦篇1)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提出了从阳明病反为少阴的阴虚证。

温病后期如肾阴大伤,不能濡养筋脉,造成肢体痉挛、抽搐,即为“水不涵木”所致的虚风内动。本证除阴虚风动的肢体抽搐外,还可出现心中憺憺大动,即心中悸动较甚,为肝风鸱张、阴血亏虚不能养心所致。甚则心中疼痛,可能与心血不足不能滋养心脏有关,此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这一点我在临床上也是有体会的,往往在急性传染病中出现,心肌受损,出现心律严重失常,甚至出现心慌搏动,即呈现一种“心中憺憺大动”,就是一种濒死的感觉,跟一般的情况不一样。这个也是后面到了临床才体会什么叫“心中憺憺大动”,不是一般的心慌。

本证的病机重点在于肝肾阴精虚损,吴鞠通以《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作为治疗肝肾阴伤之基本方。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变化:对心气欲脱者去麻仁,加龙骨、牡蛎,即救逆汤;若兼便溏则去麻仁,加牡蛎;若兼虚风欲动,手足蠕动,则加牡蛎、鳖甲;若兼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则再加龟板,即为三甲复脉汤;若阴精将竭,时时欲脱,则三甲复脉汤再加鸡子黄、五味子,即为大定风珠等。这样,对于下焦真阴耗伤诸证的治法得以基本完备。

结  语

《温病条辨》中对于经方的发展内容相当多,时间关系我就举了上述三个方面,给大家作下介绍,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