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启迪||海南海风文化

 cello 2023-01-02 发布于海南

苏东坡的一句诗“快意雄风海上来”,为人们描绘了多么惬意而美好的海南海滨生活图景啊!实际上,海南的海风,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好多丰富的海风文化内容。
一、什么是海风

气象学的海风,是指沿海地带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的风,与陆风相对。海风和陆风都是比较平和的风,因此被称为海陆清风。海陆清风的形成,也是由于海、陆性质的不同造成的。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很快,陆上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使低层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海洋上则正好相反,低空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这样在海陆交界的小范围内,大气底层海面气压高于陆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空气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也就是风从海面吹向陆地,这就是海风

图片

海南岛位于南海之滨,海南岛深受南海海洋吹来的海风的影响。海南所属的海洋区域的海岛上,如三沙市的众多海岛,因为在海洋之中,可以说天天受到海风的吹拂,更具丰富的海风文化。

二、海南海风的文学描述

海南海风文化丰富多彩,文学色彩非常浓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01
民俗或谚语与歌谣中的海风身影

海南海边的渔民,基本上每天都生活在海风之中,而海风对海南渔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是深入到渔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为特点的民俗。“海风吹我衣”即是对海南渔民服饰生活产生影响的体现。海边风大,所以海边渔民的帽子,都要紧箍头部,防止被风刮跑。男子平时戴的渔民草帽,体型小而且紧扣头顶,用绳子紧勒在下巴部位,防止在海上作业时被风吹走。女子普遍戴尖头笠(多为上了年纪的妇女戴)和碗笠。为了防止海风吹和太阳晒,妇女在戴碗笠时还事先用花毛巾将脸部紧紧捂住,只露出眼睛。

图片

谚语与歌谣的记载更多。

海南疍家咸水歌谣,是疍家人用疍语唱的歌谣,也叫“疍家歌”、“木鱼歌”,海南疍家渔民聚居地,可以听到这略带海水苦涩味的疍家咸水调。这样的记载有:

有风尽扯哩(帆)(意思是出风头,唱高调);有风唔好扯尽哩(意思是不张扬,为人低调);风水力大,船驶噃港(劝说台风快到,尽快回港);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不怕树影斜;有女无嫁拖风仔,朝开晚迈一身泥(嘲笑海里拖风作业的青年仔脏,衣服没有一件是干净的);耳仔装风,恶过雷公(比喻人长相奇特,做人凶狠,不讲道理);吃饭看菜,驶船看风(对待一个人,要一分为二);风吹大雨来;天噃靓,海似镜,赶紧返港抛好艇(天气有变化,赶紧回港做好避风准备工作);下午凉西北,最怕吹到黑—台风来临的兆头;早红晚西北,发旧(台风)无成天亦黑—旧时识别台风的规律,台风不来,也会狂风暴雨;顺风又划桨(顺风驶船速度已经很快,何必加上一把桨划,意在多此一举);西南吹水黄,白鱼走咸居(咸群)—4-5月吹西南风,黄水起,白鱼咸群结伴,这是白鱼活动规律;北风落,纲罾收起(纲罾作业时间每年1-7月,到八月份有北风吹,水浊纲罾不能作业,只好收起网具);吹东抛船去打缆(吹东风就是每年的冬季,风浪大,不能生产,渔船只能抛冬修整工具)。

下面是咸水歌谣:

《橹头摇摇》有歌词“(合)西南(个)吹(呀)吹,阵吹(个)阵,阵吹(呢咕哩梅)”;《叹家兄》有歌词“哥(啦)南流压埋又呀起(鱼)”,这里的“南流压埋”是说南风吹压海面;《仙花青楼悲曲》有“北风(啊)去(呀)南风(啊)返”;《望夫归》有“无风驶船 帆角低(啦)”;《摇起撸来又唱歌》有“北风吹(呀)开  阵吹阵阵阵冻(咧)”;《拖网劳作》有“有风拖渔船速快,无风拖鱼海上捱”,“二更天时驶向东,下网往西拖顺风”,“拖网作业风浪涌,绞梗必须用真功”;《疍家魂》有“十月廿二天地暗,超强台风横扫尽。数千疍民变鬼魂,疍家悲伤泪流尽”(是指120年前,一场超强台风夺取了1000多名疍民的生命)(郑石喜编著《疍家岁月》,线装书局,2019年)。

图片

再如《扯帆出海》描写了疍家渔民冒着风急浪高,在海上勤劳作业的情景:“扯帆出海谋生产,并排同行二十船。不怕风大浪又高,海风吹来刺骨寒。渔船排成一条线,夜夜捕鱼灯光闪。左手放钓右动橹,两手不与一下闲”。

长期的行船出海实践,渔民们摸索出了很多的航行出海谚语。如 “无风浪不高,无根不长草”,“无风起长浪,必有强风刮”,“北浪[响]现南风,西浪[响]日头红”,“整天西北风,整夜东北风,不是下雨定打浪”。《海不太平浪头高》叙述的是年轻未婚男子离开家里出海时的叮嘱:“天不太平掀风暴。今日儿子下海去,心寒胆跳手脚凉。一步三回头把家瞟,叫一声我的好妈妈,要把弟弟来养大,儿尸要在海底捞。”

02
海南地方志中的海风记载。地方志的记载中,海风是非常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地方志专门介绍海风,并且指出其危害的。

如《正德琼台志》卷四有“风候”,其文曰:“周岁皆东风。秋夏飓风”,指出了海风的季节性与方向性。《光绪澄迈县志》卷一有“风候”,其文曰:“《郡志》:周岁皆东风,秋夏飓风。按闽粤多飓,而粤为甚。琼居海中,较粤之濒海诸郡为尤甚。其将发也,先有断虹饮海,赤云夹日,又洪涛声震林木,水气为腥,皆先兆于水。”这里指出了海南的海风(此指飓风)要比福建与广东沿海更加猛烈,还描述了飓风发生时的情状。《光绪临高县志》卷二有“风信”,其文曰:“临近海,固多风,其变而大者为飓。飓者,四方之风而飚忽靡定也。然计一岁而周之,风之作必以东。……而飓之止亦有候,起东北而西,或西北而东,要皆萃于南乃息,谓之'回南’,否则虽息,逾月必再作。”这里开始指出了海边多海风的自然现象,后面叙述了台风(飓风)产生时的恐怖景象以及台风发生的路径规律性(如同有诚信,故名风信)。再如《康熙崖州志》卷二《艺文志》有“告风神文”(张擢士),这篇文诰是对风神的告文,全篇描述了风灾(风虐)的危害性,其中的“海风多飓,何不比周盛以宁波?”句,则是希望风神能够造福百姓,不要再产生危害了。

图片

另外一个地方是地方志靠后部分的诗文记载,在不少的诗文中有海风的描述。下面选取几个例子。

《康熙崖州志》卷二《艺文志》的“鳌山白云”有“青山宛在海之东,赑屃浮云逐晓风”,“鲸海西风”有“万古战酣风动岸,一航来急客扬舲”,“石舡”有“风送雨声惊过浪”,这里描绘的既有早晨的海风,也有海风吹岸、海风海雨的场景。

《道光万州志》卷八《龟渚回澜》有“风飘激渚飞如雪,雨涨狂澜响若雷”,《仙舟系缆》有“兰枻自知磐石稳,风樯不逐浪花浮”,“孤棹岂随风信传?轻航不逐浪花浮”,《琼台望海》有“千层锦浪浮孤屿,万里长风送客槎”。这里描绘的既有海风飘荡、风帆远航,也有万里长风的豪情。

《康熙文昌县志》卷十《艺文志》的《观海涛》有“有客破浪乘长风,使我因之壮心发”。《分水飞帆》有“轻拂浪花霜淡荡,暗(摇沙)鸟夜微茫”。这里的长风破浪、海风轻拂极具海洋浪漫色彩。

《民国文昌县志》卷九《艺文志》的《遣安南难番归国》有“今日有好风,尔等可归国”,《水灾叹》有“飓风为灾”,《观海涛》有“海风卷水海欲黑”,《游铜鼓观海寄贺定斋明府》有“铜鼓喧阗海色开……扶桑日抱千帆涌……乘风聊拟羡门来”,这里的和煦好风、海风卷水、风涌千帆、乘风而歌、飓风为灾从不同角度对海南海风进行了场景描绘。

除了以上所列地方志记载外,有些古籍也有不少记述。如《舆地纪胜·海南》的《次韵子瞻过海》中有“送君渡海南,风帆似张弓。笑揖彼岸人,回首平生空”,《琼台耆旧诗集》(王国宪编,海南出版社)卷一王懋曾的《候渡》有“客喧人竞渡,风静浪潺湲”,《登郡城鼓楼》有“鳌背浮天波浪涌,霓光饮海飓风狂”,卷二十三陈贞《大沽口望海》有“强将襟抱海天开,却愧乘风破浪才”。足见海南海风对古代文人生活影响之深远。

03
涉海名人对海南海风的描绘

涉海名人是指与海南海洋有关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海南海洋文化记载,其中不乏海南海风的身影。

图片

苏东坡对海洋季风有着一定的认识。他曾写过一首《舶翛风》诗:“三旬已过梅黄雨,万里初来舶翛风。”这里说的“舶翛风舶”就是夏季梅雨季节后的东南季风。他在此诗的前引中云:“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旬,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舶翛风。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可见苏东坡对海洋季风还是颇有见闻的。苏东坡曾描述海风冲冲来:“海风东南来,吹尽三日雨”(《秋怀二首》之二)、“轻帆渡海风掣回,满面尘沙和泪垢”(《古缠头曲》)等。

对于海南的海风,苏东坡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感情。

对寒冷海风的认识。苏轼《和陶拟古九首》有“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是说海南深山黎人赠送给苏轼吉贝布,以防止海风带来的寒冷。这里描述的是海风的寒冷,显然是海岛气候的一种表现方式。

表现愉悦心情的海风。如元符二年(1099)立春时候苏轼填的一首《减字木兰花·立春》“己卯儋耳春词”,其内容“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里苏轼连用了七个“春”字,可见其心情很好,尤其是“无限春风来海上”更显示了苏轼的快乐心情。再如被贬海南岛的苏轼很快要北归了,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这在他的《儋耳》诗中有所流露:“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阑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其中的“快意雄风海上来”,是心情愉悦的写照。这时候的海南海洋,不再是迷茫郁闷,而是风行水上,快意无涯。

对飓风恐怖现象的描绘。如《飓风赋》的“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大意是说“鼓千尺之海浪,翻百仞于陵谷”。他的《和陶停云四首其一》有“飓作海浑,天水溟濛。云屯九河,雪立三江。我不出门,寤寐北窗。念彼海康,神驰往从”,这里描绘了海南飓风(或者说是台风)的猛烈。台风呼啸,掀起的海水更使天水相连,看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水,“云屯九河,雪立三江”显示的是台风引起的天空的低沉和海涛的高耸。这里极言海风的猛烈。

除了以上苏东坡的海风认识之外,宋代不少名人的诗作中也有描述。如宋代李光的“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是李光自己想象渡海的情景,应该是顺风顺水,飞流直下。李光的《渡海》诗有“潮回齐唱发船歌,杳渺风帆去若梭”,这里的“去如梭”极言海风吹帆之快。宋代胡铨填词《鹧鸪天·癸酉吉阳用山谷韵》中有“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这里“风波”有韵味,表现的是胡铨将这种渡海的惊险与恐惧感受移植到自己对当时宦官当权的不满情绪与终将战胜恶势力的积极心态上。用一个“险”字,直白地说明了渡海的危险。但是,虽说崖州的海是如此危险,风吹海浪,汹涌澎湃,但海里的风波也会有平静的时候,体现的是胡铨的达观与自信。胡铨《寄参政李光》有“海风飘荡水云飞”,描绘了非常优美的海风吹拂的景象,表达了与李光同在海南岛上的快乐心情。再如宋代赵鼎《吉阳寄李泰发(李光)》有“海风吹浪去如飞”,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海上风光,表达了作者的情意。宋代李纲的诗有“飓风能破胆,疠气必摧肝”,“假使黑风漂荡去,不妨乘兴访蓬莱”(《闻官军破贼作两绝》),李纲《北归昼渡》:“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前番风大浪大的大海,返回时则尽显风平浪静之安详。

三、海南海风的科学认识

千百年来吹拂不断的海风,给人们或带来喜悦,或带来灾难。在人们对海南海风的认识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的关于海风的活动规律,或形成谚语歌谣(如前所述),或见诸于渔民留存下来的更路簿”之中。比如,对于季风的认识,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季风是指一年中随季节不同而有规律地变换方向的气流,它是由于大陆和海洋比热容不同,造成吸热和散热程度不同,进而导致气压差异而产生的。

海南深受南海海区的影响。南海海区的季风变化主要特征是,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冬季风强于夏季风;空间上,沿海岛屿最大,海岸线次之,岸内陆区最小。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利用季风来服务渔业和航海的技术。

北宋朱彧在《萍州可谈》中就有“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的记录。明清以来,海南岛琼海、文昌的渔民经常在每年冬季利用东北信风南下至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捕捞生产,至第二年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利用西南信风北返。如今,到南沙群岛生产的中国尤其是海南岛渔船,大多在立春以后,乘东北季风扬帆南下,赶赴1-5月的“大春海”渔汛,然后利用西南季风回西沙群岛生产,或满载而归返回海南岛。

对台风的认识。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热带气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不同级别的热带气旋(1989年1月1日起),有热带低压(6-7级)、热带风暴(8-11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12级以上),可见台风是热带气旋中风力最大的风暴。

台风也有利于人们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供大量淡水资源。它能够使南海诸岛、海南岛以及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上空形成丰沛的降水过程,对解除干旱或者缓解旱象起着很大作用。二是起到调温作用。低纬地区接受日照量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调节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会消失(毕华等《南海地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今天,人们对于海风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海洋预报技术的提高,大大提升了人们认识海风的水平。如海南省气象局2019年11月5日发布台风四级预警,认为“原位于南海海面的热带云团已于4日20时加强为热带低压,5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13.9度,东经114.8度,也就是在距离西沙永兴岛东南方向约420公里的南海中南部海面上,中心最大风力7级(1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预计,该低压中心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徘徊,强度逐渐加强,有可能于未来24小时内发展为今年第2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9日起转向偏西方向移动,趋向越南南部沿海地区。10日~11日,受偏东急流影响,海南岛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明显降雨。请有关部门继续做好防御工作”,这样的预报工作对于海南渔业生产与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木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