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9.8.

 昵称1Z7nN02j 2023-01-02 发布于福建

二、六腑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素问·咳论》又根据咳嗽所兼见的症状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如“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为肺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为心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肤下满”为肝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为肾咳。可见五脏咳并不是五脏有病,传于肺而致咳,而是因咳嗽影响相应之脏而致其功能失常。六腑咳亦同样: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素问·咳论》)

(一)六腑咳的病机和病候

上述经文指出:六腑咳的病机是“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五脏咳不愈,病情发展,累及六腑,致六腑功能失常而出现相应之腑的病候。因此,六腑咳是脏病及腑,腑脏同病,病情加重,与一般所言的脏病出腑,病情由里出表不同。

关于六腑咳的病候,经文指出:胃咳的病候是“咳而呕,呕甚则长虫(蛔虫)出”,系因咳久引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胆咳的病候是“咳呕胆汁”,则因咳嗽而致胆气横逆,胆汁疏泄失常。大肠咳的病候是“咳而遗矢(屎)”,为咳嗽日久,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小肠咳的病候是“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则是咳嗽影响小肠化物功能而致。膀胱咳的病候是“咳而遗溺(尿)”,乃咳嗽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膀胱不能约束尿液之故。三焦咳的病候是“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其机理则是久咳不已,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上焦失于宣发输布,中焦失于腐熟运化,下焦失于决渎,因而水湿不化,积聚于胃,酿成痰浊而上关于肺。

由于六腑咳是由五脏咳进一步发展而成,因此病程一般较长,感邪初起的咳嗽,即使出现上述病候,亦未可按六腑咳辨证论治,而是必须寻求其致咳原因,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才能获效。例如,久咳而遗溺才是膀胱咳,而一些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急性咳嗽初起时,因为咳嗽剧烈,往往亦可出现小便失禁,但不宜按久咳而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膀胱咳论治。至于三焦咳,则常因咳嗽经年累月不已,脏腑长期受其影响,因而全身上中下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因此是一种老年人比较常见的慢性久咳。

关于五脏六腑咳,秦伯未在《内经类证·咳嗽病类》“按语”中说:“咳嗽是呼吸系统疾患,《内经》分为五脏六腑之咳,是从兼证上加以区别,所以特别指出“此皆关于肺”作为提纲。但是我们绝不能仅注意肺脏局部而忽视了这些兼证,并且有些咳嗽往往由内脏失去平衡而引起,例如,心火偏旺、肝气冲逆、胃寒停饮等,均能发生咳嗽,故必须寻求主因,标本兼顾。例如,有一患者咳嗽阵作,愈来愈繁剧,咳时小便不禁,根据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流,用五苓散加党参,二剂即溺止咳稀。又如另一患者久咳不停,咳时频转矢气,且欲大便,根据中气虚弱,土不生金,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一剂便见减轻。"所举两例,前例即为膀胱咳,所用五苓散加党参,方名春泽汤,对久咳而致膀胱气化无力,小便失禁者,常有良效。后例则为小肠咳,亦常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培土生金、补土生火为治。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咳嗽》:“某,脉弦右甚,嗽,午潮热,便溏畏风,以大肠嗽治之。生于术(苍术)一钱半、茯苓三钱、赤石脂一钱、禹余粮二钱、姜汁四分、大枣三枚。又,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又,脉数,右长左弦,上咳下溏。生于术一钱半、茯苓三钱、炙草五分、木瓜一钱、姜汁四分、大枣肉四钱。”

按  叶氏以本例咳嗽而兼见大便溏泄、午后潮热而诊断为大肠咳,“大小肠皆属于胃”,故以和胃燥湿、固敛大肠为治,又因脉弦右甚,故加酸敛柔肝药,以防其横逆、上亢而犯胃干肺。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加之遍体浮肿,大腹胀满,气喘不能平卧,腑行(大便)溏薄,谷食衰少,舌苔淡白,脉象沉细。此脾肾之阳式微,水饮泛滥横溢,上激于肺则喘,灌溉肌腠则肿,凝聚膜原则胀。阳气不到之处,即是水湿盘踞之所。阴霾弥漫,真阳埋没,恙势至此地步,已入危险一途。勉以振动肾阳以驱水湿,建运太阴而化浊气,五苓五皮,合黑锡丹复方图治,冀离照当空,浊阴消散,始有转机之幸。熟附子块、生于术、连皮苓、川桂枝、猪苓、泽泻、陈皮、大腹皮、水炙桑叶、淡姜皮、炒补骨脂、陈葫芦瓢、黑锡丹、济生肾气丸。”

按  本例即三焦咳之重证,久咳而致肺脾肾阳气衰微,上中下焦气化无力,故以温运脾肾阳气、通利三焦水道为治。由本案亦可知:久咳而至三焦受病,常肺脾肾阳气俱衰,气化不利,而水湿痰饮“聚于胃,而关于肺”。

(二)“聚于胃,关于肺”

“聚于胃,关于肺”原指三焦咳的病机而言,但三焦咳是五脏六腑久咳不已而致,故亦是对久咳病机的阐释。久咳不已,影响五脏功能则致五脏咳,进一步延及六腑则为六腑咳,六腑咳之最后则是三焦咳。三焦联系五脏六腑,主一身之气化:"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气化失常,水谷不化精微,津液凝聚成痰,聚于胃而经肺脉上关于肺,肺为痰扰,失其宣发肃降,故咳嗽而多涕唾,脾失运化,肾气失于温煦行水,三焦气化不利,水湿积留而面浮肿气逆。可见“聚于胃,关于肺”为一类慢性痰湿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机。有人根据经文有“形(皮毛)寒饮冷则伤肺”,“外内合邪”而致咳之说,认为是对咳嗽病机的概括,从字面意义来说,固无不可,但与本篇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观点则不相合,而且临床上,咳嗽病有新有旧、有外感有内伤,新感初起之咳嗽,病机亦未必就是“聚于胃,关于肺”。

后世对“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进一步引申发挥为“肺为爬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成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痰湿咳嗽的重要指导理论。《类证治裁·咳嗽论治》认为:“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而肾与肺实为母子也。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认为慢性咳嗽有痰者,病机关键在脾(胃)肺,无痰者则在肺肾,但肾为先天元阴元阳之本,肾阳虚衰,亦致脾肺气虚,水湿不行,痰饮不化而“聚于胃,关于肺”,故治痰饮咳嗽之甚者,有时亦须补肾以温煦促进脾肺的气化功能。兹举《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二则以说明这一理论的运用: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痰上逆而咳喘,湿下注而足肿,肿之与喘,无非气失升降,而乏运行之权也。今拟脾肺同治,冀痰湿运行乃吉。党参、葶苈、杏仁、泽泻、大腹皮、半夏、赤苓、陈皮、通草、冬瓜子、枇杷叶、枣。”

按  王泰林(旭高)氏以本例咳而兼见喘(气逆)和浮肿,诊为脾肺气虚,痰浊水湿积留泛溢之证,故以补脾肺、行气运湿化痰为治,柳宝诒之评按谓其“论病用药,俱能得其要领。”

“年过花甲,肾气必亏,即使善自调摄,亦不过少病耳。及至已病,则各随其见证而施治焉。今咳嗽气升,食少倦怠,证形在于肺脾,自宜从肺脾求治。然气之所以升者,即肾水虚而不能藏纳肺气也;食油荤则大便溏者,即肾阳衰而不能蒸运脾土也。然则补肾尤为吃紧,虽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荫矣。党参、五味、山药、紫石英、补骨脂、萸肉、胡桃肉、茯苓,另:金匮肾气丸三钱。”

按  本例证形亦为肺脾气虚,但因高年肾气必亏,故王氏诊为肾虚不能收纳肺气、蒸运脾土,故以补肾纳气为主治,“虽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荫矣”。柳宝诒评按谓其“立论颇能探其深处,用药亦亲切不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