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利咽、清心宁神——阳溪穴

 滚滚车轮y 2023-01-03 发布于广西

【经穴含义】

阳溪穴,出自《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国际标号LI5。

阳,指的是阳经,手背为阳;溪,指的是沟溪,较小的肌肉交会的地方也称为溪,但凡经络之气流行到肌肉凹陷的部位大多命名为溪。

本穴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凹陷,好像山间的小溪,又因为在阳位,所以命名为阳溪。

文章图片1

经穴定位

阳溪穴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凹陷中。

【精准取穴】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拇指向上翘起,在突起的两条肌腱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平腕横纹中间的凹陷处,即为阳溪穴。

文章图片2

【简便取穴】

手掌伸展,手背朝上,大拇指伸直向上翘起,拇指侧手腕位置有一凹陷,即为此穴。

文章图片3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拇长、短伸肌肌腱之间)。浅层分布有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深层分布有骨间后神经及动脉。

文章图片4

【功效作用】

阳溪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具有平肝潜阳、通利关节、舒经活络、清热利咽、清心宁神、聪耳明目的功效。

【主治病症】

主治耳聋、耳鸣、半身不遂、腱鞘炎、局部疼痛等病症。

1、头面五官疾病,例如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2、局部疾病,例如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腕臂痛

3、其他疾病,例如中风偏瘫,疟疾,癫狂。

现代常用于治疗腱鞘炎、中风半身不遂、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文章图片5

穴位配伍

1、阳溪穴配解溪穴,治心悸。

2、阳溪穴配合谷、二间穴,治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3、阳溪穴配列缺穴,治腕部腱鞘炎。

4、阳溪穴配听宫、下关穴 ,治耳聋、耳鸣。

5、阳溪穴配百会、风池穴穴,治中风。

【古籍摘要】

1、佚名·西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2、王惟一·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五》:“狂言喜笑大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野有翳(yì),喉痹,耳鸣惊掣(chè),肘臂不举,痂疥,阳溪主之。”

3、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阳溪主之。”

4、《针灸甲乙经》:“痂疥,阳溪主之”,“牙痛肿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文章图片6

操作方法

1、按摩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阳溪穴,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1~2次。

2、艾灸法

①用艾条对阳溪穴进行雀啄灸:艾条距离皮肤3-5cm,艾灸时间15-20分钟,以患者自觉热量徐徐透入穴位,灸透为度。

②麦粒灸5~7壮,以局部透热为度。

3、针刺法

①用毫针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留针20~30分钟。

②揿针埋针治疗,每次按压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针48小时。

4、刮痧法:用角刮法刮拭阳溪穴,每次3~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损伤。

2、针刺疗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热力渗透为度。

4、刮拭该穴比较疼痛,可减轻力度与速度,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

5、用揿针埋针治疗时,按压力度不宜过大,控制在0.7牛顿以下,以皮肤稍有下陷1mm为度。保持针刺周围皮肤干洁,避免潮湿,防止感染。

6、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文章图片7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