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王阳明心学,最适合奋斗者的入世的哲学

 猎手蟑螂 2023-01-04 发布于广西

前言

第一次听到王阳明这个人,是在高中。当时有个叫王守阳的同学,有一天很自豪地跟我们讲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说是父母希望他能够成为像王守仁一样的圣人。这对于当时只知道孔孟老庄的我来说,听起来就像是个笑话。王守仁是谁?没听说过啊。所以当时对这件事不置可否,一笑而过。当时的我太浅薄。

后来再见到王阳明这三个字是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钦佩这个人的兵法韬略,无论是平定江西、福建、广东、湖广等地的叛乱时的避实击虚,兵以诈立,或是平叛朱宸濠叛乱时的雷厉风行,亦或是平乱思田时的剿抚并用。都让人想到一个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之中的智者形象。哪一个男孩子心里没有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英雄。但是再往后读,却发现让王阳明流传后世,千古不朽的,恰恰不是我所钦佩的武功,而是被人们称为一门神奇的学问的东西——心学。这一次,我似乎又浅薄了。

心学是什么?这大概是一个认认真真地研究过王阳明一生的人,才能说得出其中一二的问题。而研究这个问题,大概也不是一两日就能有什么成果的。所以,我只谈谈我的价值体系内所能认识的阳明心学。

心学的核心

阳明心学的核心论点——心即理。

王阳明说: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很明显,王阳明再告诉你不要相信孔子,而要相信你自己的心。那么心是什么?在王阳明看来,心不是那一团血肉,也不是简单的思维。而是意识的流动。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时间所存在的关系中,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而不是一个人整天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闭关思索。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学问。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成圣,没有无可救药之人。所以,王阳明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

那么,很快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既然人人都可成圣,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圣人?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并未意识到你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或者说,你并了解你自己。即使你意识到你可以成为圣人,你还要做到以下几点方可成为一个圣人。

第一点, 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人们关于知跟行谁难谁易一直争论不休。而在王阳明这里,你不用争论。因为在王阳明看来,知跟行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机统一。

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也就是说知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你之所以觉得知难行易或者行难知易,都是因为并没有真真切切地知道这件事。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当你真正地想要去了解一件事,并将之付诸于行动,用你所有得触觉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的时候,便是做到了知行合一。也即所谓的一念发动之处即是行了。第二点, 格物致知。

朱熹也有自己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穷尽,“物”是事物,“知”是知识。即身体力行地研究事物的道理。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格是正,物是事,知是良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来自大学,王阳明也是。可是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的目的在于正心诚意,而既然事物的道理在事物本身之中,那么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呢?

所以王阳明讲的格物不是不研究一个客观事物的道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诚心正意完全是一回事,它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或者说是追求本心探寻外部世界的过程。

第三点, 心外无物。

说到这里,不得不投其中一个典故。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地。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当你看此花时,花便在你的心中一时明朗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那么这段话是不是意味着王阳明是唯心的呢?并非如此,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的客观存在性,只是说未看此花时,它处在一种“寂”的状态,而并非是不存在。

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非是所有的客观事物皆由心生。而是圣人的终极状态,当你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时,便容纳万物于自己的主体世界之中。它的目的指引你去追寻本心,探索世界,以达到心中无物的境界。写在最后

王阳明的心即理,准确地来说是此心在物即是理。他所有的观点都在告诉我们: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的所存在的关系之中,脱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理没有意义。也就是心即理与此心在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打个比方来说,一棵大树,最先是从一颗种子长起。有了根,然后冲破土壤,探求外部世界。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是因为根的硕大,才会有树的枝叶繁茂。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会不会是因为树想要枝叶繁茂,才会长出一个硕大的根呢?

同样,与我们来讲。心即理,即心是我们的根,它催动我们去探索外部世界。而当我们去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想要枝繁叶茂,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根。于是我们又去强大自己的内心,与此同时,我们会更加的枝繁叶茂。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并将万事万物容纳于自己的主体世界之中。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着遵循自己的内心探求世界的过程,而不是我们探求到了什么。

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其实,人还可以长大第四次,就是当你发现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你可以站在世界的中心的时候。所以无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都是一个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过程。所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认识到了什么,而是当你追寻本心,去探求外部世界,同时也是了解你自己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已经有意义。无论下一秒你是否还活着。

正如乔布斯说的那样: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寻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