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一本书,为什么你看完就啥也没收获?

 做快乐的小面包 2023-01-04 发布于天津

最近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我拿起了书本准备进货。

偶尔遇到看不懂的,或者难理解的,我也会找找其他人的书评或者与爱好者一起讨论。

慢慢地,我发现有不少人通过说书籍内容的差劲来抬高自己的优越感。

我虽然读的书不多,但一直认为,书这个东西,大多都会带来些收获。

这个收获未必是知识。

就比如说,去年我看有个人说《钝感力》这本书,从作者到私生活到该作者的思想再到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全部批判了一遍。

我本来对渡边淳一也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但也是因为这个视频,便起了看这本书的想法。

《钝感力》这本书完全看下来之后,期间的确有不少令我匪夷所思的地方,甚至是不赞同的理论,但我还是总结了几点对自己有用的。

比如:

一个人自尊心过强,反而会不尽如人意。

“再也没有比有点才华但自尊心过强的人更难伺候的了。”摘自书中原句

遇事不要犹豫不决。

“总而言之,老是犹豫不决,一步步也前进不了,往往还会倒退和下滑。”

“没有自信或者迷茫的时候,左思右想一点都不顶用,这种时候就不要想多条的事情,大胆自信地往前走。”摘自书中原句

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多表扬但不能娇惯。

“小孩子不可以娇惯,但发现一个优点,一定要加以表扬。”摘自书中原句

再比如:

如果一个人的钝感力强,的确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还知道了对我来说比较偏门的知识点:塞利提出的'应激学说’。

这本书基本上用作者自以为是的理论,以及一些的确很有道理的理论共同说明了钝感力的好处。

当然很多地方我认为作者表达得有些'词不达意’。

但这也并不能完全否认该本书的确有能让我们收获的东西。

就像我前面所说,收获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代表知识。

我从《钝感力》这本书里摘抄了好几句不错的句子。

也更彻底地知道了钝感力所带来的优势,虽然自己没有钝感的天赋,但可以在每次敏感脆弱的时候,想起这本书来提示自己。

这其实就是一种收获。

有时候大家太过于追求'知识’,反而忽略很多其它东西。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书或多或少都有它的价值。

也许不在理论上,也许不在内容里,但只有收获到自己手里,才是真东西,有吐槽作品的时间,不如去看看还有什么对自己有价值。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本哈姆雷特,这话我们都知道。

就再说一件我之前发生的事。

大概是去年年底,和一位朋友讨论一本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吧?

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但很显然对方不是这么认为的。

他向我表明这本书有多么浅显,多么的故事化,就是个没用的废物鸡汤书。

当时我听到之后,的确有些生气,先不说这书你喜不喜欢,当对方和你表明很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你非要说这东西你多讨厌,内容有多差,是不是也挺没必要的?

况且这个东西它还只是一本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觉得它并不是让我们去看它的故事,而是让我们带入到蛤蟆先生的角色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对方说这本书最后还非要弄个大团圆结局,太突兀了。

其实我觉得因为它本身就是童话人物延伸的一本书,所以更多是想表达该讲的已经讲完了,只要你探索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团圆。

有时候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总是要纠结一些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收获的地方?

比如评价蛤蟆学习得太快了,还有这些理论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什么的。

它就是一本书,并不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和你做顾问啊。

能不能别对一本书像对一个人似的有那么高的要求?

而且道理这种东西,谁不懂呢?但谁又真的会去做呢?

都知道熬夜不好,都知道少吃多动能瘦下来,都知道每天练字俩小时,才有可能写出漂亮的字体来。但真的有那么多人去做吗?

看书也一样,翻开书的时候,想的是哪些对我有帮助,我能得到什么知识,才能让自己更有收获。

最后,我再向大家安利一下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过后我会写一篇书评发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