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0年王洛宾去宾馆找三毛时还带两个女学生,三毛大吼,不久自缢

 倦鸟依林 2023-01-04 发布于山西

在认识王洛宾前,三毛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他的名字叫荷西

这是一段文艺青年都羡慕的爱情。男方就像偶像剧的男主一样高大帅气,还是个潜水工程师。两人在撒哈拉的那段传奇爱情,令多少人向往。虽然荷西在1979年意外丧生,但仍没有挡住粉丝们前往撒哈拉追寻这对璧人的脚步。

然而,这段爱情却在多年后,受到了不小的质疑。职业旅行家马中欣花了多年的时间,经过实地考察,写出了一本《三毛真相》。在书中,他称三毛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和荷西的爱情中也存在很多柴米油盐的争吵,甚至他说三毛关于这段爱情的描述是虚的。

这本书当然刺痛了三毛迷们的心。作为一个资深三毛迷,笔者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又不得不承认,在这段和荷西的爱情里,三毛并没有获得一切她想要的。

直到,她的目光投向情歌王子王洛宾。如今咱们一提到“情歌王子”,会有很多明星的名字冒出来,但在几十年前,王洛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歌王子,他的名字代表着:西部情歌

三毛其实早就听过王洛宾的歌,只是她从没想过去找他,她只是他的一个普通粉丝。直到有一天,好友夏婕从新疆回来后,一连写了几篇关于王洛宾的文章。一个满身都是故事,经历诸多沧桑的男子,在任何时候对文艺女青年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魅力源。她要来了联系方式,决定去找他。

两人相见,是在1990年4月16日午后。彼时,她是失去挚爱的女作家,而他则是丧妻多年的男歌手。只需看一眼,他们就能发现彼此眼神里的忧伤。

那天,她为他唱了一曲《橄榄树》,而他则唱了一曲《高高的白杨》。这一次,三毛在新疆待了两天,就不得不回到台北家中。此后,她开始疯狂地想他。在3个月的时间里,她给他写了15封信。

信的开头经常是“我亲爱的朋友”,看似只是在写给一个老友。但信的正文部分,却早就超越了友情。她不断地说着“想你”,告诉他“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而且还强调“我不要称呼你老师”。

王洛宾怎么可能不知道三毛的意思,一封封信密密麻麻写得都不过是5个字:我爱上了你。为了婉拒三毛,王洛宾用了一个很文艺的比喻来形容77岁的自己:破旧的雨伞。77岁的他面对一个小自己30岁的女子,这个比喻在世人眼里挺恰当的。毕竟,他不能为她遮风挡雨。

然而,委婉的拒绝并没有让三毛醒过来8月23日,她第二次出现在王洛宾面前,这一次她直接住进了他家里。

在这段时间,三毛本应是快乐的。毕竟,他们如多年老友一样上街买菜,唱歌、听音乐,这一切都是她想要的。然而,有一个细节却是三毛无法忍受的:王洛宾叫了个女学生来陪她。

王洛宾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为了避嫌。当时外面把他们的事传得沸沸扬扬,个个都等着看一出忘年恋的戏码。但王洛宾显然是保守的,他接受不了这样的流言。

这个女学生的到来,对一腔热情的三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没多久,她就因为一次争吵带着大包小包住进了宾馆。

关于这段时间两人的相处,一直有一个误传,说三毛曾让王洛宾给她买房。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三毛是让对方帮自己张罗房子,并表示下一次她会带更多的钱来,在这边安个家。三毛不是个物质的人,向男人开口要房子的事不是她的风格。

总之,住进宾馆的三毛对王洛宾是没有死心的。要不然她完全可以直接离开新疆,她希望一切还有转还的余地。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不过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在撒娇而已。

终于,在宾馆的她等来了王洛宾的登门道歉。但打开门后她几乎崩溃了,王洛宾确实来了,但同时他也带来了两个女同学。直到此时,他仍在避嫌。三毛对他大吼,叫道:“我只要王先生”。旁人当然知道她的意思,都尴尬地离开了。

这件事,让这份感情走到了尽头。几天后,三毛离开了新疆,他们再无可能。

6个月后王洛宾收到了三毛自缢的消息。此后的他,常与烈酒为伴。有人说:“早知如此,当初又何苦拒绝?”但对王洛宾来说,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5年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后来,人们喜欢用“旷世之恋”来形容这段感情,但它真的合适吗?毕竟,王洛宾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承认:我爱过三毛。1990年的那天,当他去道歉时决定带上两名女学生,其实就是最后一次无声地拒绝,不是吗?

王洛宾

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人物生平


1913年(民国二年)12月28日,王洛宾生于北京市东城区牛角湾艺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画匠家庭,曾祖父是浙江人,在浙江绍兴以卖茶叶蛋为生,后流落到北京。 爷爷是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家,在京城画梁雕栋,颇有名气,还非常喜欢音乐,组成家庭乐队,自娱自乐。父亲王德桢(字洵甫)在家庭的影响下,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母亲王氏育三子三女,其子女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云南、黑龙江、新疆等地。

1919年(民国八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原左翼镶白旗学堂,清光绪20年成立开,先后13次更名,最后改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春雨胡同小学)学习,校长是张安国,六年级班主任是程振山。

1927年(民国十六年)夏,其父亲王德桢把从小多病的王荣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王荣庭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王荣庭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在国民政府陆军被服厂当职员的父亲因病去世。暑假,王荣庭到哈尔滨的姐姐家报丧。在哈尔滨中东铁路线上横道河子车站做列车连接工(摆小旗的)时,结识了塞克、金剑啸沙蒙等艺友,跟塞克学弹"七弦琴"奇达尔(即"吉它",此乐器名老俄式七弦琴,最早由塞克中译文)唱歌、作曲,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这时的王荣庭受到居住在黑龙江的俄侨音乐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赫腾贝尔格格尔施戈林娜作品的熏陶和影响。同年秋,塞克十分欣赏王荣庭对音乐的执着、感悟与灵性。邀请王荣庭为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北归》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北归》《离别情意》。年底,王荣庭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与此同时,王荣庭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洛宾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北师大、北大学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请愿团。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毕业后,9月被保送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王荣庭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王洛宾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是王洛宾的处女作。同时,也开始使用王洛宾这个名字。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27日下午2时,王荣庭和北师大2000多名师生在师大露天广场亲耳聆听了鲁迅的演讲《再论"第三种人"》,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将徐志摩的诗《云游》谱成曲。后来,又将此歌献给女友罗珊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夏天,受聘于西直门外的铁路员工子弟学校--北京京绥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员,受学校校长高尚之的委托,为学生创作了《詹天佑之歌》。东北大学临时驻地附近的西直门外的扶轮中学离游泳场不远,酷爱游泳的王荣庭经常和东大的学生游泳,每天在老北京西直门外原慈禧太后放船的船坞白石桥边集体听读《八月的乡村》。7月,王荣庭在北京幼稚师范为北京市城区大、中学校进步学生辅导、教唱《国际歌》《民先队歌》等进步歌曲。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等抗日歌曲。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转移到西安,编辑出版的《战地歌声》上有王洛宾创作的抗战歌曲30多首。5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介绍,同塞克、萧军、朱星南、罗珊等5人去兰州,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前往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改编《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等民歌。此后,王洛宾和洛珊由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介绍到驻山西洪洞先万安镇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这时,王洛宾和萧军相逢,同时相逢的还有作家萧红、欧阳山尊刘白羽以及贺绿汀、聂绀弩周巍峙端木蕻良、丁玲的爱人陈明等人。在此期间,由塞克作词、王洛宾作曲,创作了《洗衣歌》《风陵渡的歌声》《老乡,上战场》等一批抗战歌曲。10月,王荣庭到达河南开封,与在北京大学生合唱团联欢时结识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生杜明远结婚,经杜明远父亲杜继增介绍到西安,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又介绍到驻山西临汾刘村的八路军前方总部学员队,两人双双奔向抗日前线。为旅途方便,王荣庭改名王洛宾,杜明远改名罗珊,以兄妹相称。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在新疆拍摄影片《祖国万岁》,与萨耶卓玛相识。之后,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民歌。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在西宁任音乐教育工作,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歌舞剧《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1941年(民国三十年)罗珊提出解除婚约。之后王洛宾又因共产党嫌疑而坐牢,在兰州监狱里待了三年。在狱中创作《蚕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余首囚歌。最后,当时的国民党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写保书把他保了出来。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改编《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与妻子黄玉兰在西宁农村结婚,之后生育三子

1949年9月在西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在张掖与王震将军共同创作合唱歌曲《凯歌进新疆》。12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长,编译《苏联最新歌曲集》,改编《哪里来的骆驼队》《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

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黄玉兰在北京病逝。

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释放后,在南疆喀什二军文工团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沙枣儿花香》《圆圆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数十首民歌。

王洛宾生活照王洛宾生活照1957年调任新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参与创作歌剧《战斗的历程》《无人村》。

1958年,参与创作歌剧《两代人》和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同年被评选为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

1960年,王洛宾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一年后假释出狱。

1962年,被假释出狱,回原单位带罪服务,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阳》《天上的云》等数十首民歌。

1965年被押回狱中继续服刑10年。先后在狱中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民歌。

1975年刑满出狱。在政治上继续被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数十首民歌。

1978年,为新疆工一师文艺宣传队创作歌剧《托木尔的百灵》。

1979年4月,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邀请前往兰州为战斗歌舞团创作歌剧《带血的项链》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汇演,获文化部颁发创作二等奖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次月,《新疆艺术》登出新华社记者赵全章的文章《便从今日谱新曲》。此后,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出来,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王洛宾本人则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1980年,为乌鲁木齐市文工团创作歌剧《奴隶的爱情》。

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

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洛宾歌曲集》。

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为他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他的音乐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乐家"这一光荣称号。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英汉对照《在那遥远的地方》《丝路情歌》歌曲集。

1988年,王洛宾离休,享受副师级待遇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1月6日,因患胆囊腺癌入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谱写了人生最后两首歌曲《歌唱万青年》《人生之路》。2月18日,应邀为集邮爱好者题词:"愿透过歌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3月4日,王洛宾在病榻前就荣誉权、著作权和继承权等问题立下遗嘱3月14日零时40分,因患胆囊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3月20日,王洛宾追悼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5月28日,王洛宾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金山陵园举行。

主要成就

折叠个人作品

王洛宾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早期有《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建国后有《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马车夫之歌》(又名《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亚可西》等;

歌曲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哈萨克抒情歌曲集》《洛宾歌曲集》等;

歌剧《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太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等。

折叠作品特点

作品根植于民间艺术

王洛宾是一个"土洋结合"的作曲家。说他"土",是因为他的大半生都一直在西北边陲度过,青藏高原、塞外戈壁、草原牧场、哈萨克毡房、维吾尔族的绿洲果园……处处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和情真意切的歌声。说他"洋",是因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受过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

王洛宾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他一生就生活在人民之中,与最基层的民众相依为命、休戚相关。正因如此,他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思想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王洛宾的喜怒哀乐,他为他们创作、歌唱。在与人民大众的共同生活中,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充实了自己,积蓄着创作的灵感。在这充满人间真情、散发着生活泥土芳香的伊甸园中耕耘收获,一首首风格新颖、优美欢乐的歌曲就从这里诞生。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人见人爱,不分国界民族。真实的感情,优美的音调,如诗如画的情景,让人听不够、唱不够。

王洛宾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百姓,他像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和哈萨克族民间游吟诗人那样来往于民众之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这些感情经验的积累为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中,没有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变革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描写,大部分是对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体现,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的讴歌。他是把自己的位置认真地摆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创作,为他们唱出心声。同时,也接受着人民对他的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注重中西结合

现实主义的文艺观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使他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无论是身陷囹圄的日子,还是饮誉海内外之时,他都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音乐形式不断出现,电声乐器、电子音乐风靡一时,王洛宾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范,仍然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风味的短小歌谣体,反映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的生活。西方的奏鸣曲式流传了600多年,仍具生命力,为新的内容服务。对于学习过欧洲音乐史的王洛宾深谙其道,他胸有成竹,依然以自己的审美习惯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新的题材内容的作品。

王洛宾的歌亲切、生动、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唱性、可听性。同时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记忆,便于传唱。歌中不乏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特色,常用比兴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见大,寓意深长。他是改编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改编。60年代创作的一些歌曲如《黑里其汗》《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等,听起来仿佛就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然而,你又找不出它的原型。这是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神似"境界的一种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王洛宾不仅能作曲也能填词,又学过声乐,所以,这些有利因素都被他利用起来,天马行空,自由驰聘,不受歌词的约束,也不生搬硬套作曲理论,一切从内容和情感出发,自由自在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思。

注重音乐作品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王洛宾很会抓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他的不少作品有着明显的动感,他让描写的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出来说话、表演。听王洛宾的歌,往往能使欣赏者同时仿佛看到了画,好像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在抒情、在说话、在表演。作曲家的审美态度却隐蔽在背后,这常有视听转换、互相补充的作用,从而使形象逼真、感染力更强。本来音乐不擅于造型,而王洛宾却把造型艺术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到抒情艺术(音乐)中来,使欣赏者一饱耳福又一饱眼福,双重的审美享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作曲家深谙歌曲创作的规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它让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心心相印,把二者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让他们的情感沟通,使交流更加直接。特别使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主动性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就是让欣赏真正成为主动创造性的欣赏,而不是冷静、旁观式的被动的欣赏,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一同参与歌曲的再创作,从而把创作、表演、欣赏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共同完成了美的创造。

人物评价

折叠综合评价

中国兰州网: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王洛宾王洛宾 有民族风味。他创作、改编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亢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中国全国解放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又谱写了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人民和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新闻网: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为传播和发展中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民晚报:我们向王洛宾们学习什么》):王洛宾扎根西北,把他的青春、才华,甚至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西北民歌。即使在遭遇不幸和磨难时,他都无怨无悔。如今现存的几百首西北民歌中,绝大多数是经王洛宾抢救、挖掘、传承、创作和编配的。

人民网(《传歌者王洛宾》):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谓历史性的贡献。大部分少数民族民歌本身的形态,其实并不适宜广泛流传,王洛宾所改编的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极具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又赋予汉族诗歌的神韵,优美动听,朗朗上口。

折叠名人评价

郭德茂(《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作者):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止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这个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和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得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李铁映(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王洛宾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

李肇星:王洛宾先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因为王洛宾先生的音乐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作家刘绍棠:大漠无际风暴不可畏,天山皑皑雪莲独峥嵘。

歌唱家德德玛:西部歌王今逝去,满腔热血沃中华。

傅秉耀(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王洛宾同志是在五四运动精神影响下,在军内成长的新中国第一代音乐艺术家,他的歌传遍的全国、全世界,我们军队的同志感到自豪和骄傲。

阎崇厚(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中骄子,西部歌王。

人物轶事

折叠与杜明远

很长时间里,这首名为《曼丽》的歌曲曾在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间秘密传唱,不少人都一度以为这首动人的歌来自港台,事实上它由王洛宾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歌中的女主角则是他最初的爱人-罗珊(杜明远)。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北平大学生合唱团联欢,经同学介绍,王洛宾结识了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的杜明远,不久后的一次赈灾义演中,男高音伴唱的王洛宾与展示芭蕾舞的杜明远珠联璧合,两颗年轻的心由此贴近。1941年(民国三十年),兰州一家报社登出了一则离婚启事,宣告二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1975年,王洛宾帮新疆第一监狱排演一段豫剧,因手上没有豫剧本子,他忽然想起第一任妻子杜明远。按照解放前的地址,他试着写了一封信,除了问好,还请她帮忙找几个豫剧剧本。不可思议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寄自开封的包裹,里面除了剧本,还有一身绒衣绒裤。

折叠与卓玛

1939年(民国二十九年)的夏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相处三天,摄制组走了,王洛宾骑着骆驼离开金银滩,大队已经走了很远了,卓玛仍然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一直到看不见王洛宾的身影,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王洛宾连续三晚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写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

折叠与三毛

1990年4月,三毛参加一个台湾的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三毛到新疆采访王洛宾时,两人擦出火花,由于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后选择了分手,回到台湾。三毛的离开对王洛宾的打击很大,他收藏了三毛的发夹,并写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后来,三毛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在新疆对她的照顾。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传来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当天王洛宾难过得在家大醉一场,并写出《等待》一歌。

折叠两次入狱

1941年,王洛宾去兰州,回青海的路上,以共党嫌疑犯的身份被抓进兰州的沙沟监狱。王洛宾虽与萧军、塞克走得很近,宣传抗日,但他并不是共产党员。在监狱里,王洛宾将牙膏皮卷起来做笔,写了第一首囚歌《炊烟》,草原上黄昏的炊烟是自由的。放风的时候,乐观开朗的他就给难友们唱歌,甚至跳新疆舞。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带进监狱的小姑娘,一天神奇地把手伸到他面前:"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原来是监狱看守给她的一颗蚕豆。王洛宾的眼睛湿润了,他用牙膏皮为小女孩写了一首《蚕豆谣》。1944年5月,在马步芳的营救下,王洛宾出狱了。被提携为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军官训练团音乐教官,后来又担任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公署政工处上校文化高参新中国成立前夕,王洛宾拒绝和马步芳一起去台湾,而是跟随当时一野一兵团的司令王震去了新疆。此后的一生,王洛宾都把自己献给了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和传唱上。

1960年4月,王洛宾第二次被判入狱,刑期15年。他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他曾在马步芳属下任过职,被指"历史反动";写过一首《萨拉姆毛主席》,被指谐音"杀了毛主席";他导演排练的《大比武》舞剧,演员的枪口曾对着台下的军区首长,被指"用心险恶"。王洛宾的服刑地位于距离乌鲁木齐市20多公里的八家户村。据说当年左宗棠的湘军到新疆,有8个老弱军人退役后无家可归在这里开垦种地,后来形成有8户农家的小村庄。

亲属关系


父亲:王德桢

母亲:王氏

妻子:黄玉兰、罗姗(杜明远)

儿子: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

个人荣誉


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92年,王洛宾荣获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1993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授予王洛宾名誉教授。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出版《纯情的梦·王洛宾歌曲集》。

1994年7月,为表彰王洛宾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1994年12月,王洛宾被新疆政府授予新疆达坂城荣誉镇长。

2002年8月26日,吐鲁番市委市政府举行仪式追授王洛宾为"吐鲁番市荣誉市民"。

2014年1月,国际华语音乐联盟授予王洛宾"2013华语金曲终身成就奖"。

人物纪念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于2009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州隆重开馆。该馆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的艺术馆。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

王洛宾墓

王洛宾墓位于在北京香山南麓的金山陵园,碑正面刻着王洛宾及其夫人的名字,墓表上刻有600余字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墓志铭》,碑背后镌刻着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手稿。

纪念活动

1996年4月20日,乌鲁木齐集邮公司发行《王洛宾音乐生涯62周年》纪念封一枚,以表彰他为传播民族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央歌舞剧院举办的《恰宁之夜--王洛宾与西部民歌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6月11日,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文化厅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专题片《永远的王洛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6日,新疆老年西部文化艺术研究会在乌鲁木齐举行纪念研究会成立一周年暨悼念王洛宾逝世大会。7月20日,哈密市举行第二届丝路旅游节,在人民公园举行王洛宾作品演唱会。23日,"王洛宾大师百日祭"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8月8日,按照王洛宾生前遗愿,新疆民政厅社团处批准,由新疆老年西部文化艺术研究会与王海成共同筹建"新疆洛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1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李康宁任总编、新疆广播电视厅厅长沙明策划的人民音乐家王洛宾的歌曲专辑《达坂城的姑娘》由新疆音像出版社出品。

1997年1月5日,台湾制片人凌峰摄制的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重播。2月24日,新疆军区文工团成立四十周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2月25日,《新疆艺术》杂志社和新疆军区文工团联合举办的"军旅艺术家座谈会"。3月14日,由王海成主编的《王洛宾歌曲选》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14日,新世界广告企划有限公司总经理闰存仁编辑的大型画册《永远的王洛宾》由香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哈密市文联和哈密铁路分局共同举办的纪念王洛宾逝世一周年《王洛宾优秀作品音乐会》在哈密市举行。中央歌剧芭蕾剧院在海淀剧院举办《王洛宾与西部民歌音乐会》。新疆军区政治部和新疆洛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摄制的六集电视艺术纪录片《传歌人》制作完成。

1997年11月23日,新疆军区政治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乌鲁木齐万兴都会举行6集电视艺术片《传歌人》首映式。12月2日,新疆日报发表专版,新疆党政军领导撰文盛赞王洛宾为宏扬和传播民族音乐艺术的丰功伟绩。

1998年3月21日,由《人口家庭》报社,石河子电视台和新疆洛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大漠歌魂一王洛宾专题音乐会》在石河子市举行。27日,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由《新疆艺术》杂志社主办的《首届王洛宾音乐艺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60余位中外艺术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出席。15日,新疆师范大学举办《春之祭》音乐会,纪念王洛宾先生逝世两周年。8月14日-15日,由上海爱乐合唱团和新疆洛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纪念西部歌王王洛宾作品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2000年6月,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在吐鲁番市葡萄沟落成。

2001年4月,乌鲁木齐市在达坂城建区,并立项筹建"王洛宾纪念馆"。

2002年7月28日,青海省旅游局、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金银滩草原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

2012年01月13日,山东卫视《歌声传奇》推出纪念王洛宾特辑。

王洛宾与三毛的忘年恋曝光后,前妻写信说:53年前我生了你的女儿

2022年07月28日 19:11 新浪网 作者 文竹轻语999

有人说王洛宾是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他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其中家喻户晓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甚至被编入教材。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专注于事业,王洛宾的感情生活留下了深刻的遗憾。王洛宾一生有过4段感情,其中最让他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第一任妻子杜明远(曾用名罗姗/洛姗)。

  1994年12月12日,王洛宾接到前妻杜明远的一封信,信中说:

  “还记得1941年春,你从西宁来兰州找我,问我为什么头发稀疏了,正是因为添了,她是1940年12月圣诞夜间生的···你认了她,认亲仪式也很简单,设宴请一下新闻界人物,但不要提我。”

  信里说的“颖”叫李颖几年前,她自称是杜明远的“外甥女”,带着杜明远的介绍信来投靠王洛宾。几年后,杜明远又写信称李颖为“亲生女儿”,并表示王洛宾就是李颖的父亲。

  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女儿”,王洛宾又气又悲,随后眼含热泪地说:“杜明远这个女人真狠,她是要害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得从两人的相识说起。

  1、一见钟情后闪婚:爱上“幻象”的感情很脆弱

  1936年,王洛宾在北平西直门外的扶轮中学当音乐教员。这天,王洛宾应朋友之约参加赈灾义演。

  演出开始前,王洛宾在准备道具,朋友突然喊道:“洛宾,快过来,给你介绍个人。

  王洛宾正低头找一个道具,听到这话,他玩笑道:“什么大人物啊,还劳你亲自介绍?”话音刚落,就看到那个笑靥如花的女子——杜明远。

  杜明远不过十七八岁,虽然是绘画专业的学生,却热爱舞蹈,擅长芭蕾。单看五官,杜明远并不算大美人,但她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再配上爽朗的笑容,瞬间让王洛宾动了心。

  杜明远(右二)王洛宾(右三)

  巧合的是,这次义演,王洛宾和杜明远还要同台合作,一个伴唱,一个伴舞。舞台上的杜明远朝着王洛宾妩媚一瞥,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爱火。

  那之后,王洛宾就常常跟在杜明远身后大献殷勤,先是嘘寒问暖,后是把徐志摩的《云游》改编成曲,送给心爱的姑娘。

  浪漫的爱情,在卢沟桥的炮声下戛然而止。北平沦陷后,杜明远突然不告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为了躲避战乱,她回到了老家开封,徒留王洛宾独自在北平忍受相思之苦。

  不久后,杜明远又写信给王洛宾表白,她写道:“以前我从没向你说过,我爱你,按着满腔的烈火,如今我们远远地别离,这心思苦我···”王洛宾接到信后,再次心潮澎湃,为杜明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曼丽》。

  随后,王洛宾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到了开封,只为把这首炙热的情歌献给心上人。

  杜明远的父亲杜老先生是进步绅士,对于来自沦陷区的王洛宾,杜老先生很是欣赏。在杜老的支持下,王洛宾和杜明远举行了低调的婚礼。

  婚后,王洛宾和杜明远来到西安,加入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夫唱妇随,两人一度被认定为神仙眷侣,但其实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潜藏着危机。

  王洛宾对杜明远的感情源自一见钟情,王洛宾是文艺青年,自以为一见钟情就是永恒。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最脆弱的就是一见钟情。

  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晕轮效应”,即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会掩盖了其他特征。

  也就是说,当我们对对方产生好感后,就会认定这个人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美好的。换言之,一见钟情,爱上的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美好“幻象”。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真实的对方和想象中差距甚大,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王洛宾和杜明远就是这样,一见钟情后,即便没有深入接触,王洛宾都认定杜明远所有的品质是完美的。

  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后,杜明远独自一人回乡避战,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无法共患难的伴侣,可惜,当时处在“晕轮效应”中的王洛宾并没察觉。

  2、结婚2年分居两地:三观不同的婚姻难以长久

  1938年春天,王洛宾和杜明远跟随西北抗战剧团从西安出发,一路西行,在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

  一路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王洛宾是男人,且有热爱的音乐梦做支撑,从来不觉得苦。可杜明远是养尊处优的小姐,恶劣的条件,艰苦的行军都让她痛苦不已。好在有丈夫的陪伴和支持,杜明远终究是坚持下来了。

  几个月后西北抗战剧团解散。杜明远以为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可王洛宾又开始辗转于兰州、西宁等地收集西部民歌,不久后,两人在西宁安了家。

  西宁属于青海省,在战乱时代,那里没电少水,物资短缺,气候恶劣,这让杜明远难以忍受。可在西宁,王洛宾似乎找到了事业上的归宿,他每天早出晚归,只为求得西北大平原上动听的民歌。

  慢慢地,杜明远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有时候甚至会无理取闹。西宁的各种事物,都让她心生怨恨,大到环境气候,小到一砖一瓦。

  一天晚上,王洛宾又工作到深夜,回到家后,杜明远不由分说地哭闹起来,王洛宾问她怎么了,杜明远便说:“我很不舒服,你快送我回兰州看病。

  看着面色如常的杜明远,王洛宾不确定妻子是否真的有病,但出于对妻子的关心,他还是连夜带妻子回了兰州。

  一到兰州,杜明远的病便不药而愈了。几天后,王洛宾提议返回西宁,杜明远又“犯病了”。王洛宾这才明白,妻子不是病了,而是不愿去西宁“受苦”。

  见王洛宾识破自己的意图,杜明远索性说道:“我就是不想再回西宁,你看着办吧。

  一边是热爱的事业,一边是挚爱的妻子,王洛宾内心十分矛盾。最终,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妻子留在兰州安家,自己独自回西宁工作。

  王洛宾安慰妻子:“西宁和兰州只有200公里,我可以经常回来,再说小别胜新婚,也算是一种浪漫。”这样兜兜转转的生活,对王洛宾来说是浪漫,可对杜明远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随着王洛宾工作越来越忙,两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杜明远独在异乡,倍感孤独,久而久之,就对王洛宾生出了怨怼之情

  恰在这时,一个叫徐则林的男人闯入了杜明远的生活。两人是同事,王洛宾不在家的日子里,一直是徐则林关心并照顾着杜明远,杜明远的感情天平很快就偏向了徐则林。

  她不再在信里诉说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便丈夫写信来问候,她也只是敷衍几句。然而,远在西宁的王洛宾并没有发现妻子的变化,因为此时的他不仅忙于工作,他的心也被另一个女人搅乱了。

  1939年,王洛宾远赴新疆协助拍摄电影《祖国万岁》,电影中的牧羊女由当地女孩萨耶卓玛担任。

  开机前,导演突然决定,需要一个帮工和牧羊女搭戏。许多藏民纷纷赶来试镜,可导演始终不满意,最后有人提议“干脆让王洛宾来演吧”。

  就这样,王洛宾和卓玛一起拍了3天戏。两人同骑一匹马上,卓玛擅长马术,在马背上肆意地挥舞马鞭,王洛宾为了不被甩下马,只能紧紧抱住卓玛的腰。

  卓玛

  有一场戏,卓玛在草原上奔跑,夕阳下的她格外耀眼,王洛宾一时看呆了。卓玛看出了王洛宾的失神,调皮地把牧羊鞭甩在了他的身上。

  这一鞭子彻底搅乱了王洛宾的心,但他不敢表露真心,只是把满腔的倾慕之情写进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因为感情真挚,曲调悠扬,这首歌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随着歌曲的走红,王洛宾对卓玛的爱意也越加浓厚,可他深知自己是有妻子的人,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果断离开了。

  回到西宁时,王洛宾才发现,上次给妻子写的信一直没收到回信。也就在这时,好友告诉他,杜明远出轨了,甚至还让那个男人住进了家里。回想最近几个月,妻子在信里的冷淡表现,王洛宾顿觉不妙。

  可王洛宾还是不愿相信妻子会背叛自己,他连夜赶回兰州,却看到家里有个陌生男人。还没等王洛宾说些什么,杜明远便先开口了:“今晚,你住在哪里?”意思很明显,这个家已经有别的男主人了。

  虽然伤心,但王洛宾只能放手,他在报纸上发了离婚声明,两人结束了3年的婚姻。

  在这段婚姻中,王洛宾精神出轨,杜明远彻底背叛,很难评判孰对孰错。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人的三观差距甚大。

  王洛宾需要的是一个能和自己在草原上驰骋,在大西北奔走的妻子,他视分居两地为浪漫;可杜明远却希望能和丈夫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安稳度日,她厌恶大西北,认为分居两地是煎熬。

  此外,不管是王洛宾还是杜明远,都太高估了感情。他们都以为,两人曾经那么相爱,一定能为对方牺牲所有,忍受孤独。殊不知,感情也需要用心经营,更需要不断学习与修行。

  3、王洛宾离婚25年后终于释怀:伤人最深的不是背叛,而是执念

  第一段婚姻的失败,让王洛宾对感情失去了信心,3年后,朋友们热心为他介绍结婚对象。王洛宾只淡然道:“一切按旧式,结婚时再见。

  就这样,王洛宾娶了第二任妻子黄玉兰。婚后,黄玉兰生了三个儿子,王洛宾在外追求事业的那些年,黄玉兰无怨无悔地操持着家计,让他再无后顾之忧。

  黄玉兰和两个儿子

  可即便如此,王洛宾还是抱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情,不敢对妻子付出太多的感情。两人结婚第七年,黄玉英就因病去世了。安顿好三个孩子后,王洛宾再也无心情爱,他决定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音乐事业。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之后的十几年,王洛宾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他把所有的悲哀、委屈化成一个个音符,写成一首首可能永远不会被听到的歌曲。

  直到70年代末,王洛宾的生活才重新回到正轨,还被冠以“中国民歌之王”之称。他写的若干首民歌也汇集成一本本《王洛宾歌集》飞向神州大地。多年的付出和隐忍,终于化成鲜花和荣誉。

  这时,王洛宾才敢正视杜明远对自己的背叛。1975年,王洛宾想排演一段豫剧,可手头没有合适的剧本。思来想去,他决定写信给前妻杜明远求助。

  提笔之前,王洛宾挣扎了很久,到底应该如何开口。但最终,他把所有的不甘、愤恨都化成了对故人的关心和问候。

  信寄出后,王洛宾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两人已经30多年没有联系了。但几天后,他还是收到了杜明远的包裹,包裹里除了几本豫剧剧本,还有一件绒衣。

  有人说,王洛宾一辈子只真心爱过杜明远一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两人离婚后的30多年,王洛宾一直都放不下。他不明白杜明远为何要背叛自己,也不明白感情为何说变就变。

  直到他轻抚着杜明远送来的绒衣,温柔的触感让他回忆起那段甜蜜的岁月,那个让他爱得深、痛得沉的女子,在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他也终于明白,有些事情,只要曾经拥有过就够了。

  最伤人的,不是别人的背叛,而是自己的执念,是我们的放不下、气不过、想不通。王洛宾轻叹一声,终于释然,积攒了数十年的怨恨也随风而去。

  4、离婚53年后从天而降一个“女儿”:好的再见是一别两宽

  对于王洛宾来说,这段失败的婚姻,终于划上了句点。可对杜明远来说,两人的恩怨情仇远没结束。

  离婚后,杜明远嫁给了一位官员。1958年,杜明远的丈夫去世,5年后,她改嫁了丧偶的卢先生。尽管杜明远两次改嫁,但她最放不下的始终是王洛宾。

  随着王洛宾的名气越来越大,杜明远曾背叛婚姻的事实也被各大报纸报道。杜明远认为是王洛宾故意向记者爆自己的丑闻,便对王洛宾产生了“报复”心理,这种心理在王洛宾及三毛的忘年恋曝光后,达到了顶峰。

  1990年,台湾作家三毛因仰慕王洛宾的音乐才华来到新疆,虽然两人相差几十岁,但还是擦出了爱的火化。三毛曾在信里对王洛宾说:“我不要叫你老师,尊敬和爱,并不在一个称呼上。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

  罗王洛宾和三毛

  可惜两人终究因为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区别而分道扬镳。两人分开一个月后,三毛就自缢身亡了,得知这一噩耗后,王洛宾在家大醉一场,随后写下饱含深情的《等待》一歌: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越等待我越爱。

  王洛宾和三毛的忘年恋被大肆报道,杜明远自然也知道了两人的恋情,在写给王洛宾的信中,她酸溜溜地说:

  “洛宾,为什么要在我的名字前加个'友’字,而不是'黄昏恋’,你等待的三毛改变了你,我并非在吃飞醋,大约你名气大,开始蔑视一切了。”

  不仅如此,为了报复王洛宾,杜明远甚至对记者说当初两人分手时,其实是王洛宾有错在先。这让王洛宾气愤不已,那之后,两人就中断了联系。

  直到1994年12月12日,王洛宾又收到了杜明远的一封信,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个场景,杜明远在信中称“外甥女”李颖是自己和王洛宾的女儿,希望王洛宾公开认亲。

  王洛宾确信自己和杜明远没生过孩子,他难以理解,自己曾经那样爱过的女人,为何要三番两次伤害自己:先是出轨,后是污蔑,如今又弄出个莫名其妙的“女儿”。

  思及此,王洛宾留下了两行热泪,他悲愤地说道:“杜明远这个女人太狠了!她害了我一辈子,都几十年过去了,又把这个女人不明不白地塞给我,硬说是我的。这不,现在还在害我!

  事实上,李颖确实不是杜明远和王洛宾的女儿,甚至连外甥女都不是。当年,杜明远开了个婚介所,李颖只是其中一个客户,在帮李颖介绍了几次对象都不成功后,杜明远竟然让李颖去投靠王洛宾。

  不久后,李颖就带着杜明远的介绍信找到了王洛宾,并称他为姨夫。几年后,杜明远又得寸进尺,直接谎称李颖是两人的女儿。

  1996年1月6日,王洛宾因胆囊腺癌去世,临终前,他特意立下遗嘱,强调自己一生只有3个儿子,无其他养子女。

  可即便如此,在王洛宾去世后,仍旧有媒体把李颖称为王洛宾的女儿,为了找出事情真相,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特意去开封找到杜明远。

  杜明远坦然地承认“认亲信”中的内容是假,可当王海成问她为什么要写信时,老太太只是嘿嘿一笑,说自己也说不清。

  真相大白后,王海成拿出昔日王洛宾和杜明远的合影,80岁的杜明远看到照片后,竟然激动地嚎啕大哭,再看看他的丈夫卢先生和王洛宾极其相似的外表,王海成终于了然。

  有爱才有恨,对杜明远来说,不管是背叛王洛宾,还是污蔑王洛宾,甚至是凭空捏造一个女儿出来,都只因她始终爱着王洛宾。就像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故意捣蛋、叛逆。

  只是杜明远终其一生都不明白伤害、索取、背叛都不是爱,包容、付出、成全才是。无论曾经多么美好,错过就是错过,纵有千般不舍,最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寻找萨耶卓玛


金银滩的故事一直让人不能平静,歌中的女神萨耶卓玛早逝所留下的遗憾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现实生活中萨耶卓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金银滩草原即将褪去最后一抹绿色,我带着这一凝重的话题,再度踏入金银滩,找寻萨耶卓玛的足迹。

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同曲乎千户老宅大院位于海晏县三角城,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有幸见到年事已高的萨耶卓玛的妹妹才让卓玛。 当我走近这座四面用土夯筑起来的深宅大院,仍然感受到这座老宅历史的厚重,在我敲响同曲乎千户家两扇木制大门的一瞬,王洛宾当年敲响同曲乎千户家门的情景又似乎浮现在我眼前,栓在大门内的藏狗带着铁链的响动"汪汪汪"地吠叫起来。 两扇木制大门"吱扭扭"地打开了。院中竖着一根高高木杆,上边飘动着彩色的经幡。 才让卓玛笑盈盈地用藏味很浓的青普话说:"请进,请进"。我把随身携带的礼品放在饭桌上,拿出洁白的哈达献给她,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向她表明了我的来意。她似乎没有听懂,坐在她身旁的女儿桑杰吉用藏语给她翻译了一遍。她才说:"人已去世很长时间了,还说那些做啥哩?" 当朋友向她再三解释,说我专程从兰州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当年的萨耶卓玛时,她停了停还是慢慢的说了起来。

"我的姐姐生于1922年,叫萨耶卓玛,家里人都叫卓玛。我们的母亲叫桑科1931年我的姨娘才塔嫁给海晏千户同曲乎当二奶奶,当时萨耶卓玛只有9岁,是姨娘把萨耶卓玛从我们海南州贵德县如玉村娘家带进了千户家,给千户同曲乎当了养女。" 说到这里,她的思绪似乎又飞到了八十年前的草原。 "千户的大奶奶是地地道道的海晏达如玉部落人,叫赛洛。当时,她们属游牧民族,家里比较困难,常年住在富嘎的帐房里,我们这座千户大院是1930年盖的,1931年萨耶卓玛随姨娘住进了大院。萨耶卓玛很调皮,她一出门就骑上家里养的马在草原上乱跑。后来她在大院住不惯,经常骑马到赛洛的帐房里去住。" "1939年的春天,草原上来了一群人,说是拍电影的。当时,这片草原上只有我们一家。这群人就住在我们家里。其中有个年轻人,歌儿唱的好,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叫他王先生。萨耶卓玛经常骑马和王先生在草原上到处乱跑,家里人也管不了。她的脾气很暴躁,一发脾气说打人就打人,但她一见到王先生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不管啥时候,俩人说走就走。她与王先生一块放羊,一块看电影,经常在一起。" 我说,听说她还打过王先生一鞭子? 才让卓玛笑着说:"依她的脾气,见谁都打哩!" 才让卓玛的女儿桑杰吉补充说:"听我阿妈说,萨耶卓玛认识王先生后,心里特别喜欢,但他没有对王先生说清楚她心里的想法。常常对我阿妈说,王先生歌儿唱得好听,王先生也有文化,我很喜欢他,我一定要嫁个汉人。" 才让卓玛说:"王先生走后,好多蒙古族、藏族的大户人家都来提亲,可她都没去。她非要嫁一个汉人。后来,她看上了汉人史炳章,执意要嫁给他。1944年萨耶卓玛嫁给了时任海晏县县长的史炳章,给他当了二奶奶。1945年生下了大儿子,叫尼玛多杰。二儿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1953年,电影队正在我家周围的草原拍摄电影《金银滩》,那时,萨耶卓玛患了一种病,经常用手捂着肚子说,她肚子疼的厉害。那时候草原上根本没有大夫看病。我常去看她,她的脸色很难看,一点力气都没有。后来到西宁也去看过病,但没有看好,临回家前全家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黑白照片。" 1954年萨耶卓玛在海晏病逝,年仅32岁

我接过桑杰吉拿给我的照片,照片中的萨耶卓玛娟秀而质朴,脸上散发着调皮的神情,略带微笑。这张照片也是卓玛留给世人的唯一一张照片。 桑杰吉说:"我阿妈常说,萨耶卓玛的命不好,她喜欢王先生,但与王先生无缘。后来算是嫁了一个汉人,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我不仅被萨耶卓玛大胆打破民族婚姻禁锢的胆略所感动。在征得女主人同意后,我参观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大院,细细感受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地方。

据才让卓玛讲:萨耶卓玛去世后,族人实行了藏族特有的天葬方式,萨耶卓玛已与金银滩大草原融为一体。 萨耶卓玛离开草原已经五十五年了,但她那一鞭子留下的美好传说已成为草原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遥远的地方》仍在金银滩大草原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在我告别才让卓玛,离开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时,远远地,再度看到草原深处萨耶卓玛孤寂的雕像,她怀抱小羊,目光慈祥而宁静,以一种期待的神情,眺望着远方。 那里是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