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就这样走进辛弃疾的“世外桃源”——《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宝妞 2023-01-04 发布于河南

就这样走进辛弃疾的“世外桃源”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陈德兵  评析:杨雯雯

图片

一、读起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我们已经学过词了,是吧!词牌名是——

生:清平乐(有学生读成了lè)

师:跟我读一遍,清平乐(yuè),后面是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村居。

师:光看这两个字,就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乡村的美景。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这个词读一遍?好,这位男同学。

(生1朗读,把“媚”读成了“眉”。)

师:可以得99分,有哪个地方扣了一分?

生2:不是读眉,是读媚。

师:你读一遍!

(生2朗读,把“檐”读成了“瞻”。)

师:你的得分也是99分,哪个问题?你自己知道了吗?

生2:知道了。我把“檐”读成了“瞻”。

师:你把第一句再读一遍。

(生2朗读。)

师:对了,刚才那位同学,你读错的地方,自己发现了吗?你把那句再读一遍。

生1: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太棒了,我有很多地方担心的今天都不用担心了,因为大家都读得很准确,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大家尽快地多读几遍,读熟!开始!

(生练习朗读全词。)

师:好!时间到,有哪个同学,现在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举手的都站起来!

生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好!请坐!同学们,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注意每个字的平仄,那就更好听了。在古代,古人把两个字,挨到一起的,叫一个音步。我们看一看,每个音步的后一个字,它的平仄是什么,好不好?

(师生合作标明平仄。)

师:听我读一遍,平长仄短,韵字拉长!

师:(范读)“茅檐低小……”好,像我这个样子,自己练习一遍,开始!

(生纷纷自由练习。)

师:请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读。)

师:还不错,勇气可嘉,和平常的朗读有区别了,不过,平长仄短还做得不过充分。

(生读。)

师:进步很大,掌声送给他。小(xiǎo),韵母是“αο”,草(cǎo),韵母也是“a o”,这样的字称为“韵脚”,不管平仄,都得拉长。老师和你们合作一起读一遍,我读前半句,我停下来,大家就接上!“茅檐——”

生:“——低小,”

师:“溪上——”

生:“——青青草。

师:“醉里吴音——”

生:“——相媚好,

师:“白发谁家——”

生:“——翁媪。

师:“大儿——”

生:“——锄豆溪东,

师:“中儿——”

生:“——正织鸡笼。

师:“最喜——”

生:“——小儿亡赖,

师:“溪头——”

生:“——卧剥莲蓬。

师:掌声送给我们自己。换过来,刚才我读的现在你们读,你们读的我读。

(师生合作诵读全词。)

【点评: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诀就是读。我们看到,陈老师的课堂上,入课就是朗朗书声。陈老师的指导特别到位,他牢牢抓住了词的平仄和押韵,所以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味道。这样的指导,与执教者深厚的学养息息相关。】

二、背起来

师:这是第一个任务:朗读。读着读着,要能背,谁能试一试。

【课件出示】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溪上       ,醉里吴音      ,白发谁家     

大儿       ,中儿       ,最喜小儿      ,溪头         

(全班练习背诵。)

师:这个,会背吗?(屏幕上只剩下题目了),自己背自己的。

(一生转身背词。)

师:我想问问你,你怎么就一下子记这么牢了?有什么秘诀吗?

生:先说大儿、再说中儿、最后说小儿。

师:发现了这里的规律是吧!上阕呢?

生:茅檐……每一句都是对着的。

师:反正我是记下来了。眼睛闭上,一齐背一遍。我知道了,这些同学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产生了画面,通过想象产生了画面,根据这个画面去背就容易得多了。

(生齐背)

【点评:学生熟读成诵,情理之中。真正的背诵,不是牵强暗记,而应是自然上口,这样才能久远不忘。学生一边背,一边展开了想象,这就是在理解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如此也。】

三、说起来

师:读也读了,背也背了,下面该干什么?

【出示课件:这首词里有        】一个空格一个词。你说!

生:有茅檐。

师:说完啦?

生:还有青草。

师:嗯,说了一句。有茅檐就是有茅屋。

生:有莲蓬,还有小溪。

师:嗯?不能多一个“还”。 再说一遍。

生:有莲蓬还有小溪。

师:非得要有一个“还”呀?有莲蓬,有小溪。把它颠倒过来,先说小溪。

生:有小溪,有莲蓬。

师:嗯,有莲蓬就一定有荷花,对不对?有荷花就一定有莲蓬。哈,又回去了?有荷叶是不是?要善于联想。好,还有谁来说?只能说一个,我觉得说一个太简单了,所以想为难一下你们。这位男同学。

生:有房檐,有鸡笼。

师:嗯,正在编织的鸡笼。但这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好,你说。

生:有吴音,还有翁媪。

师:这两者也不是并列的。

生:有翁媪,有吴音。

师:哈哈,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老人。(指名)嗯,你知道要怎么说了。你来帮帮他。就这一句,你怎么说?

生:有翁有媪。

师:好!有老头。还有?

生:老妇。

师:还有老妇?不好听。

生:老婆婆。

师:老婆婆?老太太?请坐,请你再说一遍。

生:有翁有媪。

师:还有谁说说?

生:有大儿,有小儿。

师:哦,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再说。

生:有大豆,有小鸡。

师:你怎么确定有大豆?有豆苗?豆苗长起来了,所以给它除草?如果横线上只能用一个字?

生:有溪有草。

师:嗯,有水有草。这是一个办法。再概括起来说,想一想。

生:有景有人。

师:景美么?景里面有人!太棒了,一鸣惊人。接着说。

生:有事有物。

生:有声有色。

师:从这首词里,你看到了什么色彩?(白发、青青草……)

师:读起来!这首词里有景有情,这首词里有声有色,这首词里有老有幼,这首词里有动有静?哪里在动?哪里是静?

师:加大难度,再来说:这首词里最让我们理解发生错误的一个词是?

生:亡赖。

师:为什么?请你说一说理由。

生:“亡赖”与“无赖”是同音字,很容易理解错误。平常所说的是贬义词,这里是调皮,是褒义词。

师:掌声送给他。这是一个通假字。(板书标记“无”)没有难倒大家啊!再来一个!这首词里最能表现人物亲密关系的一个词是——

生:翁媪!

师:恭喜,答错了!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哪个字?

生:媚!

师:这个“媚”很不一般,“好”是一般的好,这个媚就不是一般的好啦!很亲密的啦!读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写得太传神了。逗趣,七老八十了,老太太老头儿了,还在那儿逗趣,多可爱呀!

师:最能表现人物神情、状态的一个词……嗯,好好地想一想!

师:手举起来又放下去啦?大胆地说!说错了我也会表扬你!你找到哪个词?

生:大儿锄豆。

师:找到哪个词?

生:锄豆。

师:锄豆是吧。这个神态没有出来。神态一般集中在?

生:脸上。

师:脸上!你呢?

生:最喜。

师:最喜,这是词人是吧,词人喜。这个喜好像还只是在心里的感觉。神态……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哪个词?

生:醉。

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醉”?(生笑)

生:我能。

师:你来表演一下。

师:(生笑)哎呀呀,“老人家”小心一点,你这个表演的是什么醉?

生:醉拳。

师:喝醉酒了的醉是吧。请上位,掌声欢送这位演员。

师:(板书△标记“醉”)但是我的理解这个“醉”啊,还跟这个“醉”不一样。是不是一定就喝了酒?

生:不一定。

师:如果仅仅只是喝醉酒了的“醉”,那这个词人就写得太一般了。

生:是沉醉在音乐之中。

师:这里有音乐吗?

生:吴音。

师:吴音,吴音是什么?

生:吴音是当地的方言。

师:是陶醉在彼此说的话里边了是不是?

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那个陶醉的样子?(生笑)表演不出来。哦,这是一种只能意会的状态啊。请坐。

师:来来来,再读一读。怡然自乐,非常地陶醉,预备起……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我被你们的读书声陶醉了,都没回过神来。

师:这首诗里最能表达词人,就是辛弃疾的思想感情的一个词。那位同学。

生:喜。

师:一个词。喜(师板书△标记“喜”),为什么?

生:因为“亡赖”就是调皮,然后那个词人心里就觉得很喜欢。

师:很喜欢他是吧,恨不得一把把他拉回来,抱在怀里是吧,跟着“啧啧”亲他两口是吧。嗯……来来来……预备读……

(生齐读“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词人最喜什么?一起说……

生:小儿亡赖。

师:溪头——

生:卧剥莲蓬。

师:可能五六岁、可能三四岁,是吧,就自个儿屁颠屁颠地在一边玩。太可爱了啊,你看那个卧剥莲蓬的那个调皮样、那个得意样,这是词人最喜的。既然有最喜,最喜,那还有……还有——

生:还喜。

师:还喜是不是?只有跟别的对比才有最啊。还有一般的喜。那词人还喜什么?

生:喜大儿和中儿。

师:哦,大儿锄豆他也喜。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他也喜是吧。

师:大儿可以干农活啦,半大的可以帮着爸爸妈妈做。

生:做小事。

师:做家务活啦,喜不喜?

生:喜。

师:词人喜!还有没有?还喜什么?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这是喜什么呢?

生:老人家过得逍遥自在。

师:哦,过得逍遥自在,心里很欢喜。好,来读一读。醉里吴音——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还有没有让词人喜的?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喜什么呢?

生:草。

师:喜草。你说。

生:喜景物。

师:景色?

生:很美。

师:优美怡人。好的好的,把笔拿在手上,我们要开始批注了。词人一喜,喜景色优美(师板书“景色优美”)。二喜,喜老有所养(师板书“老有所养”)。三喜壮有所为(师板书“壮有所为”),最喜少有所乐(师板书“少有所乐”)。

师:词人一喜……

生:景色优美。(师指板书)

师再指词句:这里,预备读。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二喜……(师指板书)

生:老有所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三喜……

生:壮有所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最喜……

生:小有所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评:这里的“说起来”真妙!陈老师让学生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带领学生理解词意,但是他避开了平俗的手法——逐次逐句提问,而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用“有什么有什么”的句式来说,这样就把画面一一还原出来了。第二个说话任务,是分别找出词中的四个非常有独特的词语:亡赖、醉、媚、喜,把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尤其是用“喜”贯穿全词,令人拍案!】

四、改起来

师:下面给大家再出一道难题,“最喜小儿亡赖”,这个可爱的孩子,能不能再做别的事情呢?

除了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觉得很可爱以外,能不能,他在做别的事情,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亡赖”?比如说……

生:在草地上玩耍。

师:哦,在玩耍。最喜小儿无赖——在草地上玩耍。(生笑)呵呵,现代与古典的结合。

生:额,在父母旁捣蛋。

生:在父母怀里撒娇。

师:哦,在父母怀里撒娇也很可爱。那,那位同学。

生:溪中光身游泳。

师:哦,对,赤条条地在溪里游泳。是不是很可爱?这位同学想象力真丰富。来,你说。

生:在草地上戏弄鸡。

师:在什么?没听清楚。

生:在草地上斗鸡。

生:最喜小儿无赖,他在溪边喝水。

师:你看,我们同学想得挺好,但是说的就没有文采了。可爱的调皮的小儿,你看在干什么啊?

生:池上。

师:预备起。

生齐读“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偷采白莲的小儿是不是很可爱?

生:是。

师:再看——

生齐读“牧童(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正准备捉知了的那个小孩可不可爱?

生:可爱。

师:还有呢。

生齐读“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最喜小儿亡赖——忙趁东风……

生:放纸鸢。

师:还有——

生齐读“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齐读“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其实啊,这一切都可以写到我们的诗里面来,写到我们的……词里面来。还有这个呢。

生齐读“四时田园杂兴”

师:童孙未解……

生:供耕织。

师:也傍桑阴……

生: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词人喜的是这……无忧无虑、安宁祥和、与世无争的

生:无忧无虑、安宁祥和、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师: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首词一样,有人会背是吧?这首词和《清平乐·村居》写的时候……大致差不多。我们一起读一读,明月别枝别枝惊鹊,预备起。

生齐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词人喜的是……

生:这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少有所乐的平凡生活。

师:这样的幸福安宁,这样的老有所养,少有所乐,几乎是中国所有文人的共同理想。陶渊明,就在他的文章里面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你看,他这样写的……

师: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他从一个小山洞里面钻过去,豁然开朗了,看到了什么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跟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多么的相似。来,预备读。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点评:诗词的理解,要注重意象。也就是说,诗词中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实指,而是一种意象,是一种融入了诗人词人情感寄托的对象。那么,我们解词的时候,就不能一一机械对应。在这首词里,“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都应是意象,分别代表着干农活、做家务活、调皮地玩耍等。既然是意象,那就意味着是可以替换的,也就是说,具有相同指向的事物或者事情,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至于词人的选择,更多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选择。所有的意象集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意象的升华,这代表的是一种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生活。读到这里,词人的境界就全部出来了。】

五、想开去

师:但是,这是词人所喜,他既然有喜,必定也有……

生:悲。

师:有悲,有忧,有愁。是不是?呃,词人他的忧,他的愁又是什么呢?谁能猜一猜?

生:父母已经老了。

师:他愁的不是这个。你说。

生:他看到其他老人那个时候都很快乐,他怕到时候自己会不快乐,老的时候。

师:担心自己老了没有这份悠闲,是吧?他愁的也不是这个。

生:回不了家。

师:对了一半。我讲给大家听。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这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于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20多年。这首词就是他隐居江西上饶期间写下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予词作之中。

师:他忧的是什么呢?你看,37岁的时候写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自己的故土离这里有千万里之遥,你看他49岁的时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做梦想的都是重回战场,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无人赏识他,“可怜白发生”。乃至于他到生命的尽头,66岁的时候,离他去世不到两年了,他在词中写到的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尽管已经老了,但是一心想报国杀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还可以上战场,这才是词人所忧。如果我们知道了辛弃疾心中所喜,又知道了他心中所忧,那我们就真正地弄懂了、读懂了一代英豪辛弃疾,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再搜集一下辛弃疾的词,结合一些注释再读一读好不好。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由“喜”自然联想到“忧”,陈老师教路突转,学生再从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当中,印证了自己的联想与推断。尽管这个环节费时不多,但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辛弃疾在学生头脑中勾勒出来了。】

总评:古诗词公开课听过很多,但是像这样独特的古诗词课还是第一次听,这样的古诗词课,太奇妙了!

第一,妙在诵读。古诗词诵读,应该讲究音韵美。这种音韵美,就体现在诗词的平仄和押韵上。对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的“入声”字和某些古音的还原,对表达诗词意境是特别有帮助的。平长仄短,韵字回环,味道就果真不一样了。看来,语文老师不懂点诗词格律、不懂点音韵常识,还真是不行了!这一点,陈老师做得很妙,也非常到位!

第二,妙在解读。关于这首词的理解,我们也许是受教学用书的影响,也许是受某些名师的误导,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我们总认为这是一家人。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们才知道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因为陈老师牢牢抓住了“意象”来解词,这就更加贴近了词人。原来,词人歌颂、赞美、向往的是这样一种美好和谐的乡村生活。

第三,妙在联读。陈老师的教学没有局限在这一首词里面,而是由一首词,带出了很多诗句、词句、古文名句。这些千古名句,集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认识词人,一点不觉得多余。特别是对辛弃疾另外几首词的引入,对于学生真正走进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联读,不仅在语言积累上有助于学生,更在视野开阔上有助于学生。

这样奇妙的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和启发。课文真是可以常教常新的,就看我们有没有下功夫去钻研、去琢磨。

(作者单位: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东莞市樟木头中心小学)

(此文刊于《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8年第4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