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让问题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04 发布于广东

对于每个人而言,一次发现和解决问题之旅就是一次经验之旅,一次探索之旅,一次解蔽之旅,一次修行之旅,也是一次超越(新生)之旅。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会使解题者获得超越,超越原来的那个自己-----你已经不是之前的你,而是超越的你,你是新生的你。每一个解题者都将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发现奥秘,去蔽启明,体验生活,得到历练,获得意义,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进步。因此,问题是成长的基石,人生在一次次问题之间实现不断地超越与发展。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就是加快成长与进步的步伐。

文章图片1

问题的体验贯穿于认知活动

我们把个体对问题进行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称之为问题体验,并假定它由认知情感、认知期待、认知激活、认知冲突和认知需求五个因素组成。

  • 认知情感:当个体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首先产生的反应是对问题本身的好恶或有无兴趣,这便是认知情感。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让个体产生对问题认知和探索的主动性,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让其逃避或拒绝问题。
  • 认知期待:个体针对问题所产生的直觉性的预期称为认知期待。
  • 认知激活:个体针对问题从已有的认知体系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即认知激活。
  • 认知冲突:在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冲突现象叫作认知冲突。
  • 认知需求:个体对环境中事物的追寻、认知、了解的内在动力即认知需求.它也是解决认知冲突的内部冲动或力量.
文章图片2

但从整体方面看,客观的问题和个体的主观体验(即问题体验)又共同构成了问题情境。或者说,客观问题与问题体验一起构成的系统称之为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个体与客观问题(或者说主体与客体)在思维上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认知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它促进问题的形成,推动问题的探索,加快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发现,并实现知识的建构

问题情景中,因为个体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进入第二阶段,即问题的探索阶段。在问题的探索阶段,个体通过搜集资料、合作研讨等活动,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及新知识的发现与理解,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问题的体验是关键,它贯穿于整个认知过程中,将问题的形成、问题的探索和知识的建构串联起来。它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过程。它是问题的开端。

文章图片3

如果将问题的体验上升到学习层面,那么问题体验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认知活动,并作为认知活动的过程,持续不断的以体验推动着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它是主体与客体(即客观问题)之间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世界的过程,更同时是一个不断创造知识的过程.只要生命和学习在继续,这一过程就会继续下去.

库伯的'体验学习圈'

问题的体验学习让个体(即学习者)更加关注问题体验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根据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圈',我们将问题的体验学习嵌套进这个'圈',以构建一个完整的问题体验学习系统.这个'圈'同样由四部分组成:体验--发现问题,反思--分析问题,领会--理论解决问题,行动--实践验证问题.这个'问题体验学习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圈中,学习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而是以体验(问题体验)为基础的连续不断地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

文章图片4

问题体验学习圈

学习者从体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反思从已有认知体系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重新搜集相关的新知识,以达到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然后根据已掌握的新旧知识,实现理论上的解决问题,最后在实践行动中验证问题的解决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问题真的解决了,那么理论将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践,那说明问题还未真正解决,或者说,问题的解决还不够完善,在解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这些小的问题影响到了问题解决的完美性.如此,学习者再次体验并发现了问题----根据行动实践的反馈,而新的一轮问题体验学习又展开了.

问题不断推动着问题体验学习不断的向前,向上发展,问题也在体验中不断被发现,分析,解决,完善,但每一次的体验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学习其实都是崭新的学习.#我在岛屿读书##学习##以书之名##阅读的温度#


你可能想知道的更多....

(一)让问题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问题是怎么发生的?你的问题是如何变成我的问题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的问题:有没有问题?要看你是否能意识到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