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本质问题

 中医陈孝和 2023-01-04 发布于北京

上期讲了食道,再往下看,食道与胃连接处叫贲门。贲门的作用就是防止胃里的食物和胃酸反流进食道。

如果贲门处括约肌松弛,弹性不够了,就会出现食道“扎不紧”的情况,胃里的胃酸就会反流到食管当中,胃酸是有腐蚀性的,会烧灼食道,把食道内层黏膜破坏掉,时间长了就是反流性食道炎和食道溃疡问题。

典型症状就是烧心,上腹痛,恶心,感觉胸椎里有压迫感。

贲门再往下走,就是胃。

胃是一个弧形的空囊,跟蚕豆的形状很像,上面位于左侧肋骨下方,下面靠近咱们右侧的腰椎位置,胃在腹腔里的分布是左高右低倾斜下来。

中医上讲“心下痞满、心下痞硬”,这“心下”其实就是胃。因为心脏在左侧胸腔里,胃也是从左侧胸腔斜着下来的。

跟食道一样,胃的生理结构主要也分为三层,最里面的是胃粘膜,这一层有很多腺体能够分泌消化酶、胃酸这些胃液。

中间是平滑肌层,胃的收缩舒张蠕动,主要依靠这层平滑肌的弹性。

最外面的一层叫浆膜,给胃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以及神经、淋巴管都分布在这一层。

再来看胃的生理作用。简单来说,胃的主要作用是把口腔里咀嚼过的食物再进一步磨碎、分解成糊状,也就是消化。

另外胃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很弱,只能吸收少量的酒精和水,这个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消化其实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通过胃蠕动慢慢把食物磨碎,这叫机械消化;

第二是在胃液作用下,把食物中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比如把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

胃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正常人一天大概分泌2升左右胃液。除水分之外,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黏液。

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第二是杀死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第三是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第四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第五是能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钙和铁吸收。

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在胃里都会经过机械消化成为食糜,但只有蛋白质能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也就是说糖和脂肪在胃里只经过机械消化,并没有发生化学变性,而蛋白质则进行了初步水解。

这个问题反过来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进食糖类和脂肪类食物,在胃里只需要通过胃蠕动磨碎这种机械性消化,而进食蛋白质则会促进胃酸分泌,以便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也就是说,当进食糖和脂肪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并不强。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非常重要。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是在消化科,大多数是因为先出现了消化系统症状,觉得自己有胃肠病才来就诊,然后在消化科诊断过程中,发现血糖偏高,继而诊断出糖尿病。

很多本来已经血糖偏高的患者,由于不具备“三多一少”的典型糖尿病症状,早期只出现胃肠道症状,只按照胃肠道疾病来检查和治疗。

非常多的糖尿病患者早期消化系统症状以恶心、反酸烧心为主,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现代医学把反酸烧心归咎于胃酸分泌过多,但恰恰不是。

分泌胃酸是为了消化。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同时胃酸能杀灭进入胃里的细菌。

一个人吃的肉类多,也就是含蛋白质多的食物,胃酸分泌的就多。

摄入蛋白质少,特别是进食碳水化合物,胃酸分泌的就少。

胃不会傻到分泌大量胃酸,把自身的胃粘膜水解掉。

胃酸分泌的生理意义就是为了消化更多的食物。

如果反酸烧心是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患者胃口应该会很好,消化机能旺盛才会分泌更多胃酸嘛。

但恰恰相反,患者除了伴有反酸烧心以外,往往还有腹胀、食欲减退、上腹部嘈杂这些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

当胃的生理功能衰退,胃酸分泌才会减少,这是造成胃炎、胃溃疡、反酸烧心的根本。

先讲胃溃疡。

胃粘膜溃破就是胃溃疡。

提到胃溃疡就不得不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是一种生活在幽门处的厌氧菌。正常情况下,胃里只有这一种细菌能寄生,其他进入到胃里的细菌都会被胃酸杀死。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里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它真的是有害细菌的话,人体早就把它清除了,不会一直让它寄生。这也能反向认证它在某些方面能对人体是有益的。

胃酸水平正常,幽门螺旋杆菌由于受到胃酸抑制,不会大量繁殖造成胃粘膜炎症。

如果胃的生理功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胃液酸度下降,幽门螺旋杆菌就开始大量繁殖,钻到胃粘膜里去,导致胃粘膜溃疡。

胃粘膜溃破以后,接触到胃酸,胃神经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痛感,这也是为什么胃溃疡患者饭后腹痛的原因。进食刺激胃酸分泌了。

刚才讲了,胃酸分泌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会大量繁殖。现在为了让幽门螺旋杆菌数量减少,机体分泌更多胃酸,通过制造更多胃酸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让它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身体的自我纠偏能力。

这个时候胃酸过多是有益的,而溃疡也不是胃酸和胃蛋白酶水解胃粘膜造成的。

但是现在治疗胃溃疡呢?用制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减少了,对胃粘膜刺激也就减轻了,能缓解痛感,但幽门螺旋杆菌繁殖会更快更多,导致溃疡进一步加重。

这个时候会用到抗生素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之后胃溃疡慢慢也会好起来。

但这个办法同样会带来问题。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只有胃酸分泌少的时候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现在把幽门螺旋杆菌杀灭了,有些功能也就彻底丧失了。

胃溃疡的患者,虽然饭后胃痛,但胃口正常,也不太会反酸嗳气腹胀。这正是因为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

再来梳理一下链路,胃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繁殖——引发胃溃疡。

现在用制酸药和抗生素把幽门螺旋杆菌干掉,胃溃疡能恢复,但胃的生理功能还是没有恢复,此时胃酸分泌还是比正常水平低。

前面提到胃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杀灭进入到胃里的细菌,现在酸度不够了,胃酸的杀菌能力也会下降,口腔里的细菌会混在食物中到达胃里,大肠里的细菌也会通过小肠进入到胃里,然后在胃里定植。

这个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

胃酸分泌减少,胃的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就需要在胃里消化更长的时间才能变成乳糜状进入到小肠。

在胃里定植的细菌就有充足时间发酵腐败胃里的食物。

淀粉在细菌发酵下会产酸和二氧化碳。脂肪发酵会产酸和硫化氢,一种臭鸡蛋味儿的气体,这是造成口臭的重要原因。

而蛋白质腐败则会产生各种毒素,不产生气。

胃酸分泌减少,胃里有细菌定植,食物发酵产生气体,胃内压升高,就会造成腹胀,这个时候机体会本能的收缩腹壁挤压胃部,把胃里的气体排出来,这个症状叫嗳气、打嗝儿。

气通过食道返上来,此时胃和食道连接处——贲门平滑肌松弛,这样在挤压胃部的同时,也会把胃里的各种细菌发酵产生醋酸、乳酸和胃酸挤进食道,产生反酸烧心的感觉。

而正是因为胃酸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患者才会表现出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吃一点儿就饱。同时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大便性状也会发生变化,以排便困难为主。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有这些症状。

这里讲清楚了,反酸烧心主要是胃酸分泌减少造成的。反的是胃酸和细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和醋酸。

但现代医学会用制酸药来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各种拉唑、替丁,以及中和胃酸的碱性药,比如达喜。

用了管用吗,其实是管用的。

胃酸分泌减少和被中和掉以后,对食道刺激就会减轻,表现出来反酸烧心的症状就会缓解。

但刚才讲了,正是因为胃里有气,机体为了把胃里的气排出来,顺带着把胃酸挤压到食道里去了。换句话说,胃里没有气,就不会反酸。

用制酸的药后果就是胃液的酸度下降,细菌定植繁殖的速度更快,产生更多的气体,病情反而加重了。患者的其他症状一点都不改善,只是反酸烧心感觉减轻了而已。

如果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没有被杀灭呢?

幽门螺旋杆菌不会让其他细菌在胃里定植,这是它的地盘嘛,它会把进入到胃里的其它细菌杀死,发挥代替胃酸的杀菌作用。

没有细菌定植,胃里的食物就不会腐败发酵产酸产气,也就不会出现反酸烧心、口臭、腹胀、便秘等等这一系列症状。

这一切都得益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现在我们把它用抗生素杀死了,胃里成了细菌繁殖的天堂,这些细菌会沿着食道进入咽喉、气管、肺部,造成呼吸系统的炎症。

哮喘的发病机制就与此密切相关。

这一切的根源是胃生理机能衰退下降,胃酸分泌减少,而各种制酸药和抗生素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但胃的生理机能是怎么衰退下降的呢?第一是自然衰老。随着年龄增长,消化能力就是会越来越差,胃酸分泌的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胃病很多的原因。

第二跟饮食有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现在营养学界和中医界都宣扬喝粥最养胃,中国人就是应该多吃主食,五谷为养嘛。这个理念不对,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和反酸腹胀严重的人,碳水化合物只会加重病情。

因为碳水化合物并不会刺激胃酸分泌,长期吃这些食物胃酸分泌越来越少,而胃里细菌越来越多,反酸腹胀只会越来越严重。而多吃富含蛋白质食物能促进胃酸分泌,反而能减轻反酸烧心腹胀。

特别是农村地区,饮食上就是碳水太多,胃病发病率很高,有经验的人会吃点儿生花生,花生是高蛋白食物,吃了之后刺激胃酸分泌,症状就会缓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