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随笔250记》(107) 易律夫辑

 易律夫 2023-01-05 发布于湖南

     《易经随笔250》(107

  易律夫辑


宋杨简《楊氏易傳》二十卷

(一)作者介绍

杨简(1141年2月10日-1226年4月21日),南宋学者,字敬仲,号慈湖,慈溪(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告归后筑室德润湖(更名慈湖)居住,世称慈湖先生。年轻时就读太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陆九渊到富阳,便拜陆为师。先后任乐平知县、温州知府等地方官。最后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学士。封爵为慈溪县男。谥号“文元”。简著述颇多,传世的有《慈湖遗书》18卷,又续集2卷;《慈湖诗传》20卷;《杨氏易传》20卷;《五诰解》等。

杨简,宋明州慈溪县城(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任上兴学校、教生徒。时陆九渊过富阳,指示心学,虽陆仅长他二岁,仍向陆执师生礼。后调任绍兴府司理。绍熙五年(1194)任国子博士,庆元党禁起遭斥,家居十四年,著书讲学。宁宗嘉定元年(1208)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出知温州,廉俭自持,首创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势家第宅阻河,命撤之,民呼“杨公河”。晚年寓居鄞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宝庆元年(1225)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封爵慈溪县男,次年三月去世,年八十六,卒谥文元。

著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杨简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认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把宇宙的变化说成是心的变化。并宣扬“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观点


(二)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臣】等謹案:《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撰。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太中大夫。是書為明劉日升、陳道亨所校刻。

    案:朱彝尊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又已易一卷,書名、卷數皆與此本不合。所載自序一篇,與此本卷首題語相同,而無其前數行,亦為小異。明人凡刻古書,必以私意竄亂之,萬歷以後尤甚,此或日升等所妄改歟?其書前十九卷皆解經文,第二十卷則皆泛論易學之語,亦間有與序文相複者。今既不睹簡之原本,亦莫詳其何故也。簡之學出陸九淵,故其解易惟以人心為主,而象數、事物皆在所畧,甚至謂繋辭中近取諸身一節為不知道者所偽作,非孔子之言。故明楊時喬作傳易考,竟斥為異端,而元董真卿論林栗易解亦引朱子語録,稱楊敬仲文字可毁云云,豈非簡之騖談高遠,有以致之乎?考自漢以來,以老、莊說易者,始魏王弼;以心性說易者,始王宗傳及簡。宗傳淳熙中進士,簡乾道中進士,皆孝宗時人也。顧宗傳人微言輕,其書僅存,不為學者所誦習;簡則為象山弟子之冠,如朱門之有黄幹,又歷官中外,政績卓有可觀,在南宋為名臣,尤足以籠罩一世。故至於明季,其說大行,紫溪蘇濬解易,遂以冥冥篇為名,而易全入禪矣。夫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聖人之為教,精麤本末兼該,心性之理,未嘗不藴易中,特簡等專明此義,遂流於恍惚虚無耳。昔朱子作儀禮經傳通解,不刪鄭康成所引䜟緯之說,謂存之正所以廢之,蓋其名既重,不存其說,人無由知其失也。今録簡及宗傳之易,亦猶是義云。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楊簡撰《楊氏易傳》原序

楊氏易傳原序

昨秋,余入南銓,選部陳君以所刻蘇長公易傳相示。余讀而卒業,已謂奇矣。頃之,封司劉君、功司陳君復刻楊敬仲易傳成,屬余叙。余讀之,又一奇也。獨斯傳也,明所學也。余不學,其何敢序?然學不可以終棄,則傳言學者,不敢不致意也,叙何可已?夫易道大矣,自周、孔而後,微言絶而程、朱傳行,謂可以盡易,而易有所不可盡也。今觀蘇氏傳,雖未必盡合易旨,然借易以發其自有之奇,其識雋,其文雄,往往道人所未經道,其卒傳宜也。楊氏因易之理,以發攄其所學,精深融貫,要在一而能通,示人專事内而不外,非直探本原者能之乎?要之,蘇即事以明理,楊溯源以該流。譬之蘇如樝梨橘柚,雜陳而皆適於口;楊則即一樝梨橘柚,而凡為樝梨橘柚之類者,皆可推而味之也。是二氏俱深於易,求其有補於學,楊視蘇為要焉。抑楊氏始因象山先生舉扇柄而得其本心,遂悟所學,乃發為易傳。于乾有曰:君子自強不息者,即天行之健也。非天行之健在彼,而君子效之於此也。

又曰:子思不曰誠者自誠,而曰自成,是於誠實之外,復起自成之意,失其誠矣。斯語也,亦猶是心也。唯是健不必效,而誠不必成。或疑允若茲,是人皆天也,不必復益以人力也,不幾於溺人以虚乎?然善語道者,必反其本;善察言者,必抉其要。慈湖先生嘗云:少讀易大傳,唯愛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其傳益,則以善之不能為,過之難改,皆始於意。意本於我,知我本無體,復何遷而何改?傳震,

又曰:人唯知恐懼脩省,學者事耳。謂易道精微不在是,持是見者,不惟不知易,亦不知恐懼脩省。夫曰不能為,曰難改,曰恐懼脩省,則何嘗不責人之致力?特其所以致者,在何思何慮,而不失其寂然者耳。盖用力於其本,而不泛用者也。譬之操舟者然,順流,帆風楫櫂隨之,瞬息千里,是不操之操,操更力耳。庸可以無操之迹,遂謂其不操舟也?審然者,不惟益易,且益學者哉!吁!此與蘇傳均易之羽翼也。顧湮沒久矣,待三君而始傳,信大寶之顯晦有時哉!然一時並顯,而三君與諸同官之志,於易及易道之益明可覘矣。獨愧余莫為倡,其獨無入山舍玉之懼乎?茲叙也,并以自朂云。

蔡國珍序。

楊簡撰《楊氏易傳·卷一》选抄

今易經乃漢費氏所傳古文,而不立於學者。劉向以中古文易校施、孟、梁丘經,或脱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謂上經、下經、彖大象、小象、乾文言、坤文言、上繫、下繫、說卦、序卦、雜卦。晁氏云:老儒謂費直專以彖象,又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不然,則其徒陳元、鄭康成之為歟?孔頴達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夏后氏之《易》曰連山,連山者,以重艮為首。商人之《易》曰歸藏,歸藏者,以重坤為首。周人之《易》曰以重乾為首。周禮大卜之官曰: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則卦之重也久矣。先儒謂文王重之,非也。孔子之時,歸藏之易猶存,故曰:之宋而得坤、乾焉。於戱,至哉!合三易而觀之,而後八卦之妙,大易之用,混然一貫之道,昭昭於天下矣。而諸儒言易,率以乾為大,坤次之,震、坎、艮、巽、離、兌又次之。噫嘻,末矣!易者,一也;一者,易之一也。其純一者,名之曰乾;其純一者,名之曰坤;其一一雜者,名之曰震、坎、艮、巽、離、兌。其實皆易之異名,初無本末、精粗、大小之殊也。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子思亦曰:尺地之道,其為物不二。八卦者,易道之變也;而六十四卦者,又變化中之變化也。物有大小,道無大小;德有優劣,道無優劣。其心通者,洞見天地人物,盡在吾性量之中,而天地人物之變化,皆吾性之變化,尚何本末、精粗、大小之間?雖說卦有父母六子之稱,其道未嘗不一。大傳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小人之所日用者,亦一也,惟有知不知之分。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初九,潜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夫道,一而已矣。三才一,萬物一,萬事一,萬理一。唐虞之三事,曰正德,曰利用,曰厚生。厚生者,養生之事;利用者,器用於人為利。是二者皆有正德焉。故大禹謨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和,同也。卜筮者,民之利用,聖人繫之辭,因明人之道心,是謂正德。人心即道,故舜曰道心,孔子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明三才皆易之道。崇廣效法,盖以人心未能皆悟本一之妙,姑因情立言,曰效法而進。至於果與天地相似無間,則自信其本一矣。此心人所同有,故易之道亦人所日用。上繫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惟其不知,故背吉趨凶。大哉易乎!天之所以高明者此,地之所以博厚者此,人之所以位乎兩者之間,與夫萬物之所以生生而不窮者又此。三才中萬變萬化,至於不可勝紀,無非此某之所以聽者,此某之所以說講,與今在堂之人所以聽者亦此。所以事親者此,所以事君者此,所以事長者此,所以臨下,所以使民,所以應酬,萬端皆此。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乎此。包犧氏深明乎此,既不能言,又欲以明示斯世與萬世,而無以形容之,乃畫而為一。於戲!庶幾乎近似之矣。是可畫而不可言,可言而不可議,但覺其一而不二,一而能通,夫孰得而測識,又孰得而窮究。必三畫而成卦者,明乎所以為天者此也,所以為人者此也,所以為地者此也,是為三也。聖人又欲以發明其道,繫之以辭曰:乾言乎此,至健至剛,亘萬古而未嘗息也。然則坤何以一?清濁未分,混然而已。迨乎重濁嚴凝,而後清濁始分而為二。然所以為清者此也,所以為濁者亦此也。坤者兩畫之乾,乾者一畫之坤也。子思曰:天地之道,其為物不二。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繼言品物流行,各正性命,則地之所以發生萬物者,盡在其中矣。今為渾天之說者,地在天中,則合天地一體而已矣。但因重濁故言地,因卑故言妻言臣,有尊有卑,有清有濁,清陽濁隂,君臣夫婦未嘗不兩,故坤必一。坤者兩畫之乾,非乾道之外復有坤道也。故曰:明此以南面,堯之所以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所以為臣也。難者曰:乾坤之道果一,則何以有大哉至哉之分?應之曰:大哉至哉,所以致君臣之辨,所以辨上下之分。而坤爻又曰直方大,又曰以大終也,是坤亦未嘗不大,于以明乾坤之實未始不一也。不然,則孔子何以曰予一以貫之?中庸何以曰天地之道,其為物不二?天地與人,貌象不同,而无二道也。五行萬化,變態不同,而無二道也。坤者,乾之耦者也。震、坎、艮、巽、離、兌,乾之變錯者也,無二乾也。一言之謂之乾,兩言之謂之坤,八言之謂 十四卦,又謂之三百八十四爻,又謂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又謂之無窮,皆此物也。三畫之卦何以重為六?天有隂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未嘗不兩也,皆此道之變化也。變化云為,清明有常謂之仁,其間咸得其宜謂之義,其節謂之禮,其和謂之樂,其知謂之智,言乎其健謂之乾,言乎其動謂之震,言乎其入謂之巽,言乎其陷謂之坎,言乎其麗謂之離,言乎其止謂之艮,言乎其說謂之兌,言乎其迍邅謂之屯,言乎其始生而蒙謂之蒙。其變無窮,其言一無窮,皆此一也。言乎此,不可以加毫髮焉,不可以損毫髪焉,謂之中。言乎此,不可以人為參焉,謂之天。言乎其變化不可測度謂之神,其得謂之吉,其失謂之凶,其補過謂之無咎,其始謂之元,其通謂之亨,其利謂之利,其正謂之貞。其在乾之爻則謂之九,其在坤之爻則謂之六。乾何以九?坤何以六?一、二、三、四、五,參天數之一、三、五,是為九;兩地數之二、四,是為六也。是五行之生數也,天地之本數也。五行者,此一之變化,見於水、火、木、金、土者也,無二道也。故所以用九者,此道也;所以用六者,此道也。九為陽為剛,六為隂為柔,隂陽剛柔雖不同,而用則一也。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下則能潜,不為陽剛所使,不為才智所使,而能勿用。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二則能見,不過而躍,又不固而潜,能善乎世,而人皆利見之。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三則乾乾能惕,故雖危厲而無咎。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四或躍而不敢必於進,或之者,疑之也,淵者,退處之所也,故無咎。能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故在五則能飛,能使天下利見,而致大人之德業。惟上九不能用九,而為九所用,為陽剛所使,故以貴高自居,而不通下情,故動則有悔。若大有之上九,亦上九也,而能用九,不為九所用,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大有之上九,乃取超然乎萬物之上之象,所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故吉。乾之上九,則取剛過之象,故亢而有悔。龍,神物,變化不測,濡澤博施,有聖王之象。孔子曰: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而後足以君天下。故乾爻皆取龍象。大人即聖人,故二五咸言天下之利見。其有居二五之位,而天下有不利見之者,非大人也。皆尊仰之之謂見,皆蒙其澤之謂利。周公係爻辭,孔子作象辭,而或曰大,或曰至,一也。用九之道,雖發見於諸爻諸陽,而不見其為首。不見其為首者,已私不形,意慮不作,洞然自然,不見其首也。意慮微作,則為私為己,好剛好進,安得不為首?所謂用九,凡百九十二爻之九,皆同此用也。舉一而知百九十一也,舉一而知萬也。坤之用六,亦同此也。乾坤之名不同,而用則無二也。故曰:通乎一,萬事畢。右釋卦爻。雖則云然,所筮事情,不可勝紀,其應萬變,不可執一。厥後卦爻皆然,神應切中,占者自知。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筮而得乾之卦者,君也,父也,夫也,聖人也。或進於聖人之道者,孔子作乾,雖多言天,然孔子專意明人之道心。使專言天而不及人,則何以明道垂教為無益之辭矣?當先明孔子斯旨。孔子欲使為君、為父、為夫者,或進於聖人之道者觀之,曰:吾得斯卦,果大乎?果元乎?果萬物之所資始乎?果能統天乎?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果吾之道乎?終始六位,乘龍變化,物物皆正性命,合太和,果吾之所有乎?天乾即吾之剛健中正者也,豈獨天有之,吾無之?孔子欲無言,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為比。上繫曰:與天地相似。

又曰:範圍天地,曲成萬物。中庸曰:聖人之道,發育萬物。三才一,萬理一。自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學者遂謂易大而乾坤小,誤矣。周易,乾坤為首。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易道於是乎出生無窮,故曰門。非謂易與乾坤異體也,名稱不同爾。自其統括無外,運行無息言之,故曰乾。自其專而博厚,承天而發生言之,故曰坤。推窮其本始,故曰元。又言其亨通,故曰亨。又言其安利,故曰利。又言其正非邪,故曰貞。總言變化而無窮,故曰易。非乾自乾,坤自坤,元自元,亨自亨,利自利,貞自貞也。一體而殊稱也,一物而殊名也。夫三才混然一而已矣,何為乎必推言其本始也?民生蚩蚩,安知易道?氣雖即道,人惟知氣而不知道;形雖即道,人惟覩形而不覩道;事雖即道,人惟見事而不見道。聖人於是乎不得不推窮其始,而有元之名。且天行之所以剛健運化而無息者,其行其化何從而始乎?始吾不得而知也,始吾不得而思也。無聲無臭,不識不知,無思無為,我自有之。其曰大哉乾元,所以指學者明道之路也。知始則知終矣,知本則知末矣。始終一物也,本末一致也,事理一貫也。非事外有理也,非理外有事也。曰事曰理,曰本曰末,曰始曰終,皆常人自分裂之,自立是名,君子不得而驟違之,亦姑從而為是言也。明者自以為本一也,不明者自以為實不可一也,人自不一。易之道本無方、無體、無限量、無所窮盡,謂之曰大哉,是宜曰大哉。是故萬物之所資之以始者也,是固足以統括乎天者也。物即乾元,而曰物之元以始者,以人滯於物,導人思其所始,於是而忽覺焉,則乾在我矣,無所不通矣。天即乾元,統乎天者,亦以人執乎天,故導人使因天而思其所以統之者,於是而忽覺焉,則天在我矣。雲之所以行者我也,雨之所以施者我也,而人不自知,是亦可言亨也。而貫之曰乾元者,元即亨之始,亨即元之發,一體而殊名,曰元曰亨,無不可者。貫之曰乾元,所以明四德之一致也。有乾則有事物,有終始亦有始終。初,始也;上,終也。天道之始,陽氣潜藏;天道之終,至於六陽。與時偕極,人道之始;潜而勿用,人道之終。亢而有悔則昏,不亢無悔則明。六位於是隨時而成,是為六爻。乾道天象變化曰龍,六爻曰六龍。乾元乘氣,不為氣所乘。龍,陽物,君體,能用陽剛所用。乘時變化,非思非為,各正性命,物物皆妙。感者自離,不離為合,為保,為和,為利,為貞。使其本不一,何以能和?使其本不一,何以能合?物各得其時,事各得其宜,用得其利,氣致其和,是謂利。是道至正,是道非邪,是為真。道之正者无不利,用之利者無不正,故利即貞,貞即利,利貞即元亨。夫道一而已矣,是道超出乎萬物之表,故曰首出庶物。是道能致萬國咸安寧,故曰萬國咸寧。首出庶物似言天,萬國咸寧似言人。學者觀之,疑不可聨言,合而言之,所以明天人一致,使學者不得而兩之。知天人之本一,則知乾矣。既釋卦辭,又特發此旨,聖人之致教深也。屯之天造草昩宜建侯,言人合而一之,亦明天人之一致。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之所以自強不息者,即天行之健也。非天行之健在彼,而君子倣之於此也,天人未始不一也。孔子發憤忘食,學而不厭,孔子非取之外也。發憤乃孔子自發憤,學乃孔子自學忘食,不厭即孔子之自強不息,此不可以言語解也,不可以思慮得也。故孔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孟子亦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者。今夫人之良心,愛親敬兄,事君事長,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仁義禮智,迭出互用,變化云為,此豈學而能、慮而知哉?子思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亦頗得此旨,然猶未得其真。何以知其未得其真?不曰誠者自誠,而曰自成,是猶有成之意,是於誠實之外,復起自成之意,失其誠矣。故子思之中庸篇多至誠,於誠之上加至一言,亦復其意。不如孔子曰主忠信,忠信即人主,本大戴記孔子之言,謂忠信大道,何深何淺,何精何粗,微起思慮,即失其忠信矣,即失其本心矣。子思盖習聞孔子之訓而差者也。大道簡易,人心即道,人不自明其心,不明其心而外求焉,故失之。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又曰:克己復禮為仁。能己復固有之禮,則仁矣,皆非求之外者。孔子又嘗告子思:心之精神是謂聖。明乎此心,未始不善,未始不神,未始或息,則乾道在我矣。不曰乾而曰健者,所以破人心之定見,使人知夫乾者,特一時始為之名,而初未嘗有定名也,故又曰健。八卦皆然,六十四卦亦然,即一可以知百也。

潜龍勿用,陽在下也。

人之所以不能安於下,而多有進用之意者,動於意而失其本心也。人之本心,至神至明,與天地為一。方陽氣在下,陽氣寂然安於下,未嘗動也。人能如陽氣之在下,寂然無進動之意,則與天地為一,不失其心矣,是之謂得易之道。不能安於潜,而有欲用之意者,必獲咎,厲必凶,是謂失易之道。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居下卦之中,亦得位矣。雖非尊位,亦可以見諸施行,可以及物。然人心於此,逐乎物而擾擾者多矣,其能發於德者有幾?有德之施,安止而自應,如天地之施生,四時之變化,斯為德之施斯普,是謂龍德,是謂得乎易之道。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乾乾皆道,反覆皆道也。君子終日乾乾,至於夕而猶然,亦皆道也。喜怒哀懼,皆道心之妙用。彼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因物有遷,則其恐懼必至於交攝,上下反覆必至於擾擾,豈能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未可謂之得易之道。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人皆欲進,惟得道者未嘗有欲進之心。人之本心,是謂道心。道心無體,非血氣澄然如太虚,隨感而應,如四時之變化,故當躍斯躍,當疑斯疑。無必進之心,故雖躍而未離於淵。故舜之歷試也,己為衆望之所歸,己為帝心之所屬,而舜從容於其間鼔琴,二女侍,若固有之。舜心未嘗動毫髮意念也,故讓。於德弗嗣,未嘗有必進之心,此非為讓也。如此而往,何咎之有?故曰:進無咎。或躍在淵,非道心之已明者不能。苟為不然,其心微動,人已不服,觸物違道,凶咎立至。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孔子曰:古人有天下者必聖。盖天地之間,凡血氣心知之屬,羣分類聚,各有所欲。其必至於爭,爭而不已,必至於相傷,其甚者至於相殺相亂,其必相與為公,以求決於公明之人。所是所至,各有所主長,至於其所主長者,又不能無彼此之爭、疆理之訟,於是又求决於尤公尤明之人。於是乎有國君,而諸是君苟未至於聖,則亦莫能相尚。其久也不能無事,其繼世不能皆賢,以不能皆賢、不能無爭之君而相與比鄰,其必至於爭,不已而相爭相伐,於是又相與為公,推其有大聖之德者,共尊事之為大君,立為天子。然則非聖人則不足以當此位。曰大人造者,言此大人之所造為,非大人則不足以有為。大人者,聖人之異名。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大道正中,無過不及,亢龍過之,焉可久也?月盈則食,寒暑則衰,天道不能違,而况人乎?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九,陽剛之物也。崇高之位,陽剛之才,皆九也。人皆為位所移,為資才所使,是為九所用。不能用九者,是為天德。能用九者,中虛無我,何思何慮,是謂本心,是謂天德。意動則為首,則有我,是謂人而非天,非易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