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课堂:形容词与动词的对仗【总第554期】

 国艺学堂 2023-01-05 发布于江西

楹联课堂

形容词可对动词

      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今天都被当作实词。而古时,实词、虚词的分法与今天大为不同。古人讲及对仗与词类,没有名、动、形、代词等说法,一般用四个字表示——实、虚,死、活。实,就是实字,在古代大概有名词和代词二种。除此之外,都是虚字,包括动词和形容词。既然二者在古代字类中都属于虚字,故经常混用于诗词联的对仗,即动词、形容词可以在诗联中直接两两相对,而且不鲜其例,也符合古人对仗“实对实,虚对虚”的成对规则。

       北京故宫符望阁有一联:“画情八窗纳,春意百花舒。”上联“纳”为动词,下联“舒”为形容词,又有动词的意思,对得貌似工整,不着一痕。再看杭州冷泉亭联云:“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上联“冷”为形容词,下联“飞”为动词,与前例具异曲同工之妙。杭州南高峰联有联“凭栏宵月静,倚杖海云还”,句尾字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都是绝佳的“形动对”。

       形容词与动词可以属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形容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某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下会临时具备另外一类词的语法作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如柳宗元《黔之驴》中“驴不胜怒,蹄之”,“蹄”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临时变作动词用,作谓语,“用蹄子踢”的意思。《触龙说赵太后》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为形容词,这里也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临时作动词用,“尊重、尊崇”的意思,作谓语。诸如此类,叫词类的活用,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形容词作动词用的临时组合中,往往形容词用得很像动词。或者说,很多形容词含有动词义,后面跟了宾语更像动词。形容词在古典中还显一优势,即它的使动、意动用法,用起来颇为生动。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此作动词用,即“使江南岸变绿”。还有蒋捷词《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不妨说,形容词的活性加之与动词义邻近,使得形容词对动词手法在千古以来诗词联曲创作中常有运用,而且用得有姿有色。

澳门回归日

       欧阳滋生,省委党校教师,文化学者,资深编辑,兼诗人、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曾任省级报社副总编、杂志副主编、副社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省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江西画院特聘画师,省茶叶协会顾问,南昌市诗歌学会名誉副会长,南昌西江艺术院院长,省音乐舞蹈表演协会名誉副会长,省社会学学会理事等。

        多年执事文艺创作和采编,任文学编辑30余年,在全国、省市公开发表文学作品800多万字,书法作品30多件、书画评论40多篇,公开出版文学著作含诗集、散文集以及合著、教材10余部,2次获省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先后获江西谷雨文学奖、滕王阁文学奖、书法作品奖、好新闻奖等40余。

顾问:谭五昌   郑允钦

主编:欧阳滋生

编辑:云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