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农村“单亲留守儿童”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1-05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邓惠文

    单位 | 大邑县邑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姓名:小月(化名)

性别:女

年龄:8岁

生理特征:个子较矮小,皮肤偏黑黄

性格特征:性格内向,封闭自守,沉默寡言,不爱说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父亲常年在外省打工很少回家,爷爷奶奶在家务农。

家庭情况:父母离异,父亲获得小月的抚养权,但父亲常年在外省打工,一年回家一次;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与小月父亲离婚后独自回娘家生活,因为小月母亲精神状态不佳,因此无法承担起对小月的抚养责任,与小月父亲离婚两年多来一直再未与小月见过面,目前小月一直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照顾抚养。

二、问题分析

(一)缺乏亲子关系的陪伴与教导

小月父母离异,母亲患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承担起对小月的照顾,自父母离异后,小月母亲就回到了娘家,至今与小月再未见面。而小月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就连电话也很少往家打,所以小月极度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导。

(二)隔代监护能力不足

父母不在身边,只好全权委托给年迈的祖父母照顾,但由于爷爷奶奶身体状况较差患有老年慢性病,且受教育水平有限,平时也只能管小月吃饱穿暖,上下学接送,对于学习却是鞭长莫及。

除此之外,由于年龄差造成的思想观念差异,小月与祖父母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上祖父母还要承担家务和田间农活,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小月的学习和内心情感变化。

此外,小月祖父母对小月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引导不足,导致小月平时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卫生很差,因此村里的邻居们也不爱与小月一家来往。

(三)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小月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由于小月家附近大多数邻居都迁居城市,周围几乎没有同龄人能一起玩耍,缺乏朋辈交往;小月在学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也几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敢主动举手回答,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小月的监护人对其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缺少了最起码的亲子交流机会,而小月也不愿意与爷爷奶奶交流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长此以往造成了小月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等问题。

三、服务目标

(一)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概念联系起来,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

在本案例中,小月的亲子关系、同辈交往较为匮乏,其社会支持网络较薄弱,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较少,因此需要通过社会网络构建并通过网络给予小月必要的社会支持。

2、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和交往行为的理论,它将整个家庭看作是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该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和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组成的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此案例中小月的问题不是局限于个人的问题,而是从复杂的家庭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系统问题。

(二)计划

1、对小月进行关爱陪伴,转变小月对自身的消极看法,帮助小月树立自信;

2、为小月与朋辈交往提供平台,促进小月融入集体;

3、帮助小月链接生活和学习物资,为小月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4、引导小月和小月实际监护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干净的个人卫生。

四、介入过程

(一)关爱陪伴为引导

1、与小月建立关系,倾听小月的心声和给予陪伴,协助小月合理宣泄情绪。

社工通过多次家访与小月和小月爷爷奶奶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小月与家人之间相处的模式,不断深入了解小月本人及其家人,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从监护人入手,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同时社工还帮助监护人分析小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月。

2、从行为习惯入手,帮助小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教授小月学习怎样洗手、修剪指甲、洗头梳头、洗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并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教导小月,引起小月对个人卫生和行为习惯的重视。

3、社工还从学习方面入手,多次入户为小月开展暑期作业辅导,指导小月修改错题、预习新知、课外伴读等。除此之外,社工还多次为小月送去学习用具、用品为小月的学习提供物质支持。

(二)资源链接助成长

社工发现小月做作业时都是用木板凳搭建起来的书桌,加上地面凹凸不平每次做作业都摇晃不止,而且社工还发现小月身上的衣物几乎都不合身,一问才知道小月的衣服基本都是捡拾亲戚家小孩穿不了的,每次看到其他同学穿新衣服小月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此社工特地向走访在地的商企和社会组织,帮助小月链接衣物和书桌资源,最终通过社工多次的走访,成功为小月链接到了一套书桌椅、五套夏装,改善了小月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小月穿上新衣服、用上新桌椅时十分高兴,还主动提出了为爱心人士写一封感谢信。

(三)搭建平台促融入

邀请小月参加形式多样的儿童活动,如手工活动、生命安全教育小组等,为小月与同辈交往搭建平台,活动通过专业的方法来协助小月重拾自信心、减少自卑感,此外,活动不仅帮助小月学习更多安全知识与技能还拓展了小月的兴趣爱好。

小月全程参与手工活动和小组活动,在过程中逐渐投入,与同辈的交流互动增加,融入到集体当中。

五、成效评估

1、通过社工多次入户陪伴交流,小月逐渐对社工敞开了心扉,从一开始害怕与陌生人接触到变得充分信任社工。

同时随着社工的介入与指导,小月的爷爷奶奶逐渐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小月的爷爷奶奶转变了思想观念,不再只关注小月的衣食住行,还重视起了小月的内心情绪变化,同时还促使小月的父亲加强与小月之间的电话沟通与联系,小月与父亲疏远的亲子关系也得到改善。

2、通过资源链接社会获得爱心人士的捐赠,共同帮助小月改善了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小月创造出相对之前较好的条件,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慰藉了小月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陪伴的情感缺失,让小月感受到了温暖。

3、通过参加儿童活动与小组活动,小月在活动中探索自我,拓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手工活动帮助了小月重塑了信心。

小月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随着小组的开展小月逐渐从自卑、害怕变得开朗起来,也会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过程中小月还主动为其他小朋友提供帮助,主动与其他同伴交流互动,在活动结束时也收获到了几个好朋友,实现了同辈交往、集体融入。

4、通过社工的引导小月学习了如何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一遍遍的学习巩固与激励,小月掌握了洗头、洗衣服、剪指甲等基本生活技能,小月从依赖祖父母到学会自我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在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成果较好。

六、案例反思

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依旧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其中亲子陪伴缺乏、隔代教育能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原生家庭的原因往往是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在本案中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也是由于缺乏亲子陪伴与关爱造成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运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等方法直接为服务对象开展频繁的服务,满足了服务对象生存、安全、社会化的发展需要。

其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朝夕相处,关注服务对象的感受、同理服务对象的情绪、建立替代性的亲密关系帮助获取社会关爱,满足了服务对象对爱与陪伴的需要,促进了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