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感冒的分型论治探讨

 阿圣_ 2023-01-05 发布于重庆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论感冒: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阳,曰卫分,曰肠胃。辨治要点:除恶寒发热外,太阳则头痛、身痛、关节疼痛;卫分则或见咽痛、或见咳喘;肠胃则或见呕恶、或见泄泻。太阳者麻黄桂枝,卫分者银翘桑菊,肠胃者藿香正气。故初起定位最为关键。今之感冒,合病常见,太阳兼卫分或肠胃,或俱见,治又当合病合方。

【医论现场再现】

(一) 外引伏邪与伏气温病

仝小林:我在临床上注意到,外引伏邪与伏气温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伏气温病,必定表现为以发热为主症,但伏气不是伏邪。比如,急性胰腺炎可能就是甘油三酯过高引起,属于伏气温病,但无表邪,亦无里邪;再比如,急性胆囊炎可能就是吃油炸鸡蛋引起,既无外邪,也无里邪。这种可称之为伏气温病。古人可能会解释成原有邪气伏于内,但实际情况未必。另一种情况是邪伏于内,已成疾病,每因外邪引发病情加重,比如,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一旦感冒,病情立即加重。此种,我称之为外引伏邪。

伏气与伏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若是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当属伏邪。一般下尿路感染不会发热恶寒,但当属外感。若是急性肾盂肾炎,发热38℃以上,恶寒很重,甚至加盖被子还冷,最易与风寒感冒相混淆。

逄 冰:伏邪与伏气:伏邪之病由外感,劲哮肾炎风心见;越是顽疾邪越深,有表无表透邪关。伏气温病类外感,慢感急作胰泌胆;但见表证无表邪,直捣巢穴莫彷观。邪伏经络开腠理,邪伏脏腑升降散。外感传变与伏气,初治手法地与天。故伏气温病的辨识至关重要。治伏气,且莫为表证障眼可从营血入手,直捣其穴此治疗之最紧要之处。外感法要:伤寒膀胱起督表,温邪上受逆心包,湿温呕泻中焦起,风寒湿痹肢节扰,瘟疫重在搜募原,伏气直捣老穴巢。(摘自仝小林微博)

彭智平:喻嘉言创“逆流挽舟法”就属于外引伏邪吗?

仝小林:不是。逆流挽舟,是表邪入里仍用解表,而使入里之邪仍从表出,是一个新发的疾病,尚谈不上伏邪。你们说,风湿性心脏病是伏邪为病吗?慢性肾小球肾炎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呢?这些伏邪,一遇到外引,病情就加重。所以本质上,外引就是要按照外邪来治。

(二) 感冒的病因病机

朱向东:从临床来看,风寒、风热均是感受风寒外淫,但因风寒侵犯部位不同而有寒、热之异。邪犯肌表易见风寒证;邪犯呼吸道易见风热证,故冬季风热证也很多见,春夏风寒证亦不少。其机制是风寒犯肌表,由于邪困遏卫阳,而不发生从化则表现为寒;因风寒犯呼吸道、里阳抗风寒易从阳化热,则表现为热。从临床上分析,很少见到受热而感冒,三伏天也多因受凉而感;春天则乍热乍寒,但皆因寒而病。

仝小林:向东所说的感受,正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风热的病邪性质。邪属寒还是热?病属寒还是热?风热证,是本热?还是化热?风热的呼吸道症状,是邪使然?还是病位使然?

朱向东:我理解感冒的外邪是寒邪。外热不是邪,但外热会使腠理开,然后寒从腠理入。如风和热合犯表,腠理大开,再受寒,则易感冒。

黄飞剑:所谓化热实为病邪发展所致,化寒亦如此!风,原平性也,春夹温,夏夹暑,秋夹躁,冬夹寒,地域不同而所夹病邪各异。在湿重的环境里最易生病毒,太阴常常多寒。寒入阳弱,郁而化热也。扁桃体炎多表现为咽痛、发热恶寒,仍是寒郁化热,纯风热,不夹邪,不袭机体。

郑俊谦:急性扁桃体炎发热多为寒郁化热,而单纯性扁桃体炎多为内热引起。

(三) 感冒的基本分型

1.风寒感冒

仝小林:风寒感冒病位在顶焦,督脉、膀胱经之皮肤黏膜,葛根汤最合适。葛根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风寒感冒,常常见咳,是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

2.风热感冒

仝小林:风热感冒病位在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辛凉药清宣风热,辛能发散,凉能清热。我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或合升降散。我的经验,风寒感冒初起一般不用通腑,风热感冒可以通腑,为什么呢?风热的病位在呼吸道,笼统可以说在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可以泻热。升降散即有此意,上下表里,分消走势。

仝小林: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由于扁桃体发炎或感冒而加重。我最喜欢加升降散。

逄 冰:升降散,来源《伤暑全书》,清·杨栗山扩展用之,主治咽喉肿痛、大头瘟等,按原方比例配制。病轻者,分4次服(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病重者,与3次服(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要点:中病即止。我用此方,生大黄常用1.5~6g/d,凡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交通不畅者,恒用之,每获良效。《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常因感染加重,尤其是咽喉壁充血、扁桃体红肿化脓,这是因为邪伏肾络,外邪勾起内邪,治之之法,必攘外安内。我常用升降散加味如金银花、连翘、冬凌草等;水肿者,用麻黄加术汤;气虚者,用玉屏风散补气托邪。切勿见蛋白增多即固涩,见血尿加重即止血。(摘自仝小林微博)

彭智平:升降散,治慢性肾炎合并扁桃体炎、反复感染、肾炎蛋白尿加重者,服之效佳。固下(消蛋白)必先清上(消炎症)。用白僵蚕6g,蝉蜕3g,姜黄9g,生大黄12g,共研细末和匀,分2~4次冲服。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有类青霉素之功效。

郭 允:升降散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仝小林:慢性肾炎,常常由于反复感染的扁桃体或咽炎(所谓伏邪),伏于肾络,酿毒损络而成,所以透邪至关重要。

仝小林:防风通圣丸,治疗寒包火的郁热证,常见于食积郁火之感冒。中医所说的寒包火则是指上呼吸道感染。

3.暑湿感冒

仝小林:暑湿感冒代表方是藿香正气散合香薷饮,名二香汤。

沈仕伟:香薷饮:治疗阴暑。症见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逄 冰: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阳,曰卫分,曰肠胃。其辨治要点:除恶寒发热外,太阳则头痛、身痛、关节疼痛;卫分则或见咽痛、或见咳喘;肠胃则或见呕恶、或见泄泻。太阳者麻黄桂枝,卫分者银翘桑菊,肠胃者藿香正气。故初起定位最为关键。今之感冒,合病常见,太阳兼卫分或肠胃,或俱见,治又当合病合方。

感冒三字经:膀麻桂,卫银桑,肠苏连,胃藿香。同为表,合见常;单选一,杂合方。拘寒热,立围墙;理不明,寒温僵。效即理,重临床;杂合治,勿惶惶。

注:①膀:足太阳膀胱经。②卫:卫分。③苏连:苏连饮。藿香:藿香正气散。④寒温僵:寒温对立。

感冒起病,主要三条途径,均在黏膜。一是皮肤黏膜(太阳膀胱葛根汤证),二是呼吸道黏膜(肺卫之银翘散证),三是胃肠道黏膜(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散证),均为在表,故合病常见。既有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又有咽痛咳喘、腹泻呕恶。此时宜合病合方,我常在葛根汤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藿香,多管齐下效佳。(摘自仝小林微博)

(四) 泌尿系感冒

仝小林:泌尿系感冒相对少见。病位在泌尿系黏膜。下尿路感染,黏膜虽可以归表,但是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治疗用清热利湿之八正散,若归于外感,似有所不妥。通常一般理解的外感,须用解表药外散表邪。葛根汤、银翘散、藿香正气散均有散表之药。八正散纯为清热利湿之品,虽亦属表,但泌尿系感染引起的疾病,非表证,反复泌尿系感染或可归于伏气温病的范畴。我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高热恶寒,仍用麻黄汤,但因为有尿频、尿急、尿热、尿痛等,必须合用八正散。为什么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呢?加快退热。但不用八正散,热退复升,用之,则麻黄退热在先,八正清热通淋在后。

沈仕伟:麻黄汤可能不是肾盂肾炎的治本之方,肾盂肾炎初起时有畏寒发热之表证,可是体温一旦上去恶寒便消失,这时候疾病的本质露出来了。恶寒发热不过是表象,用了麻黄汤即便退了热,但很快热复起,有时八正可能也未必控制得住,得用到清瘟败毒饮。

仝小林:恶寒之症,非常顽固,非感染控制,断难因发表而消除。但合用麻黄,确可加速退热。但治本之方,是八正散。八正散,上尿路、下尿路感染均可治疗。但麻黄或葛根,只有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时,才有必要合用。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发展到热入毒血,机会很少。感冒和泌尿系感染,都有发热,也有不发热。而下尿路感染,很少发热。所以,把泌尿系感染归于下焦外感湿热之邪。

我在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上,八正散较少用,而是用《医学心悟》的萆薢分清饮,用于治疗白浊(下焦湿热证),用盐黄柏、苦参、莲子心、土茯苓等,另一个是《丹溪心法》的萆薢分清饮,用于治疗白浊(下焦虚寒证)。

(五) 虚人外感

仝小林:虚人外感,最常见的就是易感综合征,一年之内,感冒不断。玉屏风散可用于感冒间歇期的治疗,最常见的是桂枝加黄芪汤。教科书上的气虚感冒用的是参苏饮。参苏饮里,有二陈汤,偏化痰,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那种气虚感冒比较合适。

1.阴虚感冒

沈仕伟:阴虚外感,临床较少见。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表现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临床我遇到一个干燥综合征患者,有口干、咽干,舌红无苔,外感症状,很自然认为是阴虚外感,用了加减葳蕤汤,结果外感症状一点未缓解,后来按风寒治,用了葛根汤才好的。

医案如下:患者,女,55岁。2014年1月12日初诊,既往有干燥综合征病史,服用药后控制尚平稳,近出现乏力,咽干口干,畏寒畏风,周身拘紧,面色晦暗,舌暗红苔少,脉弱。因为患者干燥综合征,咽干口干,舌无苔,我初次考虑阴虚外感,根据陈老师的方药滋阴加风药(加减葳蕤汤思路):桑叶10g,荆芥12g,防风10g,杏仁10g,连翘10g,芦根10g,甘草10g,百合10g,太子参15g,炮内金15g,石斛 30g,玄参30g,南沙参 30g,天冬15g,白术15g,麦冬15g,知母10g,党参10g,瓜蒌仁20g,黄芪3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3剂。1月15日二诊:服药后无效,诸症同前,患者畏风寒,周身拘紧,面色晦暗,明显阳虚外感,虽然患者口干喜饮,仍然用葛根汤加附子:葛根20g,麻黄10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0g,红枣10g,淡附子10g,党参10g,2剂。1月16日服1剂,汗出,周身拘紧缓解,仍觉乏力,畏风,头昏不适;第2剂服后,汗出,畏风畏寒、周身拘紧已不明显,自觉乏力,头晕,口干无加重,舌暗红苔少,脉略滑。

仝小林:我认为提出阴虚感冒的意义,不在于风寒感冒,而在于风热感冒。因为风热感冒碰上阴虚体质,就怕干柴烈火,要积极防范伤阴。如果阴虚之人患的是风寒感冒,那一定是按照风寒感冒治疗,无须养阴、补阴。阴岂可骤补?汗岂可骤生?所以,我认为气虚之风寒感冒,主以桂枝加黄芪汤。阴虚风热感冒,银翘散加麦冬、葳蕤,需从临床实际出发。

周毅德:临床也可见阴虚感冒患者,主要是肺、胃、肾阴虚为主。辨证以外感主症加舌脉为主,有时要舍证取脉,中医内科方用加减葳蕤汤。不过临床上曾经用过葳蕤汤治疗阴虚感冒,效果不好。但是我觉得阴虚感冒应贯穿在其他感冒类型中,因为它包括了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的黏膜层,不能完全等同于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沈仕伟:阴虚外感,当主要从外感治疗,不过要防止伤阴,而书中的加减葳蕤汤,主力是养阴,并没有针对外邪这个主要矛盾。其实老师用银翘散加玉竹、麦冬更好,说明了阴虚外感不过是风热感冒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罢了,特殊在素体阴虚。教材在阴虚感冒下特地提到一句:是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而不是风寒。

2.阳虚感冒

仝小林:阳虚感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葛根加附子汤。但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为细辛有很多人顾虑,不敢用到量,所以,推广较难。

沈仕伟:阳虚外感,教材方为再造散。再造散(源于《伤寒六书》):黄芪6g,人参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细辛 2g,羌活 3g,防风 3g,川芎 3g,煨生姜(3g)。再造散其实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不过是用羌活、防风替代了麻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