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表药(辛温解表)

 新用户35511970 2023-08-05 发布于广东

一、解表药的定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又叫发表药。

二、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三、解表药分类: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也称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四、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发散风热药:主要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部分药物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五、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 。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慎用解表药。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夏天用量宜少一点,冬天用量宜多一点;南方用量宜少一点,北方用量宜多一点。

4.不宜久煎。解表药的有效成分多属于挥发性成分,久煎容易使有效成分散失。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

麻黄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用于风寒表实证。

  2.咳嗽气喘。治疗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喘咳证常与苦杏仁配伍。

  3.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者。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10g。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高血压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2.寒凝血滞诸痛证。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水肿的常用药。

4.心悸。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应用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妊娠呕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3.解鱼蟹毒,紫苏叶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附药:紫苏梗,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生姜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

3.胃寒呕吐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4.肺寒咳嗽。

5.解鱼蟹毒。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多用于暑天感受风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腹痛吐泻,苔腻者,可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应用

  1.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还是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

  3.疮疡初起。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4.吐衄下血。荆芥炒炭产生止血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防风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隐疹瘙痒较为常用。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此外,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较重者,尤为适宜

  2.风寒湿痹,肩背酸痛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酸痛者尤为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3.鼻渊

4.带下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5.疮痈肿毒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

1.风寒感冒。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3.鼻渊

4.肺寒咳喘。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干姜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用量不宜过大,素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本草别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藁本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

2.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

2.鼻渊。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

3.风湿痹痛。

4.风疹瘙痒。

此外,治风疹瘙痒、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渊。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小结

1.麻黄和桂枝

相同: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麻黄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均可。

2.麻黄和香薷

相同: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不同: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香薷性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

3.防风、羌活和藁本

相同:均善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藁本善治颠顶头痛;防风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寒热皆可使用。

4.细辛、白芷、辛夷和苍耳子——皆可通鼻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