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有魅力的数学课

 刘语0_1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519日至20日,有幸参与了驻城组老师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算是我这两天的学习体会。观课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对错高低的界线其实没那么明显,只是一时一念。

为了改掉天马行空的毛病,我找了一个关键字“变”。

 1.为新鲜的创意点赞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到县城听课的机会屈指可数,每一次都有朝圣的感觉,无论理念、水平还是技术,都让乡镇老师望尘莫及,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差距越来越小,不知是你拿不动刀了还是我武功高了,“我”和“你”慢慢地变成了“我们”,一起仰望更高地方的“他们”。

我以为只是我自己瞎琢磨,活动结束后,与其他几位评委交流,大家竟然有同感。在潜心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风气之先,把课上得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味道,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的驻城学校责无旁贷,可以做得更多。

一位老师上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就让我们眼前一亮,通过“我知道”、“我会画”的设计,激活学生已有的数概念,直观地感受到计数单位不断变大的过程。在让学生表示760123时,大部分学生用了小棒图和计数器,有一个学生只用6根小棒就表示出了1231根白色小棒在最左边,2根黄色小棒居中,3根红色小棒靠右,“位值制”呼之欲出,教师的评价也及时——“你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位,太了不起了”。

《质数和合数》一课,老师带学生穿越到几百年前的沙滩上,用石子将数摆成不同的形状,体会“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具有几何形状”;通过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质数的本质及应用,感受数论的美,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多次追问“现在你想对质数说些什么”,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

 2.熟课上出新味道

受疫情的影响,原定的比赛日期推迟了近两个月,许多课已经学完了,参赛老师面临换不换课题的两难选择。换,时间不够;不换,再好的剩菜也不可能色香味俱全了。

每节数学课都有其关键点,我姑且称之为“课眼”,是亮还是瞎,全在对它的处理和把握上,比如《反比例》中的“相关联的量”、《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创造新的计数单位的过程、《三角形三边关系》中的“任意”、《鸽巢问题》中的“总有、至少”等。因为已经学过了,课堂上学生脱口而出,没有了求而不得的彷徨和茅塞顿开的喜悦,课就少了生气。我登山一般不坐缆车,一是因为恐高,二是少了征服的乐趣、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熟课更要上出新意,要让学生有新的思考、新的收获。

另外一节《千以内数的认识》,老师呈现了三条同样长的线段,每段分别表示110100,想借助数形结合体现“位值制”。我建议她做得更充分些,先出示一条,不是线段,而是数直线。每小段表示1,让学生分别从1找到10。然后让学生找更大的数,比如85440,引发学生思考。依次呈现另外两条数直线,每段表示10100。然后,把这三条横的线竖起来,成为一个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老师将重点放在验证环节,带领学生重走探究路,将过程做大做强做充分,增加推理环节,展现数学思辨的魅力,让学生“在黑暗中找到微光,寻找宝藏”。

《小数的意义》一课,老师开门见山:“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意义了,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收获。”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致性”,使学生明确整数、分数、小数都是数出来的,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体验越来越精确的“造数”过程。

3.尝试不同风格

这是听课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不太靠谱,但可以试试。

数学课离不开情境,不管是问题情境还是生活情境,都是有剧本的,教学设计就是剧本,所以注定有表演的成份在,老师和学生都是演员——模拟表演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探究过程。

搜索一下,表演风格有戏剧化表演、生活化表演、夸张化表演、程式化表演等,让人似懂非懂。从个人好恶的角度讲,我心目中的好演员有两种,一种人戏合一,说哭就哭、该笑就笑,带着观众一起哭和笑,比如张国荣;一种是逗你哭逗你笑,自己却平静得不得了,葛优、许冠文即是这一类。

回到数学课堂,好的老师可以充满激情也可以润物无声,能够让学生学会会学学得开心就是一节好课。只是我们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换一种风格试试也未尝不可,不对比怎么知道哪种风格是最适合自己的呢?《质数和合数》一课是一节带有个人独特标签的数学拓展课,是海量阅读、思考和实践所得,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在课堂上我能感受到老师抑制不住的激动,满心欢喜地急于与学生、听课老师“分享”。越迫切、越遥远,显得不够松弛。听众未必会那么快接受,也就不会那么兴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不和谐。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要比学生站得高、醒得晚,不要“分享”,不是报告,是大家慢慢来、心平气和地一起来。

4.让数学课也有诗和远方

数学课不只有枯燥的计算,也有诗和远方,数学老师要有在课堂上激活数学文化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让数学的理性精神、思想与方法、应用价值、历史文化、美等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从心里爱上数学。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堂上,老师用《三字经》中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让学生明白数是不断发展的、数的认识有着同样的结构,“以后遇到新数,像今天这样思考,不停地满十进一”;她捧出1000枚硬币,让学生感受1000很大。以年迈的老奶奶用每月1000元工资维持一家人开销的事例,让学生体会1000又很小,充满了辨证的味道。

《小数的意义》一课,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小数的简洁美、精确美、统一美,将知识探究与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相互印证。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的数学老师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变化,上不一样的数学课,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学习反思为帆,实践突破作桨,我们所在的数学教学这艘巨轮,就能乘风破浪,不断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