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赵之谦“赵撝叔”,从“印从书出”进入高级创作阶段

 三个小布丁 2023-01-06 发布于河南
让我们再回头去读赵之谦的印吧。
因为我们认为赵之谦是中国篆刻史上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没有之一。更何况,他一生留下来的篆刻作品不多(不到400方,但这并不代表他一生只刻了400方印),却每一方都非常精彩,他是继承者,也是开创者,赵之谦之后的篆刻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从赵之谦处汲取营养。所以,赵之谦的任何一方作品,都不应当错过,都值得仔细观察体会。

(赵之谦画像)
这次,我们结合赵之谦的一方自用印,说一说篆刻创作的几个阶段。
篆刻学习者的篆刻创作,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印中求印”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篆刻创作者,其创作文字素材来源于汉印和战国古玺。合起来就是来源于古印的“现成”的文字素材,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个阶段的创作称为“仿古”阶段。
这个阶段的创作,文字素材来源于古玺印,篆法上的思考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就是选择确定印式后查字典,因为每一种印式与之配合的又各有前人整理结集成的字典(诸如《古玺文字编》《战国文字编》《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等),创作者只需把用到的字在字典中检索出来,这些文字素材可以直接拿来放入印面,创作者虽然较少有创作主动性,但却不容易犯字法的错误,而章法是前人确定好的,也不需要担心。

(《汉印文字征》内页)
比如汉印就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只要会拿尺子量好印面,算好空间,打好格子,就基本不会出差错,只要熟知篆刻的基本技法流程(诸如水印上石等),就能完成一方作品的创作。
其个性特征体现在创作者的刀法和审美选择,比之明清名家,我们可以看到用冲刀的何震、苏宣、汪关、程邃、黄牧甫……;用切刀的朱简及浙派丁敬、蒋仁、黄易……

(汪关和他的“徐光启印”-仿汉冲刀)
冲刀得到效果相对较为挺劲、光洁、工整;切刀得到的结果相对较为苍莽、破碎、古朴。你看,浙派的作品风格之所以被称为“有刀法个性的汉印”,就是因为其创作方法是“仿汉”,遵守的都是“成法”,只是他们的作品因“碎切”刀法的缘故呈现出突出的刀法个性特征。

(蒋仁和他的“真水无香”-仿汉切刀)
或者我们可以说,在第一阶段,篆刻创作者们的主观能动性较少一些,“创作”的空间也相对小,与后两阶段对比,它相对处于篆刻创作的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要讨论的,是“印从书出”的创作阶段,我们认为“印从书出”阶段是篆刻创作的高级创作阶段,比如赵之谦这方“赵撝叔”:

(赵之谦和他的“赵撝叔”)
对,这方印的章法依然是“仿汉”的,但其入印文字的篆法却来源于赵之谦的自家篆书。
以自家篆书入印,必然形成个人风格强烈的印作,或挺劲、或婀娜、或流美、或苍茫、或粗犷……简言之,篆刻家有什么风格的篆书风格,就有什么风格的篆刻风格,呈现在印面上的效果,就是这些文字带有浓重的“写味”,很像在石面书写而成的文字,刀石的效果表现出笔酣墨饱的意趣和提按顿挫的笔意。
来看赵之谦的篆书:

(赵之谦篆书《潜夫论》)
赵之谦的篆书风格雄强,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他的书法深受北魏诸体的影响,因此整体风貌是雄壮却又绵密酣畅。
是的,印面上的字,就像是手写上去的,但又带有铸印的凝练与石刻的爽利。这就是这方印的风格特点,其实,就来源于赵之谦的书风。

(书风决定下的印风)
印中文字的篆法,既有婉畅流转的风姿,又有峻峭的起笔与转折,这也正是赵之谦的书风,这恰也促成了印面的见笔见刀、见方见圆,实在精彩!
但“印从书出”还不能仅当成把书法移到印面上,它还有必须贴合印章(篆刻)特有的艺术形式特征,也即它必须具备印章属性,通俗点说,手写体篆书必须“印化”。比如:
1、文字的外廓的“印化”。印面是方形的,因此,入印文字的外廓连线也基本上要处理成方形的,这是从秦印就开始确定的形式特征。如图:

(文字外廓的印化)
为了适应印面,除了“赵”字仍保留小篆的纵宽比外,“撝”和“叔”,一个压成了正方形,一个压成了扁方形。由此凑成了右一左二的三字印章法。这其实是汉印的章法,但不同的是,汉印用的是缪篆,这里用的是赵之谦的手写篆书。
2、文字之间有揖让关系。印章毕竟不同于书法,它还需要保有它的印章属性(方寸性),但篆刻又与实用印章不同,印章的目的为了实用,只要文字在印面上端正大方,能识别就能达到目的,篆刻作品中,印面上的文字是互有关联的,文字与文字之间声息相关(徐上达《印法参同》:“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亲相助,无方圆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观。”),它们之间有揖让、搭接关系,这是艺术性的要求。如图:

(揖让与搭接)
揖让和搭接都是为了印文的团聚与整体性,单字之内部件的揖让与搭接是为了单字的整体性(比如“赵”字的“肖”部上下两个组件以揖让保持关联,而“走”部,则用了搭接)。字与字这间的揖让和搭接同样为了这个目的,比如“撝”字右上部与“赵”字“走”部左上的揖让,比如“撝”字右下部与“赵”字“走”部左下部的搭接;又比如“叔”字的末笔,向右极致伸展,直至顶入“赵”字的左下角领地。这些揖让与搭接作用基本相同。
3、保持自己的章法风格。赵之谦篆刻作品,最为突出的章法风格,往往是“疏密”对比,因为他把“一聚一散”当作“不坏之宝”,甚至他认为这是篆刻最重要的章法原则。那么,这一方作品里,同样有这样的章法风格。如图:

(疏密对比)
疏密对比会形成视觉冲突,从而产生差异和对比之美。在这方印里,”赵“和”叔在印面下部留出了较为突出的“红地”,这与“撝”字处极度的密实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是体现创作者风格的章法显性特征。或者说,这是“印从书出”后,在章法上寻求个人风格的一种选择。
其实,说完这方印,学习篆刻的朋友应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篆刻学习者练习篆书,提高篆书修养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了。
下一篇,我们会接着说“印外求印”,那是比“印从书出”更为高级的阶段,是篆刻创作的“自由”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