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古今医家, 论述颇详。一般辨证, 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进而详分寒热虚实。然诸书均将阴虚与痰饮二证型分别论述, 认为肺阴亏耗者多为干咳或咳而口干少痰, 而痰饮咳嗽者则咳嗽痰多, 痰出咳减, 二者在咳、痰表现上有很大区别。于治疗时, 前者宜养阴润肺,后者当燥湿化痰, 未见有二者相兼证型的专门论述。然古人于此早有经验。王孟英之《回春录》一书中, 记载有医案3则, 均属阴虚而兼痰湿者, 于临床诊治, 颇有启示, 兹举一案如下。 王孟英治吴薇客太史令堂, 患痰嗽喘逆, 便秘不眠, 微热不饥, 口干畏热。年逾六旬, 多药勿痊。孟英切其脉, 右寸关弦滑而浮, 左关尺细软无神,是阴虚于下, 痰实于上, 微兼客热也。攻补皆难偏任。与(竹)茹、贝(母) 、旋(覆) 、(石)斛、(海)浮石、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杏仁、花粉为剂, 以熟地泡汤煎药,则浊药清投, 清上滋下, 是一举两全之策也。投匕果应, 再服而大便行, 渐次调养获痊。 《回春录》一书中, 还记载有治疗谢晋香阴亏痰嗽之病案, 亦用熟地泡水煎养阴化痰之品, 数剂而平。治疗毕方来家室高年阴虚, 又兼痰嗽之案,亦数剂而安。三案之记载, 表明王氏已注意到咳嗽病证当有阴虚与痰湿并存者。 吾曾于1989年10月治一老人, 年过七旬, 久咳不已, 多药未效。经同事介绍, 予以诊治。北京10月已属秋凉之季, 患者仅穿一短袖衬衫, 较常人贪凉, 询之, 患者云:如多加衣服, 身体燥热, 则发咳嗽。观其面色红润, 舌红苔少而水滑, 切其脉细而弦, 且年事已高, 证属阴虚火旺之体无疑。因见其精力充沛, 询问平时如何保养, 答曰:经常服用人参。鉴于其为阴虚之体, 冒昧问其所服人参可是西洋参?老者说:不能服用西洋参, 每服西洋参则咳, 故服用红人参, 服红人参则不咳。盖洋参性凉, 红参性温, 阴虚之体反能服用红人参, 其理何在? 细问之, 其咳而有稀痰, 量不多, 结合其舌苔水滑, 脉象兼弦, 当为内有寒饮。洋参性凉, 服之助饮, 故易咳嗽, 红参性温, 有温中化饮之功, 宿饮得化, 反不易咳。此乃阴虚痰饮之病, 用药掣肘,证型特殊, 仿王孟英辨证用药之意, 熔养阴与化饮为一炉, 选仲景麦门冬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二方,将其融于一剂之中, 药用麦门冬、沙参、百合、川贝、法半夏、枇杷叶、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甘草等, 前后服用半月, 久治未痊之咳嗽得安。 王氏所治3案, 均属阴虚之体而兼痰湿, 吾所治之案, 为阴虚而兼痰饮者, 二者小有区别。一般认为, 阴亏则水少, 故不当见有痰湿水饮;阴虚多为干咳少痰, 若痰湿水饮为患者, 阴邪内盛,多易伤阳, 故不当兼见阴虚。孰不知, 一身之阴血津液, 失常而聚则成水饮痰湿, 既有痰湿水饮内停, 阴血津液亦可亏少。仲景猪苓汤治疗阴虚水饮之证已有前例, 虽其水饮不在肺, 然滋阴与化饮利水同用, 可为后世之示范。又仲景温化痰饮之代表方剂小青龙汤, 亦加白芍以护阴, 均说明痰湿水饮内停与阴液亏少互不悖逆, 可以兼容。盖痰湿水饮属邪气范畴, 阴血亏耗属正虚范畴, 痰饮水湿之内停不能表明其阴液充盛, 而阴液亏少亦不表明不可兼见水湿痰饮, 王孟英之医案于前, 吾之所见印证于后, 表明咳嗽之证有阴虚痰饮并见之证型, 临床当予注意。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5.中医治疗肺系(感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