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辨治有别

 循天园 2023-01-07 发布于广东

       有的温病发病初起是先从表证开始,有的温病发病初起没有表证,而是直接就见里证,因此温病根据病变初起有无表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的特点是感而即发,即感邪当时就发病,往往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是肺卫失司的表现。伏气温病的特点是伏而后发,即感邪当时没有发病,经过很长时间才发病,发病初起就以里热为主,可见高热、心烦、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表现,邪气从里向外发。宋代名医郭雍在《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中谓:“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

       新感温病可以辛凉解表法治之。伏气温病中属于伏邪自发者,治以苦寒,直清里热,以黄芩汤为主方;新感引动伏邪者,治疗先以辛凉解新邪,继进苦寒清里热。

       伏邪自发者初见三阳证,是在里之邪游溢于三阳所致,并非外感邪热传至三阳,初起治以泄热透邪护阴,方用黄芩汤加淡豆豉、玄参。《温热逢源·卷下·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中指出:“其最顺者,邪不留恋于阴,而径出于三阳,则见三阳经证。太阳则恶寒发热,头项疼,腰脊强,治宜豉、芩,合阳旦汤。阳明则壮热鼻干,不得卧,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阳则寒热往来,口苦胁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伏气温病初起见太阳经证者,治以清宣里热,酌加疏解太阳经之品,如用淡豆豉、黄芩合阳旦汤;初起见阳明经证者,治疗用淡豆豉、黄芩加葛根、知母等清解阳明经之品;初起见少阳经证者,治用淡豆豉、黄芩合柴胡、山栀等。(何云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