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畫 | 燦爛若雲霞 妙筆似天成

 昵称40044036 2023-01-07 发布于海南

图片

金農,《雜畫册之十一》,19cm×27cm,1759年,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意識,它的發源比較早,在唐代之前的藝術發展中,它就出現了。到了北宋以蘇軾為中心的文人藝術家團體,包括王詵、李公麟、米芾等,他們提倡的“士夫氣”,可以說正式揭開文人藝術的大幕。他們所提倡的“士氣”“士夫氣”,與東漢時期士人階層偏重於政治訴求的觀念是有不同的。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後,下層文人通過努力進入更高階的管理體制後,這些人要為天下、為百姓服務,但同時也有對自己存在和生命的關注。在這過程中,自我角色的消損,或被碾壓,造成了士人階層苦悶的狀態,如白居易、蘇軾一生似乎都在苦悶中。
图片
倪瓚,《六君子圖軸》,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1345年,64.3x46.6cm

“宋元境界”形成穩定的形態之後,無論是吳門畫派、清代嘉道中興,還是清末藝術變革的力量,“宋元境界”的內核稱為藝術發展中的主導力量,士夫氣、士氣、隸氣等,從古代提出至今,一脈相承,它反映的是士人階層對自己生命的關注。

图片
文徵明,《綠蔭草堂圖軸》,紙本設色,縱68.6釐米橫35釐米,153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董其昌,《青山白雲圖軸》,紙本設色,187.5cm×85.5cm,廣東省博物館藏

“文人畫”不是一個畫派,不是簡單的某個時代的觀念,我覺得它是中國傳統藝術在後期發展中的一條主脈,在今天依然有其生命力。

图片
董其昌,《仿趙孟頫秋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意識、文人畫產生的時代可以追溯到很久,但是真正形成一種趨勢性的影響、在創作上形成獨特面貌的,要到元代才可以看得更清晰。而且元代因其時代的變革和哲學的融匯性,也形成跟前代完全不同的東西。比如三教圓融,在南方道教、特別是全真教佔有很高地位,像黃公望、張雨、倪瓚、楊維楨等都是全真教忠實的信徒,他們又深受佛教的影響。全真教的特點就是融匯很多宗教,把儒釋道、《周易》學說等都融於其中。

图片
《張雨題倪瓚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認為文人意識、或者說是“士夫氣”“士氣”,關鍵是“非從内容”。這種“非從内容”,我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不是受外在目的性的驅動的創造,反對外在的束縛,它是歸返本真的;第二,要表達自己真實的生命感覺。第三,尋找生命的安頓地。元代以後的繪畫,既重視“可感”(有真實的生命感覺),也重視“可思”(有智慧),就是反映出他們對人生命存在本質和價值的思考。

图片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吳鎮,《漁父圖軸》,絹本墨筆,84.7cm×29.7cm,1336年,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沈周《東莊圖》,南京博物院藏

比如說我講倪瓚的“幽絕”,想講述他特有的、程式化的空間結構。在他一河兩岸的構圖中所反映的一種深邃的思考,以及他蕭疏林木下的小亭,這是關於人存在命運的隱喻。再比如,用“淺近”講文徵明,這是我考慮很久的切入點。因為禪宗影響,在中唐五代以後,漸漸向世俗方向演進,“平常心即道”的思想以及儒家道在日常生活的哲學,都強調重視具體的真實生活,這也可能受到陶淵明的影響。存在即真實,每個早晨都晨光微露、每個夜晚都有明月朗照,人就是要活好每一天,世間沒有真正的永恒,瞬間即是永恒。

图片
文徵明《蘭竹圖軸》23.0×58.0cm 1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在文徵明這裡,他看起來沒有波瀾的人生、沒有長風巨浪的畫面,那種輕輕的雲、淡淡的風、幽幽的小徑,一切平緩敘來,筆墨在不疾不徐間,這種內在節奏,構成了文徵明“淺近”的表述,這種平淡天真,呈現他本分的心靈,在中國藝術史中具有極高的價值。

图片
陳道複《商尊白蓮圖軸》紙本墨筆129.7cm×62.7cm 1540年上海博物館藏

图片
惲壽平《雙清圖軸》紙本設色88.2cm×54.4cm 1686年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沈周《花鳥圖册》選一紙本設色,縱30.3釐米,橫52.4釐米蘇州博物館藏

董其昌排斥技術性,重視個人領悟,這是非常重要的。董其昌以絢爛和簡淡分野,包括他反對過分聲色,強調簡易,他所說的“一超直入如來地”等,都反映出董其昌等從觀念入手來解决問題的管道。
图片
董其昌《草書放歌行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图片
石濤《古木垂蔭圖軸》紙本設色175cm×50.7cm 1691年遼寧省博物館藏

總體上講,在南宗影響下,有的人畫得越來越文弱,力量感差,不僅松江,吳門的後學也是如此。比如明末清初,很多人認為繪畫是“筆墨”的問題,筆墨落實到幹和濕,濃墨會被認為比較俗,而幹墨、渴墨所表達的枯淡的感覺,像查士標等追求的那種境界。但是石濤認為以幹和濕來區別於雅和俗、南和北,是不準確的。他說:“何嘗不濕!”幹也可,濕也可,濕,可以說是唐代繪畫的正宗,水墨畫的產生是從濕開始的,像王維、米芾都是濕。那麼,石濤實際上是從文人藝術的根源處,提出了新的問題。

图片
石濤王原祁《蘭竹圖軸》紙本墨筆133.5cm×57.3cm 169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倪瓚,《漁莊秋霽圖》,上海博物館藏

藝術是人的創作,為什麼要規避人工秩序、躲避理性的干擾?這正是中國藝術觀念的關鍵。中國藝術的發展,從整體來講強調自然原則,警惕技術性,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筆墨技巧、造型能力,怎麼會成為一個畫家?當然,僅僅有科技是絕對不够的,比如說園林的功用,不僅是住的;是美的對象,供人看的;更是為人安心的,是心靈的居所。今天王澍的《造房子》,也是在儘量精簡,找到人和世界的密合處,利用自然給我們的資源,創造一個回歸自然、融合於大地山川的存在空間。

图片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紙本墨筆縱31. 8釐米橫51.4釐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莊子講“天地有大美不言”,禪宗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都是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表達,也是在“非科技”的向度上前行。學畫要有科技,更要超越科技。像什麼不是最重要,關鍵是要表達自己內在生命的感覺。對於科技,在西方也引起高度警惕,西方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也有對理性、知識的反思。

图片
徐渭《雜花圖》卷(局部細節圖)南京博物院藏 

從機器時代到如今的資訊時代,我們被編織到世界秩序中。藝術的意義就是不同,在藝術中能體會到人類喪失的一些美妙天地,令人悵惘的所在。編織到程式中,有必要性,但不是必然性,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方便,也讓我們交出去很多東西。生命是短暫的,並不是編制到程式中,你才有存在。人如果喪失了對生命細微的感覺,世界將變得很乏味。

图片
吳曆《幽麓漁舟圖軸》絹本墨筆119.2cm×61.5cm 1670年故宮博物院藏

图片
倪瓚《容膝齋圖》軸74.7x35.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藝術的“真性”就是表現人真實的生命感覺,那種本分、原初的東西,要把本色世界展現出來。

藝術是覺悟人心的,如金農的藝術,他的筆墨就是呈現生命感覺的工具,建立起新的智慧人生。他畫一個籬笆牆,牆中梅花開落,籬笆牆露出一點縫隙,他就題了四個大字“寄人籬下”,這是他在揚州畫的,當時他確實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這幅畫並不是表達對自己當時生活的不滿,他覺得人生就是一個“寄客”,生命是一個短暫的里程,就好像一院的梅花絢爛的開放、香氣四溢。

图片
金農,《墨梅圖之一》,故宮博物院藏

人生如何從窘迫走到絢爛,在文人藝術家的妙筆中表現得非常好,像陳洪綬,他筆下所有的花、茶具等都好像來自遠古,比如青銅器上幽綠色的斑痕,像是夕陽西下,光影穿過山林點點灑落在溪澗的苔痕上,你感覺到歷史的悠遠,時空的廣袤,光影綽綽跳動在歷史和當下,世界和自我之中。

图片
陳洪綬《梅花山鳥圖軸》絹本設色124.3cm×49.6cm約164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文人藝術小小的畫面,沒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還是讓人感到無邊的開闊。“文人畫的真性”,表達“燦爛如落花”的生命感覺,就像沈周在落英繽紛的水岸邊,童子送來一把琴,他在等待,也在享受,他在聽落花的聲音,也在思考人生不可久長、卻也可以自在騰挪的特點,他在詠歎生命無邊的美好。沈周的“松風澗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也有這個意味。
图片
沈周,《落花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傳統高妙的文人畫,是具有當代性的藝術,也是具有未來性的藝術。今天講文人畫,他的形式、風格特點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凝固的智慧,所表現的人存在的迷惘、寂寞、憂傷,以及寄託性靈的騰踔、曠遠的瞻望,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人類生命中最基本的東西,並不因時間變化、區域不同,就不存在了。藝術必須面對人類最基本的感覺和感情、憂傷和希望。

图片
陳洪綬《摹李公麟乞士圖》(軸)絹本設色36.4cm×26.2cm 1639年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畫所回答的覈心問題,“什麼是永恆?”永恒是什麼呢?一朵落花就是永恒,永恒就在當下,天底下任何東西都不可久長,滄海變桑田,僅僅從外在變化的表像去把握世界,實際上是被變化和欲望的裹挾所牽扯,終將吞沒在洪流中。

人類需要藝術。文人藝術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在啟迪人們從欲望追求過渡到約束的情懷,從目的性追逐,變成愛護眾生,愛護世界,跳出區域的視角,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關懷對待世界,因為藝術來自於同情,一顆冷漠的心怎麼可能創造一個有意思的世界?

图片
金農《自畫像》紙本墨筆131.3cm×59.1cm 1759年故宮博物院藏

不感動自己,不可能感動別人,文人畫表面的冷漠,其實有生命的溫熱。八大表面冷漠,實際上藏著對人類互相理解、關愛的情懷。是像佛教講“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作為藝術中的一種存在形式,文人畫在當代文化乃至未來文化建設中,都具有價值。

图片
八大山人《雙鳥圖軸》紙本墨筆75.3cm×35.8cm 1694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很多文人藝術家的創作,是自我性靈的修為,也是做功德,它不光表現自己內在的憂傷,傳遞人在世界上被扭曲、被盤剝的憂傷,也表達儘量減少這種憂傷、渴望清明的理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