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微塾 诗风和词风 诗(词)风,即诗词作品的风尚,是代表诗词作品个性倾向的东西。诗(词)风不可简单理解为作品的风格,因为作品的风格是可以类化的,和作品的个性有关却非具体指代。诗(词)风是透过诗词作品表面而代表作者个人的创作习气、习惯的心理或行为现象。 一首诗或词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少,不是由诗词形式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其创作风尚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好的诗(词)风可以顺利的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出去,并令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受,不好的风尚则会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局限。那么怎样才能看出作品的诗(词)风呢? 看题材选择 题材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选不好题材文学不免会流于文字游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诗词也是一样。题材可大可小、可远可近,但必须是作者最熟悉、最能引起感觉的东西。否则,便是无病呻吟了。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作者游武侯祠时的真实心情。作者怀着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深深缅怀之情,称颂其作为一代“老臣”的治国方策和丰功伟绩,以无穷的感叹,抒发了以“英雄”自喻的作者既惋惜又崇拜的复杂心理。 再如姜夔《江梅引》: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此词属追忆佳人之作,这类题材屡见不鲜。但姜词手法细腻,意趣独到,虽暧昧却不轻浮,睹梅怀人又是其真实写照。 看意象选择 意象就是诗词里寄托情感或有说明作用的事物,也称形象,没有意象的诗词是不存在的。 1)意象的作用。意象是构成意境的要素,但有意象不一定为意境服务,即不一定为了构成意境。因为意象不仅可以寄托情感,它还可以用于说明或说理。如前面毛泽东那首《七律·忆重庆谈判》,“主”、“民”、“墨吏”、“黄金”、“哀鸿”、“血”都是意象,都在起着说明和论证作用。下面看苏轼《临江仙》: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作者黄州之贬的第三年。作者以自己“东坡”为意象,与另一意象“家童”形成对比,构置了一幅屋内鼻息如雷、屋外倚杖听江的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夜景画面。透过家童的不解以及作者的“倚杖听江”,结合作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胸臆抒发,让人不得不与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遁世念头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 2)真实合理。真实合理的意象选择可以保证诗词的品质,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增强诗词的感染力。如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里作者用“红酥手”、“黄滕酒”和“宫墙柳”为意象,恰当而真实的营造出了一个往日极富温情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然后借“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某种破坏力量,形成现实与过去的对比,抒发自己的愁思和无奈。 下片主要写现实。“春”、“人”、“鲛绡”、“桃花”、“闲池阁”也都是真实的意象。作者将这些意象合理的交织,表达了更加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思恋之情。 诗词意象的选择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精心筛选的结果。意象必须有利于作者的表达,不能游离于作者控制之外。否则便是东拉西扯,意境会遭到破坏,意趣会变得不完整,诗词的魅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正常的诗(词)风,在意象的选择上是因每首诗或词而制宜,如同按照题材、情感、意趣等量体裁衣,没有一定之规,所谓“情景交融”是也。那些由于对某些事物的偏好,总喜欢拉来做自己词里的意象的做法,一两篇过后诗词就变得雷同而无新意,欣赏性就会大大降低。 看选字用词 选字用词是所有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都必须面临的课题。诗词因篇幅相对较小,选字用词的地位更加突出。 1)不用生僻字。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九章练字)上说“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后世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取舍之间,不可不察”。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自晋代以后,用字讲求简明易懂,习惯用简易字,没人采用难字。而到了今天,过去的字很多人看不懂了,如果文中出现一个怪异的字,很多句子就要受到影响。若是这个字三个人都不认识,那就变成字妖了。后人都认识的字,难也变得不难了。用已废弃不用的字,不难也变得难了。创作中总面对文字的取舍问题,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所以,诗词的选字用词应以不用生僻字为宜,要尽量让大多数人认识。有人好用已作古的成语或词藻,甚至使用很少人知道的典故,以显示作者的学问,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2)要有时代感。观察以上诗词举例,有哪一首是晦涩难懂的呢?根本没有。若有疑问,也是因为时代相隔较远或对具体环境不太熟悉所造成的。这恰恰说明,诗词是要有时代感的,并且要与作者所在的环境氛围相融合。 如李白《观胡人吹笛》中“胡人”、“秦声”、“出塞曲”,这些词语是当时真实情形,此外如地名“吴山”和“敬亭”,也是具体地点,再如李白《七绝·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折柳”,也是当时人人皆晓的一首曲子。 还如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情形,至今熟悉旧农村景象的人,仍可历历在目,若数家珍,但对于80后的孩子而言,却又生疏难以理解了。至于“青旗沽酒”,早已成遥远之事,如今的店面已不再挂任何幌子,而改做招牌,“沽”字指“买”或“卖”,今天的普通话里也不再用。 再如辛弃疾《青玉案》,其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和“蛾儿雪柳黄金缕”的情景,今天也已换成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五光十色的电子效果,姑娘们更是千姿百态,非旧日可比,也不仅仅添一点头饰那么简单。甚至后面的“阑珊”一词虽还在用,也常常被人误解为相反的意思,就是由于时代的隔距而造成的。 综上,现代人写诗填词应按现代人的审美选择诗词用字,既不可倒退去与古人握手,又不可故弄玄虚以卖弄学问。比如我可以用“陌上”、“家书”、“丝帕”等字眼,因为我熟悉这些,假如一个80、90后的孩子还喜欢用这些字眼,那我就得怀疑了。 再比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那个时候可能是美女的特征,现在生活发生了巨变,哪个女孩子不是红酥手?这个词在今天就不属于美女的专有特征了。谁还用这个词的话,一不会有新意,二不会给人以特指的印象,无外乎让人想到女人而已,弄不好还会流于暧昧和轻佻。“黄滕酒”,这个词不好说,我没见过也没喝过,也不知道这个酒的牌子和工艺是否留传下来。“鲛绡”指手帕,读到时往往给人以芳香美好的联想,但仅限于联想,因为今人已不再这么称呼,或者根本就被更科学的纸巾代替了。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稿 《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