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岸青晚年:握笔写下“杨岸青”,临终一言:想母亲,和母亲合葬

 梦想童年594 2023-01-08 发布于江西

李敏曾经在回忆父亲毛泽东的时候,曾说过一番话:

“父亲从来不主张我们都拢在他身边,更不允许我们以他的名义、权力去寻路子、谋私利,而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

毛泽东几乎一生都在革命,从少年、中年,甚至晚年,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的贡献给了革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

那一辈人,有家无国,有国无家。

在那个离乱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家庭,在最初革命的数十年,毛泽东的子女相继出生,而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为身处离乱时代,饱尽酸楚。

毛泽东的子女中,大多刚出生的时候,便和父亲分开,甚至一生都没有团聚的机会。

有些人还在婴幼儿时期便早夭,无法长大;有些在正当壮年的时候,离开人世……

在这十个子女中,也有人在坎坷中砥砺前行,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就是如此。

图 | 毛岸青年轻时旧照

他前半生经历坎坷,却从未放弃过希望。后半生勤勤恳恳,始终铭记着初心。许多人对他的经历并不甚了解,其实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坚强的革命力量。

少年心酸生活

毛岸青的少年时光里,没有享受过父爱,大多数的时候里,他都过着凄凉的生活。比起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身份更加的敏感,生活方式也更加地被动,往往需要东躲西藏。

毛岸青生于1923年,自小就是跟着母亲和外婆、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一起生活,因为毛主席的特殊身份,所以他经常在外奔波,毛岸青的童年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

为了不被当地军阀发现他们一家的存在,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一直带着他们隐居。毛岸青从小到大都在躲避中生活着。

图 | 毛岸青、杨开慧、毛岸英

但是在战乱年代,能够有瓦遮头、有口饭吃,身边家人安康,对于毛岸青来说,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而且,母亲杨开慧的存在,就是毛岸青最大的慰藉。身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杨开慧家庭和事业两手抓,给毛岸青三兄弟树立了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不仅如此,学识渊博的杨开慧,教会了三兄弟的基础文化知识,教他们辨明是非、和革命理论,让三兄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

其实,杨开慧也是会担心毛主席,也会害怕终有一日被军阀们发现她和孩子的存在。正是如此,她的独立和坚强就显得那么难得,也给毛岸青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然而好景不长,杨开慧一直所挂虑在心中的事情成了真。1930年,毛岸英过八岁生日的那天,杨开慧给他煮了一碗长寿面。

然而毛岸英的面都还没到嘴边,突然闯入一群士兵。原来他们是当地军阀何键的手下,想要从杨开慧身上得知我党的计划。

他们立刻就抓住了杨开慧,想要把她关起来严刑逼供。8岁的毛岸英见状,连忙抓住了母亲,哭闹着不放她离开。

毛岸青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和母亲、保姆被抓了起来,把他们关在了当时的长沙警备司令部。虽然他没亲眼目睹,但是后来从哥哥口中得知,母亲在牢里,受到了非人的酷刑。

但是,即使是身体上遭受了巨大的摧残,杨开慧也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关毛主席的计划。她还劝慰哭泣的毛岸英。

与此同时,军阀见撬不开她的嘴,于是决定另找路径。当时,何键的谋士任卓宣建议何键,让杨开慧公开和毛主席脱离关系,她的举措胜过千万人自首。

杨开慧自然知道,公开脱离关系代表着怎样的政治意义。所以她宁死不从。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好整以暇,从容地走向了敌人的刑场,用鲜血书写她的态度和精神,享年29岁。

目睹了母亲英勇牺牲的毛岸青,并没有气馁,而是变得更坚强。在杨开慧英勇就义之后,舅舅杨开智就把三兄弟接了过来。可是毛岸青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新的坎坷经历的开始。

那一年,他们三兄弟被送往了我党在上海组织的一个收留革命家属的幼儿园。

----大同幼儿园。

董健吾是这所幼儿园的主管,三兄弟在入住没多久,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接连不断地生病。

图 | 三兄弟旧照

而毛岸青的幼弟毛岸龙,就在去到上海没多久,突发紧口痢,当晚就不治身亡。毛岸青痛失母亲之后,又痛失亲弟。此刻,在他身边唯一的亲人只有大哥毛岸英了。

没过多久,雪上加霜的事情发生了。原为我党人士的顾顺章叛变,给上海党组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同幼儿园也频发事故。

有的保育员突然失踪,有时寄来奇怪的威胁信件,危急情况就在当下,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大同幼儿园只能立刻解散。

此刻,照顾毛岸青两兄弟的重担就落在了董健吾头上,然而董健吾也被敌特监视得很紧,为了保障安全,他将两兄弟转移给了前妻黄慧光。

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黄慧光的生活十分拮据,董健吾也分身乏术,毛岸青两兄弟在黄家的生活不仅贫穷,而且也十分不自由。

两个少年经常饿着肚子,又生着病,还不能出门。最后,他们离开了黄家,决定去寻找新的生路。

图 | 兄弟两旧照

两个湖南长大的乡下孩子,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还因为方言的缘故语言不通,根本找不到生路可言。

但是毛岸青此刻就秉承着母亲杨开慧的意志,跟着哥哥卖报纸、推洋车、捡垃圾,用小小的身躯努力在这片繁华但混乱的大都市里坚强生存着,也过着流浪上海的生活。

1936年,夏天。

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在一座破庙中找到流浪中的兄弟二人。

十里洋场,流落庙宇。

那是一个离乱的时代,也是一段悲情的岁月。

为避免两兄弟惨遭不幸,组织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将两个孩子送往苏联读书,希望这两个少年不要重蹈毛岸龙的覆辙,健康成长。

苏联时光

1936年,毛岸青两兄弟被送到了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这里,他学习了俄语和德语,也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为了不让毛岸青兄弟忘记中国传统知识,儿童院的教导主任郑一俊也同时教习二人传统文化,让他们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

精神世界得到了巨大满足的情况下,毛岸青也开始积极面对贫穷带来的考验。因为苏联也有战争,儿童院的经费也并不足。每个孩子都只能分到半斤黑面包。

他和哥哥毛岸英在儿童院种地,完成自给自足。同时,毛岸青对战场和革命也有着向往,但是他在上海流浪的时候,曾经被打伤脑袋,没办法上战场。

只是他还是希望能够略尽绵力,虽然不能像哥哥一样在前线厮杀,他还是能够和其他的小伙伴们做支援工作,如抢修战壕、搬运伤员等。

哪怕有脑疾,毛岸青学习能力也非常强,他和哥哥一样都因学习成绩优异跳过级,1945年毛岸青考上了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

在苏联的生活,让毛岸青武装了知识力量和战争经验。1947年,毛岸青回到了中国,期盼和久违的父亲时隔近20年再次重逢。

然而毛岸青并未像他哥哥一样回到延安,而是去了哈尔滨。毛泽东曾在寄给毛岸英的信中,提及了他十分想去哈尔滨看毛岸青,但是他没有选择这么做。

他让毛岸青去黑龙江进行土改工作和农业活动。当时黑龙江的克山县,气候严寒,土匪猖獗,疾病肆虐,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毛主席此举,自然是希望能够更加锻炼自己的儿子。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贵,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任何成功都是由努力换来的。

毛岸青也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努力,于是在这期间,毛岸青也不卑不亢,埋头学习农活。

图 | 毛岸青旧照

毛主席在毛岸青的少年时期的出场次数很模糊,他们父子俩因为战争的缘故,很难享受相聚的时光,即便是短暂的时光。

毛岸青童年对毛主席的少数印象,便是毛主席的皮鞋。当时毛主席只有一双皮鞋,每逢下雨的时候,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人便会一人踩着一只皮鞋,当小船一样在积水上滑行。

在毛岸青和毛主席分别的二十年中,毛主席也时不时寄信给毛岸青,表达他的关切之情。毛主席喜欢读书,便也经常督促毛岸青读书。

毛岸青也对毛主席的教诲十分感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们之间的亲情,就在一封封信中堆积而起。

二人重逢之后,也是因为战争吃紧,他们也没有什么时间共聚天伦。直到建国之后,国内状况开始有了稳定的倾向,二人之间才有机会开始日常的父子生活。

1949年,毛岸青回到北京,按照他在苏联学习的知识,进行书籍翻译的工作。一共翻译了十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的书籍。

翻译是个脑力活,这也让他在上海受的伤雪上加霜。他的生活因为脑疾而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而他不得不和病魔去做斗争。

父子情深

对于毛岸青,毛泽东心中总是觉得愧疚。

毛岸青的脑袋在上海流浪的时候受过重创,有着严重的后遗症。

毛泽东对此总是十分挂念,在一次,毛泽东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之后,突然把一大包文件给了他的医生王鹤滨。

王鹤滨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的一沓信。

这些信是毛岸青写给父亲毛泽东的,曾经年少时候留下的创伤,几乎无时无刻折磨着毛岸青。

毛岸青在信中也并没有叫苦,而是委婉的和父亲毛泽东说到他时常感觉到自己的脑子里有个“小人”在跟他纠缠。

我们甚至难以想象毛岸青所遭受的这种巨大心理压力,童年缺少父爱的他,其实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但是他又不想直接向父亲诉苦。

而这一切,毛泽东看了毛岸青的书信后,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儿子所遭受的痛苦。

显然,毛主席给王鹤滨看行,其目的就是想要他帮忙治愈毛岸青的脑疾。然而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来说,毛岸青的病太难治了,只能保守治疗。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毛岸青遇到了人生另一个大的波折:毛岸英因为抗美援朝,英勇牺牲在了朝鲜。和毛岸英一直相依为命、渡过了人生大半个春秋的毛岸青如遭雷劈。

毛岸青因为兄长的离世,痛心疾首,脑部病情恶化,很快倒下,住进了北。

1951年,毛泽东看到儿子毛岸青的病况一直没有好转,正处于丧子之痛的毛主席,为了不想失去另一个儿子,做出了一个决定,送毛岸青前往苏联接受治疗,顺便调养身体。

那时候的苏联,有着比中国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技术。

这是毛岸青在少年时光里离开中国的第二次离乡,曾经的一幕幕似乎重现在他的眼前,他想打了父亲,也想起了不幸牺牲的哥哥。

虽然苏联有最好的治疗环境,但他还是思念家乡的父亲、妹妹,于是他和来苏联出差的大嫂刘思齐商量,想要回家。

消息传到毛泽东的耳中,爱子心切的毛泽东马上同意了毛岸青的要求,让他前往大连休养身体。

1957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前去大连,看望许久未见的儿子。

在大连,毛泽东看到毛岸青情况大有好转,毛主席也十分高兴。二人开心地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话,也给一直孤独的毛岸青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在聊天过程中,毛岸青提到了自己做了个梦,梦到了许久未见的母亲。母亲让他好好读书,好好练字。

这话令毛主席意识到,毛岸青身边缺少人陪伴。自毛岸英离世之后,毛岸青一直踽踽独行,十分寂寞。

毛岸青确实动了想结婚的心思,当时他34岁了,前半生毛岸青在街头流浪、在国外求学,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远离,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

其实毛岸青一直心属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邵华,但这份心意他也只跟毛岸英说过。在生病期间,毛岸青和邵华也一直通信不断,二人渐渐建立起感情。

图 | 毛岸青、毛泽东、邵华旧照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非常支持二人自由恋爱,表现出民主的态度来。在1960年的时候,毛岸青在得到了亲友的祝福下,和邵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图 | 毛岸青全家照

也许是因为肩上担负着一家之主的重担,所以毛岸青的病情好得很快,马上就能够参与工作了。

也许他并不能像哥哥和父亲一样,有着丰功伟绩,但是他一直谨遵父亲的教诲,做个平凡的好人。

临终感人一幕

毛主席曾多次对自己的子女说:“要夹着尾巴做人。”他深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其子女必定也会遇到特别的眼光,所以他希望子女作风低调。

在战乱中辗转人生的毛岸青,心里清楚父亲希望他们后代能有个平凡的人生。平凡对他们而言,太来之不易了。

图 | 毛岸青和儿子

而他在之后的人生中,也一直如此。他始终低调做人,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鲜少在外露面,很少有人了解毛岸青这个人。

很多时候,毛岸青外出都用化名,他在外就医的时候,都用“安青”这个假名字,和病友、医生们都和乐融融。

而对于毛岸青而言,家人是他一生的羁绊。幼年失去母亲也成为了他一生之痛。在毛主席离世之后,他也因为身体原因,经常去医院,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个想法。

---和母亲杨开慧合葬。

2001年,常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毛岸青,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图 | 毛岸青旧照

这一年,恰好是他母亲杨开慧的100周年纪念日,他和妻子邵华在病床上谱写歌曲《最美的霞光》。

那一天的病床前,毛岸青的泪水从眼角流出,房间里回荡着歌曲的声音。

“你是云锦,飘在天上,你是彩霞,映红湘江,长夜逝去黎明归,你仍是端庄的霞姑娘。”

2007年,3月。

毛岸青说话已经非常的困难,那一条波动的曲线开始变得笔直。

临终之前,他艰难地在白纸上写下“杨岸青”,和家人低声嘱咐了几句,想念母亲,请将他和母亲合葬。

“杨岸青”这个名字还是他在湖南的时候,跟着母亲杨开慧躲避军阀时取的化名,在他心中,他始终思念着母亲,想和母亲永远在一起。

2008年,毛岸青的骨灰被迁往了杨开慧烈士陵园,毛岸青之子感慨地说道:“亲爱的爸爸,我终于把您送到了开慧奶奶身边,完成了你的夙愿!”

图 | 毛岸青悼念会

毛岸青一生波折,却从不向人诉说苦难;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不是荣华富贵、权倾滔天,而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希望永远和母亲在一起。

这样“平凡”的夙愿,却造就了毛岸青不平凡的品格!

多年后,妻子邵华回忆起毛岸青:

“我们一起生活40多年,失去他万分悲痛,平时只感到他的亲切,回过头来方觉他的伟大,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他这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