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汉杰被俘后问林彪:是谁决定先打锦州的?非雄才大略难下此决心

 hwzhuwei 2023-01-08 发布于江苏

济南战役后,蒋介石已经预感到,新的更大的失败将很快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于是他考虑从东北撤退的问题,以便集中兵力防守中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又不敢做出这样的冒险决策,最后他决定还是要固守东北。

正当东北人民解放军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派特使魏德迈到沈阳考察东北战局。

文章图片1

魏德迈考察后认为,国民党军面临的军事形势非常严峻,后方补给线既长又无掩护,已经虚弱不堪,只能勉强支撑。解放军随时可以占领整个满洲。

因此他向杜鲁门建议:“劝告蒋介石请求联合国立即设法促使满洲停止战争。”

但是,蒋介石出于多方面的顾虑,表示坚决不能接受美国这个建议。

美国此计不成,又转而想促使蒋介石撤出东北。美国人认为,国民党在东北大势已去,因此他们多次对蒋介石施加压力,建议他放弃东北,将剩余兵力撤入关内。

据此,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向蒋介石提出建议:“目前的形势使我深信,继续坚守被孤立的满洲城市是徒劳无益的,我坚决敦促蒋委员长撤出满洲。”

蒋介石对巴大维的建议表示惊愕,他说:“没有任何形势使我去考虑撤退东北这样一个计划。要不惜任何牺牲保住东北。”

巴大维见蒋介石的态度坚定不移,想采取一项折中办法,即建议把长春守军撤入沈阳。

但蒋介石仍不同意。他对巴大维说:“政治上的考虑使我不能放弃长春,因为长春原来是满洲的首府。”

文章图片2

美国人如此急切地建议蒋介石撤出东北,是因为他们对东北战局的分析比蒋介石看得更清楚一些。

其实,美国人何尝不想保住东北,只不过他们觉得,用美国武器装备起来的大量国民党军队,眼看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实在可惜。

与其在东北被消灭,不如撤到关内,尚可确保华北。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可奈何罢了。

对于蒋介石的战略抉择,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决心首先把东北的陆上通道切断,将敌军封闭在东北境内,然后加以各个歼灭。

在蒋介石因济南失败而焦躁不安、乍败心虚、犹疑不定的情况下,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了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步伐。

从这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决战。

整个大决战,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特大战略性战役组成.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它是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同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文章图片3

把东北战场的陆上通道切断,将敌军封闭在东北境内,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是毛泽东为辽沈战役制定的基本方针。

后来许多人用“关门打狗”来形容这个方针。提起关门打狗,人们还记得,不久前蒋介石曾经说过,他对解放军是“关门打老鼠”。

现在不妨反其意而行之,借用他的话,用“关门打老鼠”来形容东北战局,这样可能更贴切些。

不管怎么说,其要害在于“关门”二字,只要能一下子把门关上,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无论打什么都不在话下了。

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已有正规军12个纵队,下辖36个师,另有17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及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共约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3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

此时,东北国民党军有55万人,其中正规军4个兵团,下辖14个军,共44个师,约48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由于北宁铁路若干段及营口的海港被人民解放军控制,因此长春、沈阳守敌的物资补给全靠空运,供不应求。

文章图片4

过去蒋介石曾多次考虑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其主力撤往锦州,伺机转用华北、华中战场。

后来,他又下定决心固守沈阳、长春、锦州等重要据点,以等待时机扭转东北战局。有人说,这是蒋介石最大的失算,当然他要为此付出代价了。

按照蒋介石的意图,卫立煌确定了“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

他用两个军共10万人守长春;用8个军共约30万人守沈阳及其外围据点,作为东北防御中枢;用3个军共约15万人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主要兵力防守锦州,以确保关内关外的联系。

毛泽东认为,东北境内国民党军撤与不撤,都已在我掌握之中,他们被歼灭的命运是已经注定了的。然而对我军来说,是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最为有利。

为此,毛泽东决定先打锦州,截断北宁线,封闭敌军陆上入关通道,为就地全歼国民党军创造条件。

文章图片5

把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选定在东北战场,是毛泽东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走出的又一步好棋,它再次表明,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战略家所具有的高瞻远瞩、多谋善断的过人才能。

从中原大战时起,毛泽东就获悉蒋介石有从东北撤退的打算,后来又发现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反反复复,拿不准主意,毛泽东很快就看透了蒋介石矛盾重重的心思。

一方面,蒋介石想尽量延长坚守东北的时间,保住这块实在难以割舍的中国“鲁尔区”(德国重工业区)。

另一方面,蒋介石又想把几十万军队撤到南部战线,用以扭转中原战局。从军事上考虑,把东北的几十万军队撤到华北或中原,既可免遭被歼灭在东北的厄运,又可以增强华北和中原的防御力量。

但从政治上考虑,蒋介石又顾虑重重,害怕一旦从东北撤退会动摇军心,引起全面混乱,导致局势更加恶化,无法交待,所以始终不敢贸然决策。

毛泽东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决战的方向首先选在华北或华东,就会促使蒋介石横下心来从东北撤退,实现他的战略收缩企图,集中兵力对付我华北和华东的人民解放军。

所以,毛泽东一直认为,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就地歼灭,最为有利。

文章图片6

毛泽东也分析了自己的情况:这时东北的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武器装备也比较好,兵力集中,便于发动大规模战役。

这时东北全境已经大部解放,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援前线。首先把东北的国民党军全部歼灭了,我百万大军就可以迅速入关,一举解决华北问题。

到那时,东北就可以成为全国的大后方,利用那里丰富的工业和农业资源,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毛泽东经过方方面面的反复思索,把这着绝妙的棋子毫不迟疑地投在东北战场,成功地解决了战略决战的方向和时机两大关键问题。

毛泽东这个棋子一投,就注定他的对手要满盘皆输了。

对弈高手走一步好棋是很不容易的,有时要考虑好久。下棋如此,打仗更难。毛泽东对辽沈战役的决策,有一个相当长的思考过程。

从可靠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起码在7个月以上。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还在陕北杨家沟时,就曾经给林彪发过一个很长的电报,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设想。

文章图片7

他在电报中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榆关、昌黎、滦县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对于毛泽东这个大胆的战略构想,那时一般人还看不出其深远意义,就连林彪这样的高级战区指挥员也不怎么理解。

他有许多疑虑,一直到辽沈战役之初,也未能很好地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以致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当时,林彪对攻打锦州犹豫再三,他担心如果攻不下来,敌军从沈阳和关内增援,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他一再提议先打长春。

后来毛泽东勉强同意了,但经过儿天战斗,林彪发现打长春并不像他预想的那样容易,又改为长期围困。

毛泽东于1948年7月22日致电林彪:“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的作战计划,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

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地区出击,毛泽东命令杨成武率华北第三兵团进攻包头、归绥、集宁,以吸引华北傅作义集团西进。

文章图片8

同时命令杨得志率第二兵团出击平承路古北口段及平绥路康庄段,以迫使傅作义往返调动,不能增援锦州。

但是,8月上旬林彪又两次致电毛泽东,首先他提出,东北部队的行动时间,须视华北部队出击时间的迟早才能确定;后来他又提出,因粮食无法解决,行动时间不能肯定。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对林彪找借口而不肯迅速出动非常生气。他在复电中严肃地指出:“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是不正确的。”

“……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来看,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林彪看到毛泽东的这封电报,额头上冒出几滴汗珠。两天后他复电毛泽东,承认对北宁线敌情作了错误的判断,同时报告力争早日出动的决心。

不久,东北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南下,直逼北宁线。

1948年9月3日,林彪向毛泽东报告进攻北宁线的作战部署。

9月5日,毛泽东复电林彪,同意所报部署。

文章图片9

两天后,也就是9月7日,毛泽东定下了辽沈战役的最后决心,明确地提出了战役的作战方针。

按照毛泽东的作战方针,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义县至唐山之间展开。

9月26日,林彪向毛泽东报告:“准备于27日攻击义县,得手后,接着打锦西、兴城,再打山海关,如果敌军已逃,就回头打锦州。”

毛泽东当即复电,批准了林彪的计划。

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作战,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杨成武指挥3个纵队共8个旅组成西进兵团,于9月开始举行察绥战役,进攻包头、归绥及平绥路西段集宁、兴和诸点,孤立大同,迫使傅作义从北平、张家口地区抽兵增援。

同时,杨得志兵团进攻平承路古北口段和平绥路八达岭至怀来段,把傅作义的部队吸引在平绥路上,使其不能向锦州方向增援。

文章图片10

为了完全封闭东北战场,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步棋,就是攻占锦州。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大门,具有战略价值。

锦州的得失对人民解放军及国民党军都至关重要,人民解放军若攻占锦州,就可以实现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计划。

国民党军若守住锦州,就能够依托沈阳,控制辽西走廊。因此,双方对锦州都十分关注。

林彪和罗荣桓于9月28口定下“先攻锦州,再打锦西”的决心,于第二天将这个决心报告毛泽东。

他们在电报中说:“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变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

为实现这个决心,林彪、罗荣桓决定以5个纵队又两个师,加强炮兵纵队与坦克15辆进攻锦州,以1个纵队阻击锦西援敌,以6个纵队(欠两个师)阻击沈阳援敌。林彪、罗荣桓将这个部署报告了毛泽东。

文章图片11

毛泽东看到林彪、罗荣桓的电报十分高兴,在复电中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经过毛泽东对林彪多次耐心地说服,终于落实了辽沈战役的全盘部署。

在毛泽东抓紧部署辽沈战役这段时间里,蒋介石一直被济南的危急所缠绕,竟然没有察觉毛泽东正在东北调兵遣将,卡他的脖子。

等到华东解放军攻占济南,东北解放军包围义县,驻守在锦州的范汉杰突然获悉大批解放军部队向他逼近,于是一天三次向蒋介石告急,请求尽快派兵增援。

这时,蒋介石才感到大事不好,他急令沈阳的卫立煌,火速调兵增援锦州。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卫立煌竟然因害怕援兵被歼,而拒不执行他的命令。

为此蒋介石立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赴沈阳,监督卫立煌执行援锦命令。但是卫立煌仍然按兵不动。

文章图片12

无奈,蒋介石于9月30日飞往北平,要求傅作义从华北抽调两个军共五个师,另从山东烟台抽调一个军,组成援锦“东进兵团”,由侯镜如指挥,经海上运到葫芦岛登陆,增援锦州。

10月2日,蒋介石又飞到沈阳,下飞机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他在会议上拉长了脸说:“解放军如攻锦州,国军应放弃沈阳,破釜沉舟,向彰武、新立屯攻击,举全力增援锦州;长春也应立即突围,如此尚可死中救生,不然拖延下去,锦州有失,沈阳即成长春第二,虽欲突围亦不可得。”

蒋介石的话讲得倒也厉害,可是卫立煌却仍不买账,他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

蒋介石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甩开卫立煌,亲自召见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授命他率领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组成援锦“西进兵团”。

他当面严令廖耀湘:“这次沈阳军队直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给你负责,如有贻误,也唯你一人是问。”

可是,廖耀湘却突然向蒋介石提出一个不软不硬、似是而非的问题:“委员长,我想等葫芦岛登陆的东进兵团与锦州守军会合之后,再西进不迟,这样可以成东西对进之势,两面夹击解放军,才是万全之策。”

蒋介石明知这是廖耀湘给他的一个软钉子,他也明知廖之所以敢于在他面前耍花腔,是因为背后有卫立煌捣鬼。

文章图片13

怎奈大敌当前,他一时无计可施,只好愣愣地一句话不说,暂时压下心头怒火。

正在这时,毛泽东这边也出了一点麻烦:林彪突然提出不打锦州的意见,这显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辽沈战役出现波折。

然而,解决这种内部意见分歧,毛泽东要比蒋介石顺手得多,这是国民党无法和共产党相提并论的。

就在蒋介石到达沈阳的当天,即10月2日深夜,毛泽东致电林彪:“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可能由关内增援锦州之敌。而关键是迅速攻克锦州,希望你们努力争取十天内外打下该城。”

几乎是在收到毛泽东电报的同时,林彪获悉,由西面增援锦州的敌人已经在葫芦岛登陆4个师。

林彪立刻紧张起来,他深恐在华北杨得志兵团不能出击山海关的情况下,如果他单独打锦州,可能要陷人东西两面援敌夹击之中。

因此,林彪突然改变主意,他立即给毛泽东发了一个急电,提出不打锦州而回师去打长春。

文章图片14

电报发出后,政委罗荣桓再三考虑这样做很不妥当,他说服林彪撤回这个电报,可是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桓立即亲自起草电报发给毛泽东,声明撤消前一个电报。

10月3日清晨4时,毛泽东收到林彪的第一个电报。他看完电报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毛泽东认为,在攻击锦州的部署业已完毕,敌情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林彪动摇既定决心,提出回师打长春,弄不好会使整个辽沈战役出现一个大的波折。

这个突然变化,使毛泽东感到非常不安。

毛泽东当即提笔疾书,给林彪、罗荣桓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他在电报中严肃地指出:“五月前,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却因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假定你们改变方针,打下长春,你们下一步还是要打两锦。那时,锦州、锦西敌军不但决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加一部,这样将增加你们打两锦的困难。”

电报发出后,毛泽东仍然不放心,过了两个小时,他又再次致电林、罗:“我们坚决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动摇既定方针,丢下锦州不去打,去打长春。”

文章图片15

这个电报发出后一个小时,毛泽东收到罗荣桓发来的撤消林彪想改变攻打锦州决心的那个电报。

毛泽东看后很高兴,立刻复电说:“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告诉他们:“蒋介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他讲些什么,你们完全不要理他,坚决按照你们既定的部署去做。”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说:“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我相信,人们一定不会忽略毛泽东后边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和它的作用。虽然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但却可以折射出毛泽东伟大的一面。

他虚怀若谷,总是以十分宽容、诚恳的态度,对待同他意见不合的下级干部,分歧解决之后,一切都一风吹,不再计较。

如此,使下级就不会再为提错意见或说错话而担忧,甚至背包袱,这样显然就不会心存隔阂,当然也就可以团结对敌了。

可以说,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来,东北野战军多数高级指挥员也不同意改变既定决心,回师打长春。在这种情况下,当林彪、罗荣桓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他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觉得还是毛泽东说得对。

文章图片16

于是他最后决定,还是要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方针和计划执行,首先攻打锦州。

为确保进攻锦州的胜利,林彪重新调整了部署,他决定集中6个纵队和炮兵纵队攻歼锦州之敌;以两个纵队又两个独立师,位于塔山一线阻击锦西援敌;以3个纵队位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沈阳援敌。

林彪、罗荣桓致电毛泽东,报告了最后确定的战役部署。

毛泽东立即复电林彪、罗荣桓,表示赞同这种部署,他在电报中说:“你们决心攻占锦州,甚好,调整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攻锦可能用不上六个纵队,五个纵队即够,有一个纵队可作总预备队,确保战役胜利。”

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开始攻击锦州外围阵地。

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要从速全力拿下锦州,攻锦作战很可能发展成为极为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且能歼灭葫芦岛、锦西援敌一部,歼灭长春逃敌一部或大部。”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于10月14日对锦州城发起总攻。仅用31个小时就攻占了全城,共歼敌10万余人,其中俘虏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以下官兵8.8万余人。

这是继攻克济南之后,又一次攻克敌军10万人守备的城市,并且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坚固设防城市速战速决的范例。

文章图片17

战后,毛泽东致电林、罗,称赞:“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东北的陆上大门被关闭,这对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夺取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民党军一些高级将领深为毛泽东这着妙棋所折服,范汉杰被俘后向林彪感叹道:“是谁决定先打锦州的?非雄才大略之人,难以下次决心啊!”

“这一着棋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锦州被攻占后,长春守敌突围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10月17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2.6万人起义,并将城防司令郑洞国的突围计划交给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

曾泽生弃暗投明的第二天,周恩来以黄埔旧谊的情分致函郑洞国,劝告他立即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

郑洞国在周恩来的感召下,慑于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的强大军事压力,觉得再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在10月21日率所部放下武器,开出城外,听候人民解放军发落。至此,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文章图片18

锦州、长春相继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后,国民党军从锦西增援锦州的东进兵团因失去增援目标而徘徊不前;从沈阳出来的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也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状态。

这时蒋介石又错误地判断:解放军攻锦作战伤亡必大,非经一个月以上休整不能再战。他认为,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没有遭受大的损失,不需要休整即可继续作战。

蒋介石断言:解放军不会坚守锦州,因此现在是收复锦州的良机。

但是,被蒋介石召来为其出谋划策的杜聿明却另有高见,他对国民党军的下一步行动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迅速从营口撤退东北现有的全部兵力,即实行总退却。二是以营口为后方,一部兵力守沈阳,主力先转移到打虎山、黑山以南,首先作好掩护营口的部署,以保障后路不被切断,然后再向打虎山、黑山攻击。

如成功,进而收复锦州,攻击不利即迅速向营口转移,按第一方案从海上撤退。

杜聿明对蒋介石说:此乃万全之策。战局急迫,望早下决心。

文章图片19

蒋介石当即同意第二方案,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官,全权指挥东北作战。

杜聿明是蒋介石的亲信,国民党有名的少壮派之一,颇具才华,可惜在蒋介石手下,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10月20日,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团全力向锦州攻击前进,同时命令葫芦岛、锦西的东进兵团亦向锦州攻击;令第五十二军确实守住营口,巩固海运基地。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猛烈攻击位于黑山、打虎山的人民解放军的阻援部队,企图从这里打通既可西进锦州,又可向南退却的惟一通路。

在关键时刻,林彪正确地判明敌情,当机立断,决心首先将由沈阳西进之敌阻止于黑山以北地区,然后转用原攻击锦州的部队,一举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全歼于辽西地区。

坚守黑山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几天内连续击退敌数十次进攻,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围歼敌西进兵团赢得了时间。

文章图片20

10月25日黄昏,敌西进兵团停止攻击黑山,企图绕道经台安向营口逃窜,当其前卫团刚进至台安以北时,恰与东北独立第二师和第八纵队遭遇,并当即被歼灭。

这时廖耀湘见西进营口的路已被堵死,就折返向东,想逃回沈阳。

但在此之前,林彪已预先部署第五、第六两个纵队于廖耀湘兵团侧后,防止他再度退回沈阳。这一招足见林彪具有高明的指挥艺术。

10月26日凌晨,解放军第六纵队由彰武南进,正好与敌西进兵团的新六军前卫遭遇,纵队指挥员从审问俘虏中得知,廖耀湘兵团已变南逃营口为东退沈阳。

正在这时,解放军第五纵队也及时赶到,两个纵队立即切断了敌人东退沈阳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林彪及时、果断地指挥由锦州地区东进的各纵队,日夜兼程,多路疾进。

这时因刚打完锦州,有的部队还等待命令,询问往哪里前进。林彪一脸严肃,只扔出两句话:“还等什么命令,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

这是林彪一贯的风格,他从来不啰嗦,在关键时刻,又快,又狠。所以毛泽东很器重他。

在林彪的指挥下,各部队很快从四面八方将廖耀湘兵团12个师全部合围于黑山、打虎山以东地区。

文章图片21

当时正在北平坐镇指挥的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他愁眉苦脸地说:“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当时正在西柏坡农民小屋里的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当即提笔疾书,为新华社起草了一篇新闻电讯稿。

毛泽东在电讯稿中写道:“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从10月26日4时起,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在辽西平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围歼战。

当第三纵队的一个营插到胡家窝棚时,一举打掉了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电台被击毁,司令机关被冲散,廖耀湘带着几个参谋人员落荒而逃,不知去向。

廖耀湘兵团因失去控制,立即大乱,人喊马叫,东奔西窜,溃不成军,或举手投降,或被打死打伤。

乘敌混乱之际,东北野战军各部队猛烈攻击,经48小时的激烈战斗,至28日拂晓,将廖耀湘兵团5个军共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总计10万人,全部就地歼灭,兵团司令廖耀湘被活捉,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

在被歼灭的敌人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两个军,一个是新编第一军,一个是新编第六军。这两个军,都是由美国装备和训练的最精锐的部队。

文章图片22

辽西围歼战,两天歼敌10万人,其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是空前的。

当时,有的部队抓俘虏都抓不过来,正像毛泽东不久前说的那样,解放军战士站在高坡上喊一声:“交枪不杀!”成群的敌人就放下武器当俘虏了。

辽西围歼战之后,东北野战军相继占领铁岭、新民、辽阳、抚顺、本溪、鞍山、海城、辽中、苏家屯等地,完全包围了沈阳市。

1948年11月1日,人民解放军对沈阳发起总攻,这时沈阳已经是一片混乱,守敌慌慌张张,东躲西藏,早已无心抵抗,只得纷纷投降。

仅仅经过一天不怎么激烈的战斗,沈阳就宣告解放了,同日占领营口。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连同各特种部队及地方保安部队共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文章图片23

东北战场的结局,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打击,它引起了全国战局的急转直下。

蒋介石因伤心过度,在北平吐血不止,回到南京后又两次吐血。

他说:“东北一经沦陷,华北必将相继失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

当时路透社的一位记者这样评论道:“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挫折,已使蒋介石政府比过去20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这位有眼光的西方记者,看出了门道。

东北决战的胜利,其辉煌战果自不必说,就其对整个解放战争来说,具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它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突变。由于东北野战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一举歼敌近50万人,从而使战争双方的兵力对比一下子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从长期占有的数量上的优势地位,一夜之间跌落到劣势地位。

第二,它使人民解放军从此获得了一个拥有大量工业和农业资源的战略后方,从而使解放战争后期的物资供给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文章图片24

第三,它使拥有百万大军的东北野战军,从此可以作为强大的战略机动集团入关作战。这对于加速战略决战、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作用。

1948年11月14日,即辽沈战役结束后的12天,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叫做《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

他在评论中说:“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的第二年底,即今年六月底,总数约计尚有365万人,最近则起了一个突变。经过战争第三年度的头4个月,即今年7月1日至11月2日,沈阳解放时,国民党军队即丧失了一百万人。”

接着毛泽东又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就使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长期占有的优势,急速地转入了劣势。这是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的结果。”

文章图片25

说到这里,毛泽东对解放战争的进程作了新的预测,他说:“由于这一系列的胜利,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实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果然,在一年之后,毛泽东的预言得到了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