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国翠 (推荐人:胡阳新 电话13517154971) 语文课程凝聚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它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与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能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其自身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一、挖 挖,即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课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落层次、主题思想,还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子。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富含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包含了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风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更引发我们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和深恶痛绝;《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使学生观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颂》、《三峡》使学生领略到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从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二、 设 设,即设置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 “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比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随着课文阅读的展开,再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印证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使学生获得直观深刻的印象,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三、 品 品,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闪耀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读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