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知识点解读与学习策略66——量感

 慢点数学 2023-01-09 发布于江苏

相比较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2022版新课标增加了“量感”的概念,也就是十一个核心概念词。那么为什么要增加量感的概念呢?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育人价值呢?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量感的概念。

为什么要增加量感?

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在《如何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的量感》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从量感中“量”字的读音出发,可以初步将这个问题厘清。

“量”字有两个读音,可以读二声也可以读第四声。如果读第四声,量是个名词,这个量感与 2011 版课标中的“数感”高度重合,因为“数量”本身已经在数感之内,这样的量感就没必要再新增了。

如果读第二声,量是个动词,虽然感觉上仍然与2011 版课标中的“空间观念”有交叉,但实际上没有。因为这时的“量”是一个真实的动作,被“量”的对象或者是一个平面图形,或者是一个真实物体,总之要动手操作才行。而空间观念中的关键词是“抽象”“想象”“描述”,除描述之外,其他都是思维活动,关注的焦点在于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或图形、物体的几何特征。而读第二声的“量”,与“关系”“特征”关系都不大。

所以,在2011 版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当中,看起来与量感比较接近的数感和空间观念,事实上与“量”(读第二声)都没有直接关系。2022 版课标中新增量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作为具体课程内容的测量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是新增量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

……

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与具体内容之间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测量除作为一种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在量感的引导下,激发出长见识、悟道理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个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在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新增量感的一个原因,而且是更重要原因。】

其实对于为什么要增加量感,2022版新课标的描述也是十分具体: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量感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022版新课标是这样描述的: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高博豪与教育学教授吴立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衎在《量感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这样描述量感的内涵:研究认为量感的内涵包括量的感性体验、量的测量判断、量的合理辨析、量的单位转换、量的计算应用六个部分。

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在《如何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的量感》中这样描述:认识尺、秤等测量工具当然重要,而当没有这些工具,或者虽然有工具,但不会用或用不上时,还能对长短、轻重、大小、多少等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更重要,因为它们在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中所占的份额,肯定要远远大于用得上测量工具的场合。所以只要有判断的需要,就是适宜量感成长的环境。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下,仍能对观测对象物理属性的计量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量感是能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认识真实世界”的鲜明体现。

量感有怎样的育人价值呢?

孙晓天教授在《如何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的量感》一文中这样描述量感的育人价值

【把单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引向培育核心素养之路,就是量感的育人价值。不过,这是每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都应体现的普遍价值。问题是,量感将如何具体体现这个价值。……测量侧重于在统一计量单位基础上,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运用,偏技术性和操作性,重在结果。而度量是关于事物的物理属性可不可以计量以及如何计量的判断与选择,重在过程。这也是量感中的“量”是指度量的原因。

根据“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和“知识见识”并重的要求,结果和过程、测量和度量应该融为一体。因此,测量和度量这两个词无论什么时候用、无论用哪一个都可以,完全可以不加区分。在这个意义上,量感的育人价值也显得清晰和具体了,在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已经足够丰富的情况下仍要增加量感,目的在于为度量拓展出足够的教学空间,使与“估计、判断”有关的元素,成为测量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成人社会中发达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使许多测量技能变得可有可无一部手机或一块腕表就使距离、时间、速度甚至血压高低、心跳次数、脂肪燃烧量等都尽在掌握虽然课本中与测量有关的技能正在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但无论时代发展有多迅速量感的承上启下作用使直观感知、选择和估计的能力始终与每一个成人的生活质量和职场表现息息相关同时也赋予测量与时俱进的活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