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赛获奖作者创作心得、评委点评

 d大羊 2023-01-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获奖作者名单

王世鹏(贵州省) 冯强(上海市)

肖振雄(湖南省) 张卿明(福建省)

尚湘原(河南省) 郝玲(北京市)

蒋奎(安徽省) 邓圣卿(广东省)

吕长春(山东省) 吴晓光(吉林省)

林水城(广东省) 孟庆宽(河南省)

贺前进(山西省) 裴元庆(江苏省)

田华璞(河南省) 李亚男(河南省)

张俊峰(河南省) 林秘昌(福建省)

孟凯(江苏省) 原康生(陕西省)

获奖作品

王世鹏(贵州省)

图片

书体:篆书

尺寸:180cmx96cm


创作心得:
此幅自作诗集字作品,避免了文字使用不当。创作上借鉴当代名家,用笔方圆兼备,以金文笔法,将墨色枯润、线条粗细、转折合理运用,将甲骨的力道,字形意趣,文字挺削峻厉的神韵呈现出来。整体笔墨娴熟通篇和谐统一。

评委点评:
大凡书写古文字,因其隔世久矣,能得古意者甚难,甲骨文尤甚。当下作者书甲骨者或多呈以刀代笔之刻意,缺少笔墨意趣;或多夸张乖戾之形态,少庄严雄肆之气势。观此作品,可知作者将殷商文字诸元素融入其中。该作品取法甲骨,用笔方劲,字形大小错落,形体方圆兼备;假以金文的笔法,通过墨色润枯的协调运用,将线条的力度及字形的意趣完美表现出来。笔墨娴熟,通篇和谐统一。
凡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得刀契之感者,气弱。刀契之感过之者,僵板。刀与笔的兼融互参,是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大道。

冯强(上海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体:草书

尺寸:395cmx33cm

创作心得:

常欲寻二王笔法,不得。近期创作以时间性为主线,并试图辅以空间、笔画的呼应。总体以自然书写、施以小力为法,字的大小与连绵程度尽可能与情绪变化而合。本次投稿作品为装裱好的册页直接书写,纸张较硬,故采用了较软的兼毫新笔。

评委点评:

冯强属于新新书法群中的代表者,在学习书法的数年间屡获佳绩。冯强的这件草书作品,深得二王一脉精髓,对十七帖,书谱及张旭、怀素诸帖用功尤深,对晋唐风韵的尺度,表现的恰到好处。从《十七帖》、《书谱》中的笔意跳动;再到张旭、怀素犴草的连绵跌宕,线条畅达中见质感,用墨上浓淡枯燥,天心自然。通篇披揽,以册页的形式表现出手卷的宏阔;行气连贯,视觉上的节奏感很强。见精,见性,见自然,深得草书三味!

肖振雄(湖南省)

图片

书体:草书
尺寸:178cmx33cm

创作心得:
此次参加四堂杯比赛活动,有幸荣获优秀奖,感谢评委老师抬爱,从儿时涂鸦到现在书法工作者,书法学习之路还很长,希望自己一直都能把最好创作的状态,表现给大家。
学习书法我有几个学书心得,第一,作品要有出处传承,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先看到里面,是否有来源,基本艺术要素。用笔、结构、墨法、字法、章法,是不是出自于古代经典碑帖。
第二,临摹带动创作,有很多书友时常临帖非常好,创作会陷入困境中,作品中书法元素,轻重、浓淡干湿、大小、长扁、断连。
第三,是在传统基础之上,有个人理解,性情表达。
评委点评:
肖振雄这件行书屏条作品,写得清雅空灵,自然生动,足见作者把控节奏与情绪的能力与修养。而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不带时风半点尘
这在甚嚣尘上的当代书坛是值得提倡的一股清流。这件作品与其说取法高古,倒不如说是中得心源、发乎由衷,这是作者能“由技达乎道”的重要依据。作者能将前人语汇化作个人表达,集传统与创造于一身。

张卿明(福建省)

图片

书体:隶书

尺寸:180cmx83cm


创作心得:
隶书是我钟爱的书体之一。这件《节录千字文》,汲取汉碑营养,围绕“法度”“意韵”和“气象”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和整合,使书写风格努力向汉碑的朴拙憨厚、意韵含蓄和正大气象上去靠。同时,在注意整体和谐统一基础上,注意书写性。在章法形式上也做了些尝试。

评委点评:
此幅作品整个基调取自张迁等汉碑,用笔娴熟老辣,结体聚散有度,于从容不迫中显出力拔山兮的厚重与张力,把张迁碑的方整与他碑之圆融冶于一炉,巧妙化合,基本上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格调不俗,气息醇正,宏阔高远。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隶书佳构

尚湘原(河南省)

图片

书体:楷书

尺寸:180cmx88cm


创作心得:
此件楷书作品在形式上未花过多心思,以六尺整张宣纸一遍写成,是近期由小字魏碑转向大楷创作一次探索,用笔上相对轻松自由,点画尽量鲜活生动,略掺行书笔意,力求耐看,但在线质、墨色、章法上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评委点评:
当代魏碑类作品,多取“穷乡儿女造像”,极变化之能事。这件作品,结构腾挪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契合了当代审美风尚。其过人处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笔力雄厚,有大书深刻的意味。其二是并不一味霸悍,时见温润蕴藉。落款行书洋洋洒洒,更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也与正文相得益彰。

郝玲(北京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体:楷书

尺寸:190cmx32cm


创作心得:
本次第七届四堂杯,我的作品选录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以册页的形式展现,底纸为老红星宣纸搭配了仿古十竹斋微喷纸,采用不同的章法展现。

我的书法研习于小楷用功最勤,取法上以魏晋时期小楷书风作为基调,平时临创着意于气质高古静穆和气息畅达与灵动,强调自然书写性。创作时力求凝神静气,全篇几乎一气呵成。这次我的书写节奏也相对明快,纸、笔、墨相互生发,有几处竟然生成意外之趣,审视通篇,基本做到和谐统。一。古语云:无意于佳乃佳。这个册页是我创作的法趣相生的一件作品,感谢得到评委老师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并诚心向各位老师求教。'

评委点评:
郝玲的这件小楷册页写得简远高古,疏朗通透。用笔朴质,节奏自然,字法参差,经营布置皆见天趣。小楷易拘束、易板结,更易匠作,类古时佣书之流。但郝玲笔下却无此习气,此小字中见大气象,紧密处也见优游。近年,书坛展事投稿者小楷日渐增多,且大都以“工巧”来竞赛,因此,那种松驰状态下的小楷几乎是凤毛麟角。郝玲的这件作品恰恰是这“凤毛”中的“麟角”

蒋奎(安徽省)

图片

书体:行书

尺寸:180cmx97cm


创作心得:
四堂杯举办了七届,能在本届获奖,非常荣幸。这件作品的风格延续了我近些年来的研究,董其昌书风。在整体书写上相对满意,我的创作主张是立足传统,在个人面目上强调水到渠成,不刻意追求。书法重品味,强调气韵,这也是我在创作这件作品想要表达的。

评委点评:
蒋奎的这幅行书作品很明显是取法于董其昌,作者深得董字之精要。首先,用笔的中锋之妙,点线灵珑而不失圆浑。其次,淡墨的运用使作品墨色鲜丽,层次分明。进而,形成了整体风格上的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

邓圣卿(广东省)

图片

书体:篆刻

尺寸:138cmx34cm


创作心得:
我个人对汉玉印情有独钟,并以此在投展览上作为主要创作方向。有时仿玉印创作考虑展览效果,会有多字印或是“巨大玉印”作品,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类印章,加以适当残破文字铆合来打破印面势能,以求古意与印面效果。在朱文上多参考王福庵,刀法丰富,线条灵动粗细变化明显。这两年投展览均为整纸拓印屏,较为素雅,在拓边款同时也有封泥,然后在印屏底下拓古玉纹饰拓片修饰,丰富印屏效果。

评委点评:
邓圣卿虽然对印学史上古代各种流派风格都有所涉猎与尝试。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学工业设计出身的缘故,他的篆刻创作渐渐的定位在工稳一路。几年来一直在汉印体系中下过深功,对汉玉印和近代王福厂更是情有独钟,心摹手追,也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组作品,汉玉印与细朱文组台,意韵隽永,气息古雅,用刀精准中又不失笔意。印屏为一次性拓成,制作方面有高度,可圈可赞。我想,一个书法篆刻爱好者,最为迷记的事情,就是一直找不到学习与创作的主攻方向。一旦找到契合自己的艺术风格,持之以恒,事半功倍。

吕长春(山东省)

图片

书体:行书

尺寸:180cmx70cm


创作心得:
此幅作品从颜体行书中找到灵感,用笔凝重浑厚,行笔中加以篆籀笔法。结字大小相间,字形呈鼓状,浑穆宽博,正欹互用。用墨也是浓淡自然变化,整体章法多用轻重对比和飞白让作品整体虚实相生,自然和谐。

评委点评:
这幅行书作品通篇生动自然的气息,跌宕起伏的节律,用笔的提按,走留,秀雅,圆润,用墨的浓、淡、枯、湿,章法的错落参差,这些综合于这件作品之中就使其成为上乘之作。

吴晓光(吉林省)

图片

书体:篆书

尺寸:180cmx96cm


创作心得:
本人非常荣幸的在此大赛中获奖,在此要真诚感谢大赛的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此件篆书创作取法汉金文,字形结构方扁为主、用笔方圆并用,意重书写性并兼有隶意,线条追求金石之气,意达汉印妙意。

评委点评:
此作汉篆,以汉印缪篆为体,以“嵩山少室石阙”等汉篆及汉金文为用。字形结体的方扁又加以用笔的方圆结合,再融以线条的波折律动,使用笔扎实果敢而又轻松自如,用墨酣畅沉稳而又润燥相间,呈现出朴茂沉厚而稚拙灵动的审美风格。仅作品中如三点水等偏旁部首的篆书和隶。以及取法汉张迁碑额的不同写法,即可看出作者取法视野的宏阔,在追求变化丰富的同时,又能基本上做到统一协调,即可看出作者学以致用的融化能力。

林水城(广东省)

图片

书体:行书

尺寸:180cmx70cm

创作心得:
此幅作品在笔法上取二王为主调,加之魏碑方笔,以显雄强,在结字上又取米、苏之意态,揉各家之所长,再加以改造.章法上做了大小字对比,小字取法二王,以尖笔为主,从而让细字与粗字上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方笔为主基调,做大小字摇摆,加错位使其灵动,从而避免整幅作品死气沉沉,形式上以八小片拼接,用纸尽量颜色淡雅。

评委点评:
林水城此作小字行书,轻松自如,拙巧相生,颇有家法,可谓碑帖相融的践行者。小字行书难在通篇避于零碎,而此作整体感强,气韵贯通轻重适度,虚实相映,物我两忘,充分显现了作者驾驭笔墨的良好素质和字外工的全面素养。重处不显臃肿,轻处不显浮滑,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阴柔之美,别有一番情趣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不同书风的涉猎取向和成熟的统一应变能力。

孟庆宽(河南省)

图片

书体:篆书
尺寸:

180cmx96cm

创作心得:
我创作的作品名称是《尚书.伊训》,书写时线条追求圆润雄浑,苍劲稳健,表现强有力的感觉,结字追求整齐划一中又不失生动活泼,章法采用有列无行,错落有致顺平自然,布局妥帖,主要体现出精美谨严、雄浑古朴的气息,表现出上古金文的典型风貌。

评委点评:
此作取法西周钟鼎铭文,用字规范严谨,且能将金文中没有的字形以小篆化之体势如一,显示出作者所具备的古文字书法创作实力,字里行间虽无行草书般的牵丝引带,却能做到笔断意连,大小不拘且疏密有致,承上启下且盼左顾右。润枯相映,虚实相间,节奏明快,气势贯通。于用笔的绞锋涩进中又辅之以皴擦笔法,使线质愈增苍茫遥渺之感,评为佳作,当之不虚。如能于用笔的起与收中,法度更加完备丰富、自然从容,作品则更趋完美。

贺前进(山西省)

图片

书体:草书

尺寸:180cmx95cm

创作心得:
用纯白半生熟纸、纯羊毫笔创作是我近两年来的一种定式,我想追求一种自然的羊毫于白纸行走带来的摩擦与情趣。创作中,我力求通过颜真卿的宽博豪迈融合二王以及宋元明清诸多大家的用笔、字势与章法特点,调动激情,表达属于自己内心的审美情绪。

评委点评:
贺前进行书杜甫《咏怀古迹》,以六尺纯白整纸书写,沉着痛快,王颜并用,随性发挥,一气呵成。董其昌所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细品此作,书者将七律的节奏、韵律、气格很好融入书写的节奏变化之中,诗韵与墨韵统一,诗情与字势呼应。其书法线条如同控制战马的缰绳,在拉扯中横生出开阖的“骨架”使其书作带来取之不竭的“势”与“力”。加之其连带技法和墨法的娴熟应用,呈现出精彩动人的气象。

裴元庆(江苏省)

图片

书体 :隶书

尺寸:180cmx94cm


创作心得:
余喜爱隶书凡四十年,浸淫其中,乐趣无穷。
《曹全碑》者,'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人万经)。《张迁碑》者,“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明人王世贞)。《石门颂》者,'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杨守敬)。……诸如此类,一皆碑版隶书,虽气象浑穆、古朴、厚重,却难免整饬有余,而灵动不足。于是,遂去“汉简”中探寻碑版隶书之外汉代写手的挥毫意趣。汉简,乃汉代墨迹,确凿无疑,生动活泼,可爱之极,开汉代隶书之另一面也。
几十年来,就这样边走边学,杂揉其中,是耶非耶,不计其余,兴趣使然。

今此作获奖,幸哉幸哉!

评委点评:
此幅作品用笔轻盈,潇洒灵动,结体巧妙,篆隶相间,奇正相生,相得益彰。在大的章法路数上,此作取疏朗一派,字间、行间均出现大幅留白,此类作品最忌讳字字疏离、各自分散,此作虽为大幅巨制,但字字含情,无论上下左右,长短参差,均能遥相呼应,姿态横生,避免了疏朗章法的常见毛病,具有较强的可观性。

田华璞(河南省)

图片

书体:篆书
尺寸:180cmx93cm

创作心得:
很荣幸拙作忝列获奖作品!此幅作品书写内容是节录清代刘开《问说》。创作取法汉帛书《老子》《黄帝书》,略参秦楚文字笔意。整体布局疏密结合,字形大小错落,线条突出柔韧性,偶为涨墨,使其整幅作品变化丰富,显自然书写之态。笔者自知学习浅薄,妄言数语。实为求教耳!望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评委点评:
田华璞此作,整体气韵醇正,干净雅致、舒美可人。其结字的错落多变,用笔的率真到位和质感线性,不激不励,互为生发,充分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静谧写心状态,毫无当今隶书创作的流行风习,可见作者对简帛书及隶书的高古取相所做的深刻研习。裁衣练意,这种较强的创作把控能力非一日之寒可喻。落款的严谨与认真,与正文呼应有加,完善而统一,确为难能可贵。

李亚男(河南省)

图片

书体:篆刻

尺寸:138cmx34cm


创作心得:
印宗秦汉作为篆刻所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我近些年来对自己的要求,所以这幅印屏整体基调是以秦印和古玺为基础进行创作的。
'问鼎四堂’则是以秦印为基调创作略参封泥法取朴茂、古拙之意,以致敬先贤。'姚黄独步’取秦官印之意,白文用刀爽朗,结字古拙。其它则是古玺印风创作,'书中自有干钟粟’一印,章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结字能突出字的大小轻重对比,较为自然。边款较丰富以金文和秦汉金文为主,加之以佛造像、汉画像等形式,丰富了印屏的整体形式。

评委点评:
李亚男治印,多年来一直以秦印模式为创作主基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观此件印屏,给观者以高古朴厚的总体感觉,印屏下部饰以汉代面像砖纹饰,古意盎然,又不过分抢眼,装饰的恰到好处。获奖作品数印,以古玺与秦印风格的作品各占一半。数方以秦印与汉封泥样式的作品,刀法沉稳犀利,印面古雅淳樸,厚重苍浑;古玺作品,以刀代笔,刀笔互见,气息高古,金石效果表现的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对多种艺术风格表现上的可塑性。

张俊峰(河南省)

图片

书体:隶书

尺寸:180cmx82cm


创作心得:
隶书创作中我觉得在形式上无行无列是最有表现力但无疑难度系数也是较大的一种。此作品字形大小穿插收放开合,墨色虚实相间节奏变化强烈,以期在和而不同的书写语境下体现大体观。

评委点评:
俊峰此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墨色变化,一任自然。几处涨墨,恰到好处。为活跃章法变化,平添几分气氛。用笔逆入平出,笃实厚重,有汉人气象。结字得汉三颂字势,略参好太王碑意,故平正中见奇宕,拙钝处见机巧。较好地把握了汉碑隶书的方法,且能化为我用,自出机杼,左右逢源。落款实属险绝,不伤大雅,堪为佳构。

林秘昌(福建省)

图片

书体:楷书

尺寸:180cmx90cm

创作心得:
余习书廿三载,初学柳楷后涉米芾行书、二王圣教及手札。庚子以降,疫情肆虐。居家习书,始临褚《大字阴符经》又习《张玄墓志》再转小欧及《唐李弘裕墓志》慕其兼褚之灵动潇洒及欧之险绝,故四堂杯拙作选用六尺宋锦衬底的仿古宣纸,自己研墨书《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尝试在唐李弘裕墓志基础上加禇之用笔、结体,参以行书笔意和倾斜字势增其性。情,偶参大小欧之倔强刚强,欲使拙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然心愚手拙虽自觉心手双畅,整体厚重蕴藉不足。幸得评委青睐,惶恐之至!

学无止境,望诸方家不吝赐教,若能有所顿悟、有所成长,定当感激涕零!

评委点评:
这件作品,取法魏元碑志,斜画紧结,不激不厉,篇幅虽长而略无懈。笔,显示了扎实的功力,允称佳作。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整体感,参差错落,如星汉灿烂,协调统一。其二是书写性强,没有过分夸张。变形、鼓努为力,而笔意清晰,在金石基调下流露出书卷气息。字法精严,无做作气,间有似不十分稳妥处,恰成灵动。总而言之,平中见奇,有雅正之感。

孟凯(江苏省)

图片

书体:草书

尺寸:180cmx96cm


创作心得:
数年来,我在徐渭、王铎和傅山诸家用功最勤,可谓墨染衣衫、汗湿后背,一直在孤独和彷徨中探索。草书难在格调,我将审美定位在古雅、清奇、静穆三个方面,具体要协调好有如大小、主次、快慢、取势等方面的矛盾。本作品略增倪元璐“奇崛飘逸”的气象,又温雅平和,面目焕然一新。

评委点评:
孟凯的这幅大草作品取法倪元璐,其雄浑苍劲的用笔构成了这幅作品磅礴率真的不凡气象和豪迈放逸的美妙气韵。从细节上看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倪元璐的'三奇'与'三足',所谓三奇:笔奇、字奇、格奇,所谓三足:势足、意足、韵足。

原康生(陕西省)

图片

书体:隶书

尺寸:180cmx86cm

创作心得:
拙作重在表现书法本体语言,恪守汉隶,取精用宏。笔法轻灵而不失朴厚,结构端雅而有节奏变化,通篇在轻重收放之中追求协调统一。行书长款与正文形成对比,形式简净而丰室。内容以现代散文讴歌汉字之美意与展览主题奖合。得评委认可,深感荣幸。

评委点评:
这幅作品用笔老成,含蓄内敛,力在画中,结体纵横相间,开合有度,杂以参差变化,古朴厚重中又多了些灵动。就整体看,作品洋洋酒酒字数较多,而作者能一以贯之,保持相当的稳定性,正文无一懈笔,这些均显示出作者扎实的书写功底。作品文本内容为作者所撰《话说汉字》,在投稿时选择自作文,显示出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这是值得鼓励的。

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展期至2023年2月8日,欢迎大家参观。

展览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徽文馆二楼临时展厅。

(请提前一天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公众号上预约门票,没有提前预约的观众当天不能入馆参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