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该怎么调理?

 中医知识圈 2023-01-10 发布于山东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这段话的机理马莳进行了注解:“此言脉与病反者,是亦脉与时反之意也。(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病由风热,脉宜浮大而反沉静,则阳病见阴脉也。泄利脱血二证,脉宜沉细而反实大,则阴病见阳脉也。病在中者,脉为有力,则中气方盛,今脉反虚,病在外者,脉宜浮虚,则表病易痊,今脉反濇坚,是皆难治之证,犹脉之反四时也。”这些情况都是不符合身体的正常脉象,这种情况就很难治,也就是病机也比较复杂。

我们在临床上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时候描述的都好好的,但是你最后一把脉,发现这个脉象跟他的描述不一致,这说明什么呢?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里边有虚证,有实证,有热证,有寒证。你说他是热证他还怕冷,浑身乏力,一吃点凉东西还拉肚子,你说他要是这寒证他还上火,还牙疼,头还晕,这时候你要是给他清肝火必定会用寒药,一用寒药胃受不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药方之后就得合方治疑难。就是这时候你可能既要用清热的药,同时还要用温阳的药,该清热的要去清热,该温阳的要去温阳,该泄火的要去泄火,该补虚的得补虚,各走各的路。

所以张仲景用方非常有意思,他把黄芩、黄连这种清火的和干姜、炙甘草、党参、人参用在一起,干姜、甘草、人参,这都是温阳的,补气的。黄芩、黄连是泻火的、清热的,这两种药完全不同,结果用在一起,里边再加上半夏,辛开苦降,往下一降,这就是凑在一起,就是半夏泻心汤,为了调和诸药,还要用上大枣。这个方子就特别特殊,里边既有寒的也有热的。我们很多的这种中药方,大家非常知名的小柴胡汤里边有黄芩,是清热的,但是还有生姜,是温阳的,有疏解肝经的柴胡,它是属于疏泄的,属于疏解经络的。但是还有补气的,还有人参,一个是调理的,疏通的,一个是往里补的,完全不同,为什么还要用在一起呢?其实就是用药的气来补充身体的不平衡,而从而达到平衡。

不平衡有多种表现方式,有可能是身体里边有寒和热合在一块,虽然两个病气不一致,但有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个时候就得合方,就得用既要温阳又要泻火这种药合在一起来治。所以要是没操作过临床的,没在临床上治过病,没有临床经验的时候,就很难想得通,只是学课本的时候很难想通。但是一旦到了临床你就发现这成了常态,临床的患者他不是照课本得病,他不是脾虚,就是典型的四君子汤证,临床虚的患者有的合并寒,有的合并热,有的既有寒又有热,那时候你怎么办?(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得进行加减化裁,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才能给患者治好。

有的时候《黄帝内经》其实在这一段就是在提醒我们病不一定那么简单,有的时候是从四时,有的是逆四时,这时候一定要加小心。我们治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用药一定要谨慎。所以做医这一行,大家注意,心粗的人干不了。凡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干得非常好的医生,他一定是一个心非常细的人。按照古人对张仲景的历史记载,张仲景是个什么性格呢?叫做“用思精而韵不高”。他思维非常的精,包括着谨慎、精确、严谨,再就是精湛。张仲景思考问题非常的精细,非常的深刻,一下就能抓到本质,同时还非常细心、细致。第二是韵不高,指的什么呢?就是花哨的东西很少,他写的文章全是干货,以后有时间慢慢跟大家分享,仲景的文章,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说一个废字都没有,他每一个字都非常精确,用的非常到位,但是你要整体背诵《伤寒论》很难背,为什么呢?不押韵,不像《黄帝内经》似的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从文字里边你能看到性格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