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笔记,不读书。”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一贯的做法。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读书不做笔记,跟“猴子扳苞谷”的故事里讲的道理一样。有点效果,但效果不大。可能,你仅仅只能收获几个经典字词或者句子而已。大部分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都被你漏掉了。 很多书籍,凭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一生只能读一次。除非那些非常经典的,你要花时间来研究分析的,可能要读两遍或者好几遍,一般性的书籍我们也就读一遍而已。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让自己读过的书籍能有最大限度的营养留下来被自己慢慢吸收呢?一个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把有点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待日后会看的时候慢慢吸收。 一本书,即便再烂,还是会有一点点儿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学习的。那么,这么一点点儿东西就一定要记录下来,把它吸收。在这里,我要表达自己读书的一个观点:“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本经过了你的手的书。”我的意思是,只要是你看过了的书,该记录下来的一定要记录下来,否则这本书可能真的就是白读了,到后来连个影子都没留下来。那该有多么可惜啊。 经常有朋友问我:“做笔记该记哪些东西呢?”做笔记的时候,那些人人都觉得好的东西,自然就是笔记要记的了。还有那些现在看起来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材料,或者文史材料,或者一个研究材料,你可能会在写作中引用的,那也一定要记录下来,而且还必须准确,并最好注明出处。这个时候的一点点麻烦,可能会给你以后提供很大方便。这些好处,我深有体会,你们可能没有什么感觉。 看到很多读书的朋友不做笔记,我总感到很惋惜。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读过一本书之后,没落下一点儿东西,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彻底给忘光了。以前经常有人说,读书又记不住,有什么作用。我老是拿读书跟吃饭一样来打比方。你吃过的饭,要么转化成了血液,要么转化成了骨头,要么转化成了肌肉。读书呢,最后其实就成了你的精神,成了你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你要是没有做笔记的话,很多书还真的是白读了,因为你一点儿营养都没吸收得了。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看起来很慢很麻烦,但实际上很快很有效的办法。一时的麻烦,却是永远的方便。我很喜欢在空闲时间把自己的那些笔记本拿出来翻阅,看着那些东西,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那本书是刚刚看过了的。——我记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日期,这样很有回味感和再现的新鲜感。 在这里有必要举一下陈寅恪先生的例子。 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的时候,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最后一位就是三十多岁的陈寅恪,当时他还在国外留学。 据说陈寅恪的入清华过程相当传奇。一说是国学院主任吴泌推荐,一说是梁启超极力推荐。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陈寅恪因为没有著作,被很多人质疑,“堂堂一个清华大学,怎么可以请一个没有著作的人来任教呢?”梁启超说,“我虽然著作等身,但是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不及陈寅恪的三百字。”果然,入了清华的陈寅恪如此博学,被誉为“活字典”“教授中的教授。”他讲课的时候,清华大学很多教授都去听课。我在这里不想讨论陈寅恪先生的博学,而是想跟大家谈谈陈寅恪先生晚年时候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战乱流亡中,陈寅恪先生的众多书籍遗失,更糟糕的是,他视为生命的最珍贵的一些书籍资料,也被毁于战争的大火中,他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了。陈寅恪先生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是眉批,所以他读过的书,都被视为珍宝。不幸的是,这些带着眉批的资料在流亡过程中不慎被盗,居然一本都没有了。众所周知,陈寅恪先生晚年时候双目失明,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凭借强劲准确的记忆力,写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史学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稿》《唐代政治史论稿》。《柳如是传》也就是这这样的情况下由他口述,他的弟子记述下来的。 每一个博学之士都走过做读书笔记的过程,陈寅恪先生无疑是已经走了出来的一位,笔记已经进入了他的大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读书做笔记是何其有必要。 我喜欢把记笔记比作拾麦穗儿。走一路,拾一路,这就是收获。有些知识,是研究者已经研究出来形成了定论的,对于我们可以直接采用。那就记录下来,理解,消化,运用。比如,“元散曲来自民间,崇尚本色通俗,常用口语,俗语和民俗风情入曲,又使这类作品恢复了生气。”可能,我们读了大量的元散曲作品,未必能一下子总结出来这样的特点。但是我们通过阅读《元曲鉴赏辞典》,就可以把这些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备自己琢磨运用。 对于写作爱好者来说,描写人物永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得不停地观察,同时还要学习别人是如何描写的。“脸皮已经糙得棠棣树皮一样斑驳。”看看,这样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的脸部特征一下子说得清清楚楚的了,叫读者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个人的生活状态。还有,“他嘴大,笑出一口黄牙来,还前后挤对着没个阵列,像是河滩上被洪水冲出来的一堆东倒西歪的峭石。”好的描述性语言,能够一语中的,一步到位。 笔记的范围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书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也很有价值,不妨记在笔记本上。“人靠心好,树靠根牢。”“手擀面,搭个蒜,给盘牛肉都不换。”这样的生活化语言,我们可能是在街头无意之中听到的,记录下来,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引用到。 我们早上在单位吃饭的时候,一般恰好看的是中央台的一个节目。有些地方宣传广告词是非常经典的。比如,“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比如,“历史很远,山西很近。”广告词是一种非常经典高度凝炼的文学样式。秦渡古镇一家凉皮店的广告词就很有意思:“宁叫一人吃千遍,不叫千人吃一遍。”还有一个是这样的,“第一次不吃怪你,第二次不吃怪我。”——读书做笔记,不要忘记向街头语言文化学习。 世界很大,我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完所有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在走,为的就是能看到最多的风景。书籍很多,我们每天不停地读,也不能穷尽其一部分,但是我们还是在坚持阅读,为的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多彩。那么,做笔记,无疑是一条很有实效的捷径。 跟所有的事情一样,读书,做笔记,都需要坚持。在坚持中积累,在坚持中收获了一种优秀品质。最后,把丘吉尔的这句话送给在坚持的朋友们:“坚持下去,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足够坚持,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