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族祖训文化 | 顺才是孝的基本内涵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1-1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是我们的福田和恩田,然而如何践行孝道、善待父母,却是一门甚深的学问。

谚云:孝不如顺。孝亲之至,莫过于尊亲。

顺,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与随顺父母,让他们感到温暖与踏实,这是孝的基本内涵之一。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孝顺父母、长辈。

孝顺、孝顺,有顺才有孝。

那么这个“顺”,到底要什么程度呢?

如果“顺”的过度了,就可能被称为“愚孝”。

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顺”,又有可能被戳着脊梁骨说“不孝”。

这个度,实在难把握。

在侍奉父母时,若不顾及他们的感受,一味从自我的角度去行孝,有时非但不能让父母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反而会因孝生怨,自己一肚子委屈不说,还可能引发诸多矛盾,导致家庭纷争,更严重的是可能会直按影响到几代人的感情。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孝亲之道,以顺为先

孝亲之道,以顺为先。若父母的言行确实有待商榷,也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婉言劝勉,方式方法需善巧方便,可观察机缘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与父母沟通,比如先创造温馨的环境,或给父母准备一份小礼物,让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爱,再委婉地说一下你认为的不妥之处,以和父母商量的口吻,绝不可让父母感到晚辈在教训和否定他们。

所以,子女在行孝过程中,最起码要学会尊重随顺父母,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我们不能光站在自我的角度,强行给予父母不想要的。

更不能“以己之是,形亲之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三观”强加给父母,对父母进行指指点点。
 
孝自古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没有孝文化中华文化将无从谈起。

古代我们讲孝,现在我们经常讲孝顺,认为“顺”就是孝,其实中华孝文化自古就讲“谏诤”,所以“顺”未必是孝,只有“顺”的合理才是孝。

 尧和舜都是很好的父亲,但是他们却生了不孝顺的孩子,瞽叟是个顽固的老头,却生了舜这个大孝子,可见老天是“公”而“不平”的。

舜的母亲死的很早,后来瞽叟又娶了个,但是瞽叟以及他的妻子都不喜欢舜,几次想把舜杀死,舜很幸运的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而且舜都一如既往的孝敬瞽叟和他的后母,由此可见父母越难孝顺你越孝顺越证明你是孝顺父母的人。

诚然瞽叟是相当孝“顺”父母的,但是舜却并没有做出什么事情来阻止他的父亲和继母,让他的父亲和继母一次次的有机会去害他,这是我们对孝不认同的一点。

孝的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的至高点,他有无限的延伸内涵,他可以延伸到君臣之道,也可以延伸到为人处事之道,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记住孝一定是基础。

所谓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再有不圆满和偏颇之处,做晚辈的也不能一味直言直语,当场指责父母的缺点和过失,非要和父母评个是非曲直,这就是“不顺”。

不顺即为不孝,过莫大矣!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