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永茂‖滨水草堂聊画

 教授的拐杖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滨水草堂聊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分裂之中,人们生活动荡不安,在清议玄谈中触发人性的自我觉醒,也滋生着一种品评的风气,比如表现在文学中有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在绘画方面则有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为品评书画的优劣订了六条标准,同时对当时27位画家的作品裁定为“六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法!谢赫的“六法”是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谢赫还进一步提出“迹有巧拙,艺无古今”,无论古画或今画,只能以“六法”为标准论其优劣,没有标准也就没有是非!而今我们所要讨论的宋代山水画的典范意义,就是以谢赫的“六法”为标准来进行分析和品评的,否则就会陷入“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混乱之中……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在论“形似”和“骨气”时,把骨法用笔放在首要的地位,他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他还说 :“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多刷脉镂叶”,在评论吴道子山水时则说 :“纵似怪石崩滩,若可扪酌”,讲的就是骨法用笔!在评论其他画家时也多用“重迭弥纶,有骨法”、“有天骨而少细美”、“骨趣甚奇”、“多有骨,佳画也”等……五代荆浩在“四势”中也提出山水画的筋、肉、骨、气,讲的也是骨法用笔!山水画脱离作为人物的背景的陪衬地位,独立发展走向成熟,就要求画家用独特的、有个性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山水的本质与形态,因此宋代的画家在绘画理念及方法上有了创造性突破,迎来了山水画的艺术顶峰!所以说,我们今人要讨论宋代山水画的典范意义,首先要着眼于“骨法用笔”!——于永茂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