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州酒器5】带羽翼的饮酒器——彩绘漆耳杯

 郢都故事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荆州酒器5】

带羽翼的饮酒器

——彩绘漆耳杯

文/ 张卫平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我们从唐代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中,可以感受到酒宴上音乐鼓瑟,觥筹交错中诗人双手端着耳杯上的两个翅膀,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李白斗酒诗百篇,享受的就是“飞羽觞而醉月”的意境。

        “琼筵妙舞绝,桂席羽觞陈。”耳杯,被考古学家称之为“带羽翼的饮酒器”,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一直沿用至魏晋时代。

       考古学家认为,历史上以战国时期楚人制作的漆耳杯最为精美。在荆州大地的楚墓与西汉墓中出土的楚汉漆耳酒杯多达1600多件,其造型之别致,色彩之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有意思的是2007年11月,我在沙市谢家桥1号汉墓考古发掘现场,亲眼看到84件色彩斑斓、保存完好的漆耳杯从墓中一一出土。其中,竟然还有64件耳杯是用彩色丝带绑缚成一捆一捆的。

       西汉时期的漆耳杯,一捆捆整捆出土还是十分罕见的,谢家桥的考古发掘再一次刷新了荆州文物的中国之最记录。

荆州市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十个一扎,出土时用丝带捆绑着

       作为古代的酒杯,耳杯的外形多为椭圆形,两侧有双耳。因其双耳极似鸟的羽翼,古人又称之为“羽觞“。

       文献资料显示,楚人宴饮多以双手捧执耳杯相互敬酒,席间并伴之以音乐鼓瑟。

       《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

       《礼记·投壶》云:“请行觞”,即举杯劝酒之意。

       这种儒风雅俗的劝酒方式,在传至东晋之时,便在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导演”之下,变成了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一时间传为千古佳话。

       “流觞”,本来只是一种祭水的仪式,但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开party的时,却突出奇想,创造了酒桌“漂流游戏”——曲水流觞。

       那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谢安、王羲之、孙绰和朋友们一起祭祀踏青,在兰亭休息时,见亭边溪水蜿蜒曲折,便让大家散座在环水成渠的小溪边,来了个曲水流觞,盛着美酒的耳杯随流水而漂动,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抓过耳杯,饮酒吟诗。  

       遥想当年,王羲之他们玩“漂流游戏”的耳杯,肯定是用木胎挖制制作的。

       不过,考古发掘告诉我们,耳杯在材质上并非全部都是漆木器,还曾有过金银铜铁的,而在造型上,还有圆耳与方耳之分,甚至还有带流杯和豆形杯等异形的耳杯。

彩绘鱼纹漆耳杯

西汉

1992年荆州高台28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木胎,挖制。内底彩绘一鱼,鱼的轮廓用黑线勾勒,头、鳞与尾用金色填绘。

    

       荆州楚墓里出土的漆耳杯,纹饰非常丰富,其题材既有花鸟鱼龙,也有花草枝蔓,但是其主流纹饰仍然以凤鸟纹为最多。

       比如,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对凤纹漆耳杯,用朱红、黄、浅黄、金粉彩绘首尾相连的双风,全图华丽,柔美中透出力量。同墓所出的勾连云纹漆耳杯,则在纹饰上较为抽象,器内外满绘卷云纹和变形风鸟纹,暗含插羽催饮之意。

对凤纹漆耳杯

战国(前475~前221年)

长径15.7厘米

宽径10厘米

高3.3厘米。

1982年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两件彩绘漆耳杯,在构恩和创意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突出了风鸟这个楚人最喜欢的主题,体现了楚人对凤鸟的尊崇,堪称楚国酒器中的精品之作。

       其实,古时候有很多器具同时兼有酒具与食用器的双重功能。耳杯,当然也不会例外。比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90件漆耳杯中,有40件写有“君幸酒”,50件写有“君幸食”。专家认为,这50件写有“君幸食”的耳杯,就是食用器——“水杯”或“饭碗”。

勾连云纹漆耳杯

战国

长径18.1厘米

宽径10.8厘米

深4厘米

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木胎,窄长圆弧形耳。通体髹黑漆,其上以暗红漆彩绘勾云纹、圆圈纹、星点纹、凤鸟纹、云纹、鱼鳞状星点纹、鸟纹、蟠螭纹。

       可见,古时候贵族和大户人家是有条件分“酒杯”与“水杯”的。但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可能同一个耳杯,在喝过酒后,会洗一洗再用来喝水或吃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