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千年,震撼世界的中国漆器之美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4-27 发布于北京
中国的英文“China”,在西方也有瓷器的意思,因为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人被精美的中国瓷器所折服。不过在西方的语境里,他们还管漆器叫“japan”,也就是日本国的英文,西方人觉得日本是漆器工艺的代表,显然是错会了。


与瓷器一样,漆器不仅是中国人发明,更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距今约七千余年。

图片

朱漆木碗 河姆渡文化

距今七千年



经过漫长的发展,在稍晚一些的良渚文化中出现了镶嵌工艺,对后世影响深远。夏商时期,漆工艺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漆器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夏朝有鼓、觚、盒和漆棺等,纹饰受陶器和青铜器影响,以动物和几何纹样为主。漆胎为木制,工艺以挖制和斫制相结合,并出现了新的雕刻工艺,如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雕花漆器残片。

图片

雕花漆器残片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春秋时期,生产力大解放,手工业也开始快速发展。到了战国,漆器的生产已经非常发达,漆树的种植也相当普遍。战国初期,漆器生产规模大,被国家列为重要经济收入,由专人管理。大名鼎鼎的庄子,据说就曾做过漆园吏,即管理漆园的官吏。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春秋战国之交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来领略2500年前的漆器工艺。


曾侯乙墓中发现的第一件文物就是一件漆器,当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在西室的水面上漂浮,宛如一只活的鸳鸯。

图片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漆盒是陪葬棺里的器物,头部可以转动,腹内可以储物。它的全身以黑漆为地,颈部与腹前用红漆彩绘鳞纹,间以黄色小圆圈,翅膀与尾部以红黄相间的配色描画出锯齿状带纹,足部绘成龙身鳞纹,展现了中国古代绚丽的漆绘艺术。

图片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局部



最精彩的是在腹部两侧,各以绹纹和红线辟出两个长方形区块,绘有佩剑武士随着鼓声起舞的图案,和神兽手持长棒撞击编钟的图案,让我们第一次了解编钟的正确演奏方式,以及古代的乐舞场景。

图片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局部



这件漆盖豆仿自青铜盖豆,但其雕龙画凤,色彩斑斓,比铜盖豆更富艺术魅力。

图片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

湖北省博物馆藏



盖豆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在器身两侧有较大的双耳,耳上有凸起的龙形浮雕。

图片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局部



全器以黑漆为底,施以艳丽的红彩,除勾勒出所雕各部位的形态外,在盖、身、柄、座等其他部位满饰网纹、菱角纹、变形凤纹等,形象生动,姿态传神。

图片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局部



这只梅花鹿四肢盘屈、神态安详,鹿身用整木雕成,头上插着真鹿角,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全身以黑漆为地,以黄色在身上描绘瓜子型圈点纹。

图片

彩漆木雕梅花鹿

湖北省博物馆



它眼眶、口唇、鼻孔用鲜红的浓漆点涂,显得格外生动。在过去的2400多年里,它一直在东室与琴、瑟相伴,工作人员发现它后腿上的方孔,推测孔内曾经插有一面鼓,与琴瑟搭配演奏。

图片

彩漆木雕梅花鹿局部



这件乐器以木为胎,加以彩绘。据两端弦孔推测原先有五根弦,有学者认为它是为编钟校正音准的“均(yún)钟”。

图片

彩漆五弦琴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琴背左半部,画着一个耳朵挂着两条蛇的人,他跪坐于两条龙的龙首之上,似是《山海经》所记载夏后启3次上天寻找音乐的故事。右半部画着成组的凤鸟图案,一组12只。传说黄帝要伶伦制作乐律,伶伦听见1只凤鸟的叫声,就用1根竹管模仿叫声吹了1个音,他接连听了12只凤鸟的叫声,用竹管吹出了12个标准音,这就是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想象。

图片

彩漆五弦琴局部



曾侯乙墓中共出土漆器220多件,其中很多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造型奇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叹为观止。由于地下水的渗入,曾侯乙墓在被发现的时候完全浸在水中,漆器因此得以与氧气隔绝,得到良好保存。曾侯乙墓出土后,湖北省博物馆针对大量包含水漆器脱水处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使得这些漆器在今天仍然鲜艳如新。


除了曾侯乙墓,故楚地区还有其他战国时期的墓葬遗存,其中漆木器堪称一绝,不但设计巧妙,制作精美,而且有许多器物是首次发现。

图片

战国凤鸟莲花形漆豆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

荆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战国凤鸟形漆豆

荆州雨台山427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

战国彩绘漆木匜形杯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

勾连云纹漆耳杯

湖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夹纻胎凤云纹圆盘

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战国漆木雕动物座屏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

战国木雕双龙首镇墓兽

湖北荆州雨台山墓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战国龙形漆豆

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到了西汉,漆器到达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反映出漆器为当时人普遍使用。西汉时期,漆器的制造已有细致的分工。大英博物馆藏西汉耳杯,铭文“乘舆”二字是皇帝御用之器,规格最高。

图片

元始四年漆耳杯

大英博物馆藏


其铭文显示有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清工,造工等工种。

图片

元始四年漆盘铭文



汉代的漆器造型多样,也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方便,出现了多子盒、奁。器物的装饰除了彩绘和针刻,也出现金银镶嵌(戗金),更调配出各色的油彩以作画。装饰题材具体反映出汉代道教和巫术信奉的思想与生活内容。


此类器物以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为典型。


下面这件双层九子漆奁器,相当于今天的化妆盒,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

图片

西汉双层九子漆奁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图片

西汉双层九子漆奁

图片

锥画纹双层六子漆画妆奁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油彩双层长方漆奁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云纹漆案

湖南省博物馆藏



马王堆的这几件耳杯同样经典。器物为斫木胎,椭圆形,圆唇,小平底,月牙状的双耳稍微上翘。杯内髹红漆,底黑漆书“君幸酒”三字,即“请君饮酒”之意。外壁和杯底髹黑漆,光素无纹。耳杯或称羽觞,其名之由来,一说是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据汉代文献《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爱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权和财富的象征。

图片

图片

“君幸酒”漆耳杯

图片

图片

“君幸酒”漆耳杯

图片

图片

“君幸酒”漆耳杯

汉代到三国时期,漆器还发展出雕漆工艺。雕漆是指在器物胎体表面层层髹漆达几十层至百多层,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纹饰而成的漆器。雕漆品种主要有剔犀、剔红、剔黑、剔彩等。


下面这件剔犀云纹圆盒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雕漆实物。它来自于汉代至三国的某个时期。盒呈圆形,顶微微隆起,直壁,子母口,银知,平底。

图片

剔犀云纹圆盒

汉-三国(公元前206-公元280)

上海博物馆藏



盒外髹黑漆,间朱、黄漆各一道。盒内及底均髹黑漆。盖面剔三角形如意云纹三朵,边缘部分因修补,纹饰已漫涣不清。盒壁剔勾云纹一圈,上下相对。

图片

剔犀云纹圆盒局部

雕漆工艺在宋代以后大放异彩,成为漆器制作的主流,目前所见的传世漆器大多是雕漆作品,实物以宋、元、明、清者居多。但宋元雕漆在国内非常罕见,多收藏于海外,又以日本居多。出土品则多为剔犀器,著名的有福建茶园山、山西大同、江苏江阴、镇江以及近年来南海一号沉船中发现的器物。

图片

南宋彫漆云文水注
日本常盘山文库藏

图片

元代栀子连雀文堆朱盆 

彫铭「张成造」 「頴川东房」朱漆印

德川美术馆藏


图片
元剔红鹦鹉纹梅花形盒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南宋剔犀宝相花纹圆盒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元末明初 剔犀云纹花瓣形盘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图片
明早期剔犀云纹葵瓣形盘
上海博物馆藏
可以说,漆器是中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其形成和发展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漆器文化。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品种丰富,技艺精湛,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收藏市场,漆器也是一大热门领域。因此,本期我们组织了“漆器鉴藏——经典藏书专场”。本专收录书籍较为全面,既有各大漆器馆藏重镇的经典图录,又有些私人重要收藏,其整体偏向于理论及学术,相信会对宏观把握漆器艺术有所脾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