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艺天府 ▏流光溢彩—漆艺三千年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9

公元前139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丝绸也成为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对于中国最早的认识。

但在那个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代,丝绸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就像青铜之于商周,漆器自从战国开始大肆流行,到了秦汉甚至取代青铜器,成为帝王家的私藏,这从长沙马王堆和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得以体现。那么:

漆从何处来

答案是:漆从树上来。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尚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 。中国漆俗称大漆,是漆树的一种分泌物,通过割漆树树干获得,绿色纯天然。

漆树,古名桼,又名柒树,漆树科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以南地区。漆树高可达20米,树皮灰白色,漆树树干切割,可取生漆。

一棵漆树大致需要生长7-8年就可以采漆,每年的生漆产量大约为50毫升,隔年割取,约70年到头,坊间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而要获得好的大漆还有严格的步骤:

选取适合的漆树


成年漆树


割漆—收漆

间隔2小时左右

晒漆—熟漆


不断翻晒(推漆)、注意温度


过滤

用纱布等过滤

调漆—研磨


添加矿物颜料调色

用牛角等工具研磨


复杂且漫长。

刚从树上割下来的生漆为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之后开始氧化,逐渐转变为褐色,紫红色,以至黑色

古诗写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

漆从何时始

探究中国古代漆艺的起源,通常会从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入手。

对于漆器最早的记载出自《韩非子·十过篇》“尧禅全国,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染(漆)墨其上输之于宫认为食器,诸侯认为益侈,国之不服者三十。舜禅全国而传之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意为尧舜时就使用黑色的漆器来作为食器,而到大禹时就已有内髹朱漆的祭器)。

近年来在浙江跨湖桥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张表面涂有红色大漆的弓,经碳14鉴定其年代距今约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印证了中国作为漆艺发祥地的历史源远流长。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漆弓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通常又被称为彩陶时代,先民们对于实用器物美感有了一定的要求,或许是偶然发现了漆树的汁液有粘性,能够赋予单调的石器、陶器等不一样的色彩,让器物富有光泽同时还具有潮、耐高温、防腐蚀等特殊功能,于是大漆开始运用到制作器物上面。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和漆木筒,说明7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已经能用朱砂和松灰加上生漆调制出黑色和红色,并开始运用到生活器物当中。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漆木筒

浙江省博物馆藏

而到了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时期,镶金的嵌玉“豪华版”漆器出现了,漆器开始成为一种高端的艺术品,镶嵌和彩绘工艺出现了。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嵌玉漆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时期,青铜器取代了陶石器成为主流,而漆艺的髹饰工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除了早期的嵌玉,二里头出土的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大概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大漆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的运用。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夏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左)

洛阳博物馆藏(右)

随着商朝以贝壳作为流通的货币,相对其它绿松石、玉石来说容易得到的贝壳,作为财富的象征被镶嵌在漆器之上,兴起了后来被称为“螺钿”的工艺,并广泛运用到豆、案、车等各类器具上面,成为王侯公卿等上层人士喜爱的随葬品。

漆艺纹饰也已出现了兽面纹(饕餮纹)、凤鸟纹、蕉叶纹、云雷纹等许多品种,而从河北台西遗址出土的商代漆器残片还发现了金箔片的镶嵌痕迹,漆艺工艺可见一斑。

河北博物馆藏

及至西周、春秋时期,漆树分布十分广阔,出现大面积人工种植漆树的庄园(《诗经》中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的记载,《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生漆产量随之增加,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漆艺生产成为赋税的一种来源。官府还专门设置了官职来管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就曾经担任过漆园吏。(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西周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漆彩流光


随着西周灭亡,周王朝的分裂导致青铜器没落,漆艺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漆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细程度也越来越高。

禽兽纹俎(春秋)

宜昌博物馆藏

窃曲纹簋(春秋)

宜昌博物馆藏

镶嵌、螺钿、彩绘等工艺飞速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尤其是到了战国中晚期薄木胎漆器明显增多,并出现了夹纻胎。

狩猎纹漆樽(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藏

彩绘凤纹竹筒(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卷云纹漆盘(战国)

扬州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以楚国和巴蜀为代表的漆艺中心。作为战国时期长江中上游的两个代表国家,同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于漆树的生长,使得巴蜀和楚国在漆器的发展上并驾齐驱。

战国彩绘铜木编钟架(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楚国漆艺图案舒展活泼、想象丰富;线条凤走龙飞,清晰流畅;透雕和浮雕的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漆器的表现力,彰显了楚国作为战国七雄的雄厚国力和其漆艺中心的地位。以曾侯乙墓和九连墩墓出土的一大批楚国漆器就是楚国漆艺水平的充分体现。楚国当时漆艺既用于生活

彩绘木雕小座屏(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漆木卧鹿(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

湖北省博物馆藏

竹席(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彩绘猪形盒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彩绘凤鸟双连杯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盖豆(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也运用到了军事方面

漆木虎座鸟架鼓(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漆木战车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漆盾(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而当时因为蜀道难相对闭塞的蜀地,作为漆艺的另一个中心,大漆的应用也是非常的全面,从三星堆金面铜人像的粘连,到生活器具的上色,墓葬船棺的防腐等等等等。

金面铜人头像

三星堆博物馆藏

漆豆(战国)

成都博物馆藏

漆鼎(战国)

成都博物馆藏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正式建立,秦始皇下令在咸阳修建阿房宫并营建帝陵,大量的使用了生漆。1974年7月,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出土,传说中的大秦帝国军阵呈现在考古人员眼中的是一个五彩的世界:朱红、紫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但没过几分钟兵马俑表面的颜料纷纷脱水、起翘、剥落,成为了现在大家眼里的陶土原色。

秦兵马俑

“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老先生后来告诉大家“秦人在给兵马俑上色前,先刷了一层生漆,起到黏合和突出颜色的作用,在发掘时生漆由于失水会卷曲剥落,因此要异常小心。

国家地理复原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彩色图

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批漆器,表明秦代漆器制作业非常发达。器物以日用品为主,制作手法以彩绘为主,彩绘纹样也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期的题材。

秦彩绘凤形勺 

湖北省博物馆藏

秦彩绘云凤纹漆匕

湖北省博物馆藏

但也出现了扁壶、双耳长盒、椭圆形漆奁等新器形。在器物上进行戳记出产地的方式也已经普及,如“咸亭”、“吕市”等。

秦彩绘云气纹漆椭圆奁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历经了短暂的秦王朝之后,漆艺在汉代达到了鼎盛。从出土的汉代漆器上看,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工艺、生产地域等,都远远超过之前的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水平。据西汉所著《盐铁论》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可见当时漆器生产规模之大。

朱地彩绘漆棺(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了许多的漆器,再现了汉代漆艺的巅峰。


“君幸食”漆耳杯(左)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正面

背面

西汉彩绘漆屏风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云纹漆盆(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君幸食”漆盘(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双层九子漆奁(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而从汉代漆器的出土来看,在汉代漆器的使用基本上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之间漆器的流通也日渐增多,漆艺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从马王堆出土的近百件漆器发现有:“成市草”、“成市饱”、“中御饱”、“南倻国”等字样的烙印戳记得以印证。“成市”即指成都,这说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有不少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云纹漆钫(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部分有戳记

由此可见在漆艺最黄金的年代,成都也没有沉寂。汉代沿袭秦朝旧制,也在成都设立了由皇家管辖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出产了大量的漆器。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成都博物馆藏

西汉漆耳杯

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漆器的工艺以彩绘、镶嵌等为主,锥刻、金银箔贴、堆漆等工艺开始崭露头角,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技法应用于同一漆器的作品,可见汉代漆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贴金箔彩绘神兽云气纹五子漆奁(西汉)

扬州博物馆藏

针刻云纹漆罐(西汉)

扬州博物馆藏

扣银边贴金漆盒(西汉)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随着东汉末年分三国,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属于分裂或南北对峙的状态,漆器也渐渐陷入沉寂。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底部有朱漆书写“蜀郡造作牢”

而随着社会分裂,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更加热切,漆艺除了早期造像色彩方面的运用外,也被运用到宗教造像里面,东晋时期出现了以夹苎胎工艺为基础的夹苎造像,但由于历朝的灭佛运动,早期的夹苎造像基本已毁坏,现存最早的夹苎造像为隋朝时制作。

干漆佛像(隋代)

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美)

来到隋唐,中国封建王朝影响力最鼎盛的年代,漆艺的发展得以恢复。并与当时的人们的喜好相结合,走奢华路线。螺钿工艺不仅把贝壳磨制成各种形状或图案镶嵌,有时还会加入玛瑙、玳瑁、红珊瑚、绿松石等宝石,华丽而雍容。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唐)

日本正仓院藏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又叫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而在汉代金银箔贴花工艺上发展而来的金银平脱工艺,让漆器看上去富丽堂皇。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羽人花鸟纹金银平脱铜镜(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唐)

法门寺博物馆藏

随着大唐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漆艺的很多技法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夹苎造像”和“描金”这两种工艺经由日本遣唐使和东渡的大唐高僧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漆艺融合产生了“脱活干漆”和“莳绘”。

鉴真干漆夹苎坐像(唐)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八桥莳绘螺钿砚箱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以传世唐琴为代表的素色漆器表明唐代包括五代时期漆艺技法的长足进步。


“九霄环佩”琴(唐)

故宫博物院藏

而雕漆的出现却是漆艺技法的一种创新,但现存和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唐代雕漆的实物,明代《髹饰录》:“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是现在已知关于唐代雕漆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灭之后,由于北方长年战乱,漆艺的中心迁移到南方,这种局面在两宋乃至都没有什么改变。

嵌螺甸经箱(五代或宋)

苏州博物馆藏

宋元时期各项漆器工艺,如一色漆、雕漆、戗金、识文描金、螺钿等已基本齐备。以一色漆和雕漆分别为代表的极简和极繁两种漆艺方向齐头并进。

花瓣式漆盒(北宋)

常州博物馆藏

“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元)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戗金、剔犀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南宋)

常州博物馆藏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元)

安徽博物院藏

进入元代后,漆工名匠辈出,雕漆技艺登上了历史的顶峰。至此中国漆艺形成了:汉夹苎、唐平脱、宋素髹、元雕漆四大工艺代表时期。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

故宫博物院藏

元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元)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元)

故宫博物院藏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元)

故宫博物院藏

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元)

上海博物馆藏

经过了唐宋元的积累,明清时期,传统的漆艺通过各种不同技法的结合、变化和创新,漆器工艺出现了集大成的气象,其中明永乐和清乾隆年间最有代表性。

剔红携琴访友图莲瓣式盘(明永乐)

故宫博物院藏

剔彩百子睟盘(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漆器大师黄成所著《髹饰录》,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漆器工艺著作。而根据现存的明清漆器实物,雕漆、填漆戗金、一色漆、描金、款彩等工艺都极为精湛,螺钿工艺也衍生出了百宝嵌的技法。

剔红百子图宝盒(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填漆戗金云龙纹盖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黑漆款彩百鸟朝凤图围屏(清)

故宫博物院藏

脱胎朱漆菊瓣式盘(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紫檀木百宝嵌八仙图海棠式攒盒(清)

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历时8000余年,从尧舜的“觞酌有彩”、汉代的“错彩镂金”,历六朝的“静穆玄淡”、唐的“绚烂奢华”到宋元的“炫技逞巧”,至明清的“满眼雕刻”,流光溢彩、千姿百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漆艺文化。

漆艺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漆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文化爱好者的喜爱。而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作为老牌的四大漆艺中心也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成都漆艺科普(来源:成都漆器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