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无论是大学还是王阳明,都把“诚意”放在修身功夫第一位

 Frank_Chia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儒家经典《大学》中, 给后世学人指出了一个为学修行的次第, 即通常所称的“八条目”:


文章图片1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其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容, “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 所以,为学的功夫主要就 在于前四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在程朱理学的语境中,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理则,致知就是获得 相应的知识,做完这些功夫, 才谈得上自诚其意,自正其心。

文章图片2

然而, 由于王阳明认为理在心而不在物, 所以在他看来,功夫这么做是有问 题的:“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 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且谓一草一 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 如何反来诚得自家(《传习录》卷下)

也就是说,如果像程朱那样把“格物”训为“格天下之物”,就会把求知与修行打成两截,充其量只能增长学问,而与“诚意正心”的精神转化无关。

因此,王阳明重新解释了“格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大学问》)简单来说,王阳明的格物,其实就是“格心中之物”, 也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及不良的欲望、情绪、观念、意识、思想、心态等全都改正过来, 亦即在心中做为善去恶的功夫。

如此一来,在王阳明这里,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就不是四段功夫, 而是可以打成一片一起做的, 说白了其实就只是一种功夫:诚意。如 王阳明所说,“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传习录》卷上)。

为何所有修身功夫都可以归结到“诚意” 上呢?

按照王阳明的解释,“格物致知” 就是要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 夫,而一般人往往意不诚, 所以明明知道是善的东西,却出于利害关 系而不敢坚持;明明知道是恶的东西, 也由于习性使然而偏偏去做。 这就是自欺,就是没有诚意的功夫。

因此, 要想格物致知的功夫得力, 就必须要把诚意的功夫、不 自欺的功夫贯穿到整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中

文章图片3

,亦即时时反观自己在每一件事上的意念, 如果意念是善的,就坚持, 意念是恶的,就去除。这样, 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其实也就是在做诚 意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说:“ 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 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 即工夫始有下落。”倘若没有把握“诚意” 的要领,而向外“去穷格事物之理”, 便会“茫茫荡荡,都无着落 处”。(《传习录》卷上)

综上所述,在王阳明这里, 诚意绝不仅仅只是修身中的一段功夫, 而是整个修行过程的总权细,

“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 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 身亦自修”,“所以提出个诚意来 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诚意甚至可以贯穿儒家学人的整个修行 生涯,“《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 明明德只是个诚意”。(《传习录》 卷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