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和10000次,差距就是你的认知。文|鱼白 01
这位网友说,老公是北方人,脾气急躁,婚前没当回事。婚后某一天,两人发生争吵,老公对她动了手,她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家暴。她没有妥协,也没有容忍,她果断提出离婚,搬离当前的城市,彻底摆脱老公的纠缠和威胁。可以说,比起那些一次又一次纵然家暴发生,不敢离婚,不愿离婚的人来说,这位网友的反击堪称完美,她的勇气和智慧,值得学习。很多家暴受害者,无法像这位知乎网友一样果断止损,她们明知伴侣恶劣,却无法离开,让自己陷入漩涡,反复被伤害。德国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说白了,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思考,就决定我们会如何行动。那些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好几次,总是犯同一类型错误的人,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和认知,他们会一直重蹈覆辙。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摆脱束缚,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呢?吉塔.雅各布在新书《0次与10000次》中给出了答案: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修正认知。通过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02在心理学家看来,认知就是思维和行为模式,而这又由“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这四部分构成。但是通过吉塔在书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词汇了。诺拉今年30岁,她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体贴,孩子优秀,她自己在一家单位工作。然而,某些情况下,诺拉深感无助,像个被抛弃的孩子一样。比如,同事几个说一个笑话,她没听懂,笑不出来,这令她感到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合群,被同事排斥和孤立。这时诺拉就选择封闭自我,埋头工作,不再继续参与同事间的话题和交流。事后她又后悔,觉得自己反应过激,后悔自己没有跟同事打好关系。于是,她总是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感到孤独无助,想融入集体又无法实现。诺拉跟母亲在各个亲戚家借住,亲戚家的孩子排斥她,当她认识当地几个朋友后,母亲又带着她搬走了。所以,工作后,当诺拉觉得自己跟同事无法打成一片时,童年的遭遇和情景就会被激活,她在内心又变成了那个可怜无助的孩子。
03按照上文我们提及的四个影响认知的因素分是: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诺拉的内在小孩是那个没有被母亲好好照顾,四处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孤独无助的小女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释放,我们的认知就无法从根儿上得到改变或者提升。诺拉的内在审判者,象征着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完美。所以诺拉会反省,觉得自己反应过度,她想融入集体,她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但又做不到,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在审批者有时候会让我们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贬低自己。应对方式,则是我们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困境,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方式。比如诺拉,小时候没有人跟她玩,她就独自一人,工作后融入不了集体,她就埋头工作,不再理会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人自我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它指的就是能很好地评估并满足自己与同伴的需求。·能够正确、客观地识别情境、评估当下状况,会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处理冲突,·能够识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立即采取行动,不拖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妨对比自己的状态,看看距离成人自我还有多远的距离。面对情感波动问题时,我们不妨从这四部分入手,仔细回顾自己的成长生涯,童年经历,跟父母的关系,我们是如何评判自己的,打算做些什么,期望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条逻辑线,能让我们理清杂乱的表象,直接找到问题的核心。
04大众对心理学最大的误解莫过于,认为它只是理论研究层面的学术内容,不接地气,晦涩难解,更难以应用。其实,很多非专业类的心理学书籍,比如吉塔这本《0次与10000次》,撇开个别书面词汇,书中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分析和应对方法,都能让我们找到共鸣,通俗易懂。吉塔从事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多年,经验丰富,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她通过《0次与10000次: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之所以总犯同样的错误,走进死胡同,在类似的事情上不断吃亏上当,本质上就是应对方式出了问题。相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0次和10000次的区别。我们只有向内深挖,找到我们的“内在小孩”,看看她曾经经历了什么,她需要什么,不苛责、不贬低自我,在现实中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拥有健康的成人自我。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我们无法更改和重新选择,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无法抹去,但往后余生,你的生活,可以自己说了算。还是跟那位果敢的知乎网友一样,走出泥沼,重启人生?----------------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