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文化中的大语文实践

 新用户9913Bpb0 2023-01-11 发布于浙江

学校文化中的大语文实践

一所学校的气质,与这所学校的校长有着绝对关系。
当年,成都草堂小学的蓝继红校长,因为她是语文老师,所以走进她所在的学校,就会发现整个学校都散发着诗意。而绍兴的金近小学前任校长何夏寿,因为他一直在倡导童话教育,因此走进他所在的学校,我们仿佛走入一个童话的世界。
而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对语文的喜爱也会在学校里散发着语文的味道。我暂且,把这样的教育实践称之为“学校文化中的大语文实践”吧。
其一,学校应该是一座图书馆,或者说学校应该要像一座图书馆。
在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见书,学生随手都可以拿到书,这是真的。学校有一座开放式的图书馆,学生轮流管理,自行借阅。每一个楼梯口、走廊的尽头都是阅读吧。每一间教室外面的墙壁,都有一个红黄蓝书架,是这个班级的阅读书目的展示。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阅读空间。
另外,党建阵地有党建主题和红色故事主题的书柜。历史文化连廊有历史主题的书柜。因为书柜是闭合式的,打开才能看见里头的书,因此取名为“开卷有益”。教师教研空间有教师书房,存放的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文视野的主题书。因为该书房是教师、家长和校长一起动手布置成的,因此取名为“石头汤书房”。
校园不大,只有400余名师生,但是整个校园已经充满着浓浓的书香气。对于学生而言,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班级的阅读空间。因为每一个班级的书,都是这个年级段必读的书目,而且藏书量充足,完全满足学生的年阅读量。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布置各种图书柜呢?因为我们觉得,有的书不一定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熏陶的,更是拿来找感觉的。所以,我们才深深认同学校应该是一座图书馆,或者说是像一座图书馆。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意义。
其二,校园里的命名有语文味。校园不大,但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我们设计了学校的“校园十景”。这“十景”分别是传承石、历史文化连廊、桃花岛、朴树下、先贤坡、石斛林、百草堂、百草园、百诗轩和石头汤书房。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有语文味。
校园里有不同大小的楼房,根据大小和用途分别命名为立根楼、问渠楼、静思居和悯农轩。这些明明均来自《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的古诗。根据古诗词的意思,我们赋予这些楼以意义。
如静思居,取名来源于李白的《静夜思》,表达的意思是思念家乡和亲人。而我们命名其意有二:一是学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他们跟随父母来到这里求学,我们希望不忘记自己的家乡;二是希望从这里毕业出去的学生,不管将来到哪里去,都不要忘记这里曾经是自己读书的母校。
其三,教师成长要过“母语”关。我们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以“听”、“说”、“读”、“写”、“看”的五大成长主题而设计的。而这个课程设计,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路径。听专家、学者、同事的讲座分享;说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成长心路;读名人传记、专业书籍和心理健康主题书;写阅读体会、给校长的回信、“一周一篇”叙事;看教育主题电影。

教师成长课程设计

项目

内容安排

备注

谢云:阅读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每学期百草讲坛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座。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王木春:揭开民国教育的面纱

孙明霞:教师生命成长

……

第一周:《有没有一棵树让你泪流满面》

每周教师会会前,有一位老师发表演讲。

第二周:《管住嘴》

第三周:《我变了》

第四周:《“绅士”or“流氓”》

……

〔美〕罗恩克拉克:《优秀的教出来的》

每个学期至少一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美国]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林语堂:《苏东坡传》

……

一周一篇

不同形式引导老师参与写作。

给校长的一封回信

每周批注阅读

51读写挑战

挑战15篇

……

《肖申克的救赎》

每年假期和暑期师德培训,教师观影沙龙。

《死亡诗社》

《爆裂鼓手》

《卡特教练》

《地球上的星星》

……

表格所列,就是我们学校教师成长课程设计的概样。每一周教师会,我们会有一位老师登台演讲;每一次寒暑假,我们会给老师布置阅读、观影和写作的作业;每一次暑期师德培训,我们会安排电影赏析和主题探讨的活动。

每一位教师,在转业成长路上,都必须经过这些语文学习关。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也就是我们的母语。
其四,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有语文味。在我们学校,我一直采用“校长手记”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校。八年来,我每周给全体教师写一封公开信表达我的观点,以代替校长的冗长讲话。同时,我们行政班子,根据科室的角度,轮流给全体教师写信。最后,每周有一位老师负责给我们回信。
另外,我参加听课会给老师写听课感;我发现老师个人的不良现象,会单独写信给该教师。还有,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亲情家书”活动。让学生给家长写信,让家长给孩子回信,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德育特色活动。长此以往,形成了我校的书信管理模式。
其五,校长给学生开播“校长读故事时间”。我们学校有一个微信群,每周我们都会向群里投放我录制的故事。八年的校长时间,我读了900多个故事,读完了好几套书,成为了学校育人的一个新载体。而且,有意思的是周边幼儿园的孩子,也在收听“周校长读故事时间。”
而且,读故事是会传染的。一些老师也逐渐学着我的样子,给班级里的孩子读故事。他们会在暑期里,用读故事的形式,来陪伴孩子度假。
我不仅给学生读故事,我也喜欢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时,给学生讲故事。如在开学典礼上,我会给学生讲我自己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在阅读节开幕式上,我会给学生讲“司马温公幼时”的故事;在安全主题教育会上,我还会给学生讲述“吹牛大王”的真实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自己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背景的校长,自然有语文老师的学科味道。我想这种校园的大语文实践,在学校文化中定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也定有自己的育人功能。
如此学校文化中的大语文实践,何尝不是一种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模式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