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234》红军:一支新型的军队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1-12 发布于上海

红军:一支新型的军队

1.红军的建立和反对武装干涉

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这个历史上欧洲和世界的大国,退出了资本主义体系,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通过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逐步退出了世界大战,但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昔日战争中的盟友,极不愿意看到俄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因而全力支持俄国国内的复辟活动并实施武装干涉,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建立一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拯救这个新生国家最紧急最根本的任务。1918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一致赞成建立武装力量。列宁提出,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者的政治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实行劳动者武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同时,在彼得堡由几百名赤卫队员和卫戍区各后备团的士兵,组建了红军的第一支部队,即工农红军第1军。红军建立之初发展极快,仅到1918年春天,就达到20万人。

红军在刚刚建立之时,就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严重的国内战争,这对于年轻的红军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考验。1918年初,日本和英国的军舰就开进了海参崴港,3月,英法美三国军队占领摩尔曼斯克,后又占领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成立了白卫军的"俄国北方政府",英军还从伊朗侵入士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5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叛乱,由于大批白卫军的加入,叛军增至6万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和军官,他们占领了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及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的西部地区,成立了反革命政权。在北高加索、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和阿列克谢也夫等沙皇军官组成了"志愿军",宣布讨伐苏维埃政权。德国也违背《布列斯特和约》,进兵乌克兰,哥萨克军首领克拉斯诺夫在德国支持下,纠集大量兵力进攻察里津和沃罗涅什。国内外的敌人占领了苏维埃国家34的土地,包围了它的中心地带。苏维埃俄国正在经历着一个极其艰苦的时期。工农红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发展和壮大的。

1918年下半年,形势变得开始对红军有利,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9月,在东方战线上解放了喀山,辛比尔斯克;10月,解放了萨马拉,肃清了伏尔加河地区的白军,把敌人赶向了乌拉尔。在南方战线,8月和10月,红军击退了克拉斯诺夫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对察里津的两次进攻,保住了英雄城市,粉碎了南部和东部白卫军实行汇合的企图。在北高加索红军也对邓尼金部进行了英勇的反击。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113日,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条约》,德国占领下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等地,都举行了武装起义,赶走了德国军队,分别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底,由于大战结束,协约国得以集中力量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形势又变得极为严峻。协约国在俄国南部地区集结了13万兵力,法军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英军在巴统等地登陆,联合了当地白军势力,企图在俄国南部颠覆苏维埃政权。1919年春,西伯利亚的高尔察克在协约国金钱和武器的援助之下,以4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在长达2千公里的东方战线上发动全面攻势,配合他进攻的,南有邓尼金,西有波兰白军,彼得格勒附近有尤登尼哥,北部则有英法美军队。不久,红军东方战线的中部即被突破。4月,高尔察克占领乌法,逼近喀山,直扑伏尔加河,准备和邓尼金汇合,直取莫斯科。

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短时期内,15000多名共产党员,3千名共青团员,6万多名工人补充到东线红军,428日,在伏龙芝,古比雪夫指挥下的东方战线南路兵团向高尔察克发动反攻,很快突破阵线。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进行了乌法战役,最后终于攻克乌法。东线部队乘胜前进,7月解放乌拉尔,1114日,红军占领高尔察克"首都"鄂木斯克。19201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消灭了高尔察克残部,共俘6万多人。这是向协约国和白卫军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1919年下半年起,协约国和白卫军又从南线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的主力是邓尼金的三个集团军。19197月初,邓尼金部占领了顿巴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邓尼金发布了"向莫斯科进军"的命令,其精锐"志愿军"沿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莫斯科一线进攻。至10月中旬,已占领沃罗涅什、库尔斯克和奥廖尔,距莫斯科仅200公里。列宁发出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伏罗希洛夫等人被调往南线。从10月起,红军的作战重心从顿河和库理河地区转移到奥廖尔和沃罗涅什地区。10月中旬,红军在南线300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反攻,布琼尼指挥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24日,解放沃罗涅什,随后攻克奥廖尔和库尔斯克,至11月,红军占领了哈尔科夫、基辅、顿巴斯。192O1月,红军进抵亚速,进入北高加索,到3月彻底击溃了邓尼金。

红军在东线和南线决战之时,在彼得格勒附近的白卫军尤登尼奇曾多次进行配合作战,10月下旬,红军发动进攻,至11月就彻底打垮了尤登尼奇。

1920年春,协约国又组织了第三次进攻,其主力为波兰军队及邓尼金残部弗兰格尔。425日,波兰军队侵入乌克兰,56日,攻陷基辅。以图哈切夫斯基为司令的红军西方方面军牵制了大量波军,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指挥的骑兵第一集团军突破波军防线。62日,即收复基辅;7月,收复明斯克、维尔纽斯,随即进入波兰。8月,红军进逼华沙。在协约国的大力支持下,波军展开反攻,红军受挫,被迫后撤。10月,苏波签定停战协定。

19206月,弗兰格尔也集结15万军队发动了攻势,由克里木向北进攻,至7月占领了乌克兰南部,迫近顿巴斯。8月,红军强渡到第聂伯河左岸,占领了卡霍夫卡。从8月到10月,弗兰格尔投入精锐部队,配有坦克和大炮掩护,多次猛攻卡霍夫卡,均未奏效,红军再次建立了由伏龙芝领导的南方战线。至10月底,对波战争结束,红军得以全力对付弗兰格尔。弗兰格尔退守克里木。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在11月解放了克里木半岛,歼灭了弗兰格尔的军队。至1920年底,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基本上结束了。

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基本结束,使红军由迅猛扩张的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过渡,武装部队的人数也由最高峰时(1922年底)的550万人,逐步减少到1924年的56万人。在此之后又有小幅的增长,到1932年时为88.5万人。红军开始向着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红军的体制及武器装备

红军是一支新型的军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俄共(布)领导的,以党的宗旨、利益做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一切服从于党的领导。俄共(布)中央于1919年底根据列宁提议通过的《关于军事部门政策》的决议中就指出,党应当对军事部门的政策负全责,党的影响应涉及苏维埃武装力量的军事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各个方面。

在红军刚刚成立之初即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共产党员成为红军中的核心力量。内战期间,俄共(布)曾大规模地把党员派往前线。191810月,红军中有党员3.5万人,一年后达到12万人,1920年时有30万人。在后来大规模的复员时,党员骨干仍都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取得伟大胜利,红军表现出来的无畏的精神和铁的纪律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就是191811月成立的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由它统一领导各军事部门。在内战最紧张的191812月至19202月,国防委员会曾召开了101次会议,其中有99次是列宁主持的。一切最重要的战局的战略计划都是在这里做出的。这是红军总指挥部和各个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制定军事战役具体计划的基础。

在国防委员会下,又建立了红军总指挥部。在此之下,又根据战争的进程设立了方面军、集团军,再下为师、旅。内战结束后,战时的体制有所改变,逐步按战略地域分成各个军区。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陆海军人民委员会及后来的国防委员会。红军中实行的领导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单一首长制。

红军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内战末期,红军中就有了200多个培训班和学校,共培养了2.6万多人。内战结束后,学校和培训班的网络逐步建设起来,培训制度也正式确立。到1931年,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已达到1924年的1倍。并着重加强了机械化摩托化、炮兵、化学兵、军事电力工程、军事工程、军事运输等专业。这一时期的部队指挥人员已100%地受到过专门军事教育,使红军的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1925年,第一个正式的《全苏兵役法》通过,规定了全体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并规定了红军的组织编制。

红军在内战期间,武器装备是极差的。步兵主要有步枪、马克沁重机枪、手榴弹,只有少量的装甲汽车和列车。1920年时拥有45O架飞机的空军和50艘舰艇的海军,这基本上都是沙俄军队的遗产。俄国国内当时的工业还不足以制造精良的武器。

内战结束后,苏联开始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步伐,同时也在加强自己的国防工业。1923年开始制造作战飞机,到1925年生产了300多架,并停止了向国外购买。苏已开始试制新型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波列卡尔波夫、图波列夫等人设计研制的TB-1重轰炸机,已优于国外同类飞机。

海军则主要是对沙俄时代的军舰进行改装和大修,当时的海军由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巴伦支海分舰队、里海和白海分舰队组成。至1928年改装和修复工程才基本结束。

就整个20年代而言,红军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是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制约和军事工业水平低。军队中轻重机枪极缺,没有自动步枪。到20年代末,仍只有7000门火炮,而高射炮、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完全没有。

1928年,红军共有1394架飞机,但基本上是老式的。仅有100辆坦克和装甲车,部队摩托化能力很差,1928年末只有350辆载重卡车、700辆轻型汽车,这是由于1928年以前苏联没有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工业。虽然联共(布)

14大在1925年就提出了工业化的方针,但成果要在30年代才显示出来。到30年代初期,苏联在坦克和飞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苏军装备了T-24T-26T-28T-35T-37等型号的坦克,1930年的坦克年产量达到740辆。远程轰炸机和重轰炸机也都可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30年飞机的生产量达到860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