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2年12月,一场规模性的新冠病毒疫情使许多人感染发烧。一些人退烧之后,患上了肺炎,严重者出现「白肺」,使得肺的采氧功能下降,导致血氧饱和量不足95%,人即出现呼吸困难、酸软无力、疲惫不堪等症状。个别重症者死亡。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严重局面,众说纷纭。如果换一个思路,回顾中華历史上众多大德良医和人民大众积累的经验,也许会在如此严重的境遇中,找到可以预防的致病之因,一个微小的原因,那就是古人讲的「食复」。 「食复」即是退烧后违反规律的饮食,使病出现了反复。而且后病非前病,往往是重于前病。前病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系统奋起反击,退烧标志着正气已经占主导地位。虽然身心各部由表及里已经衰败,不堪一击,但如果此时饮食像呵护婴儿一样谨慎,可以渐渐地修复细胞组织,脱胎换骨而获得痊愈。 与此相反,如果由于悖离自然规律的饮食,脾胃不堪重负而垮塌,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免疫系统随之瘫痪。残留的新冠病毒,乃至于其他病毒和各类致病菌兴风作浪,乘虚而入,使得千疮百孔的身心各部,陷入重重危机。一些老人和患基础病者,或许难以承受「食复」带来的二次感染。重则病危、猝死。 「食复」之说,从古老的《黄帝内經》一直到清代,中医大家有诸多论述,经受住了千年的历史检验,足见此症之害,毋庸质疑。 一、「食复」之论 (一)《黄帝内經》论「食复」 这段话是说,黄帝问:人退烧后为什么还有疾病遗留? 岐伯回答:凡遗留疾病者,皆为退烧后无有食欲,如果强迫自己进食。虽已退烧,却使疾病遗留下来。 人发烧导致身心诸脏皆已经衰弱,清阳不能上行,浊阴不能下注。若不当饮食,浊热与食物产生的热相迫纠缠,以致和合化为热邪,弥漫身心各部,使病不除。 黄帝问:善,我知道了原因,如何诊治? 岐伯说:和其他疾病治法相同,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症治疗,可以康复。 黄帝问:热病应该禁忌什么? 岐伯说:大病初愈,切记「两禁」:一是不可吃肉,吃肉可引起复发;二是饮食不可饱饭,饱饭使中焦堵塞,清气难以上升,浊气难以肃降,病则不愈。 (二)《伤寒论》论「食复」 (三)药王孙思邈论「食复」 唐代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伤寒方》(论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条)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必当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脯脍炙枣栗诸果物。脯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 这段话是说:凡是热病乃至于其他大病初愈之后,如果吃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食物,必定出现大汗淋漓之症,均能伤阳,其亡津液,损阳气也;而致手足逆冷,阴阳两脱之候也。此症医不能治也,导致死亡。 除上述不能吃的鱼肉类的食物之外,也不能吃下列食物:未经发酵的面而制饼一类食物;粢(zī),一种比小米大些的粘米;黍(shǔ),粘性的大黄米;饴(yí),用米和麦芽做的糖等难以消化的零食。这些杂食在脾胃虚弱难以负重之时,结成热邪。如果用药泄下,于脾胃虚弱之际,导致胃寒虚冷,大汗难禁。难化之物不下必死,下则病又反复。患前病身心尚好,再病时身心已经蛀空,故格外危险。救治困难。大热或者是大病之后,因不懂自然规律妄为而死,不得不吸取教训谨慎小心。 大病初愈,应喝熬化了的粥,称之为「粥糜」。起初这种粥要少量吃,宁可饥不可饱。除了这种粥,不得吃其他食物。即使病人想吃他食,也不得给予。过一段时间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脾胃气有一定承受力时,可以吃肉做的糜羹等,但不可吃猪狗肉。大病初愈多休息,不宜着急劳作和运动。 (四)《医宗金鉴》论「食复」 清代乾隆帝下旨颁布的《医宗金鉴》写道:「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若过食,胃弱难消,因复烦热,名曰食复。」 这段话是说人在大病之后,消化系统唯一可以接受的饮食,只有白粥,没有其二。白粥且不可喝饱,如有违反,导致「食复」,即使病情出现反复。 (五)伤寒大家俞根初为防止「食复」论粥 清代著名伤寒学家俞根初先辈,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写道:「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名日食复。」 这段话告诉我们:退烧后饮食首选是白粥。但饿时只能先喝寡薄的粥汤。其次,经过一段时间,胃肠无有不适,饿时可以喝稠粥汤。再次,脾胃渐强无有不适,饿时可以喝已经熬化了的粥糜。即使递进喝粥,也只能七分饱,不可有过。如果粥喝过了,伤害脾的运化功能,其统血、主水、主思、养肺等多项功能瘫痪,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类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诸病发作如旧病反复。这种情况称之为:食复。 读罢上述各家关于「食复」之症的专论,感叹不已。从君主帝王到大德良医,针对瘟疫乃至于疫情所产生的疾病深刻论治,为人民大众预备了甲冑防护身心,无微不至。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人唾手可得,如果认真照办,静养如初,之前的发烧,形似当代人所说的感冒,不足为奇。反之,即为人谈虎色变的新冠病毒感染,乃至于发展为重症、猝死。同一件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知,无知受害。 学习历代大德良医之教,许多人可能会有疑虑:大病之后,病人不是应该补充蛋白吗?补充蛋白是对的,但关键是选择正确的时间和时机。 修复病体的主力军是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吐故纳新,是主力中的生力军。问题是人补充蛋白之类的食物之后,需要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蛋白。大病之后,绝大多数人的脾胃功能虚弱得临近崩溃的边缘,无有能力荷担白粥之外的食物。否则,吃进的食物将停滞在腹中,形成肠胃痞症,使得脾运化功能停滞。脾胃是后天之本,一旦垮塌沦陷,免疫系统随之瘫痪,免疫力急剧下降,引发诸多重症,甚者猝死。 说完预防「食复」之法,许多人也关心如何退烧?希望知道退烧之法。其实退烧甚为简单,快则一两个小时,慢则一日内即可退烧。曾有领导者发烧不退,家人希望我帮助。但我知道按规定,我未取得这一级别领导的保健资格,无权为首长退烧。但又苦于无法推辞家人的请求,便做了一个家人可以做主的方案:从当天下午3点开始,每小时给首长吃一个热水泡过的猕猴桃。此法用至晚9点多时,首长退烧出院。诸如此类退烧之法甚多,却不属于个例。 一般情况下,西医学认为发烧的根本原因为炎症。但转换思维方法又是另外一种结论:人体失衡是根本原因,炎症只是人体失衡而衍生的一种现象。当转化失衡为平衡,解决了主要矛盾,依附主要矛盾而存在的次要矛盾迎刃而解。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黄帝内經》学习践行者,用此方法退烧,无有不退。 感染病毒发烧并不可怕。当人发烧时,是免疫系统已经战胜病毒,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应该及时退烧,进入平衡状态。否则,继续发烧,将大量消耗心力、体力,并且破坏正常的细胞。 为使更多的人学会退烧,我将退烧简便方法告诉大家:发烧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查清失衡之偏,方可以偏纠偏恢复平衡,达到退烧目的。 将温度计夹在腋下5分钟,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C之间。当体温超过37°C发烧时,先要问心,心里烦热,还是寒凉?心烦热者是阳过盛而失衡;心寒凉者是阴气过盛而失衡。 心烦热者饮食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性凉性寒食物、食材,乃至于口服养肺阴、肾阴的中成药。心里不再烦热,体温则可恢复正常。 心里寒凉者饮食包括生姜、花椒、大料、白胡椒、少许辣椒等在内的温热性食物、食材调剂的美味汤水,乃至于温补肾阳、健脾和胃的中成药。若心里不再寒凉,体温则可恢复正常。 上述食物、食材乃至于中成药寒热之分,网上皆可以轻松查询,操作简单方便,皆可做到。 涉及14亿人的防控疫情,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方可全胜。这是当今乃至往后的防控疫情之本。不可忽视。 二、百日筑基 许多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或者是「食复」重症的幸存者,关心何时可以彻底康复。 确切地说:至少百天之后有可能康复。如果百天不愈,当下的不适之症将拖至一年。一年不愈,则伴随终生。「树长一年一轮,人长一年一岁。」一个病态机制一旦形成,则以病态的方式伴人生活。三年前西方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至今身心拖累着感染病毒时的各种不适。原因于此。 百日筑基是疫后乃至于大病之后的康复道理,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中国哲学观。中国的婴儿出生百日,家人为其庆祝,庆祝的名称叫作「过百岁」。「百岁」不仅仅是祝福婴儿未来度过百岁,重要的是向世人宣告婴儿的首次胜利。孩子剪断脐带之后,断绝了母亲100%的气血营养供给,靠后天自己饮食,脱胎换骨了一个新的自我,一个值得庆祝的伟大胜利。 这个中華民族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至今。直到现代科学家发现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换一次,证明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以此而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身心原有的机制遭到损害,细胞更新康复的时间也像婴儿一样,至少需要100天左右的自然成长。大病之后只有百日筑基,方有可能成就一个不留后遗症的自我。在康复期间根据「八纲辨证」的中医理论,去有余,补不足,使人在平衡中,弃旧从新,彻底摆脱之前的旧病。 在百日筑基中,一切顺应自然。累了歇一歇,困了睡一觉,饿了吃上一点儿;不生气,不发火,不逞强,不争执,尽量给身心一个良性的康复环境。经过大疫之后的幸存者,其心态应该平和,应该重新认识人生,应该重新安排生活,放下飘浮的心,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人可以通过退烧和防止「食复」之法,以不变应万变,解决新冠病毒和今后形形色色不断变异的病毒带来的危害。繁简之间,一念之差。显微镜下的一对一的打法,只是一种战术。而焕发人的巨大免疫力,则是固若金汤的防御系统工程,令各色病毒相遇不害。不战而屈人之兵。2002年面对「非典」病毒如此对应,当下的新冠病毒也如此对待,不战而胜。三年多时间的世界性瘟疫尚未结束,对之前的防控疫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思,有助于开阔眼界。 如何面对病毒,中国人需要做出中国特色的智慧选择。毛主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一种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革命的成功,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面对疫情也是如此。 如果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模式,跟着病毒变异而奔忙,如同追踪自己的影子,攻不胜变。例如:壬寅年大寒之后,气候变为「太阴湿土」当令,一改之前华北地区小雪大雪不见雪的干燥气候,瞬间改变为湿寒之气横行。「燥寒冻皮肉,湿寒冻骨头。」气候的巨大反差,变异的病毒有可能接踵而至。部分人也会由燥秘转为泄肚发烧。新的病势又可能令人猝不及防。 防控疫情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天、地、人一体观考虑问题,方可把控住全局。《黄帝内經》讲:人在大地上,大地浮在大气中。例如:北京地区入冬后小雪大雪不见雪,气候的失常干燥,加重人身心的失衡,爆发了全面放开后的群体性感染。如果抓住路过北京的降水云层,适时人工降雪缓解燥气,可以大大减少北京地区的病毒感染人数。 又如:2022年12月全面放开管控之后,各地感染病毒的人数上升。对于各地气候不同,应该由各地县市为单位,组织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中医队伍,设立指挥部,根据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原则,对症本地区气候特点,解除感染者的失衡,促其痊愈,以减轻西医院接近崩溃的巨大压力。转变观念,有可能走进另外一片新天地。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线。亿万人民群众,面对大敌压境的新冠病毒感染,人人参与,防止「食复」之症带来的灾难,将一场世界大疫化为简单的流行性感冒,创造一种奇迹,展现古为今用的智慧文化。不仅利益人民大众,也是对世界的中国贡献,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大道至简。上天出的每一道难题,均有至简的解决方案,留给智者呼应。因为天本来即在智者的心中。但是,这样的一场由政府主导下的人民战争,参与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虽然是简单易行。 遍布于全国各地的《黄帝内經》学习践行者成千上万。他们在三年多的疫情肆虐中泰然自若,与新冠病毒相遇而不相害。他们在2022年12月全面放开管控,成规模的人群感染病毒的大环境下,不惊、不佈、不畏,以历代大德良医之教,对自己和家人交出了令人心怡的满意答卷。 《诗经·小雅·鹤鸣》写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数千年的防控疫情历史,总结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经验,应该继承发扬,效力人民大众,开创出中国特色防控疫情的新路。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没有变。古聖老子说:树叶飞得再高,最终也要落在地上。现代人和古人一样需要吃饭睡觉,一样经历春夏秋冬与生老病死。古今中外人性上本无有差别。如果妄念,可令人颠倒梦想作茧自缚,即获无妄之灾。所以,学习继承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更新;不是后退,而是前行。木秀于林登高远望,却牢记深藏地下的根本,吸收阳光予以注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兴旺于新时代,一个良性循环,一种长治久安,一个世界瞩目的人文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