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跟着课文学作文《铁杵成针》

 左手作文法 2023-01-12 发布于浙江

小学课文100篇,课文撬动作文

文/陆生作

【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文言文《铁杵成针》,是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

它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是一个解释性的故事,解释了这条溪为什么叫磨针溪。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万物有来由嘛。因为有了这样的故事,一条溪水也便有了更多味道,就像我们出门去旅行,到了华山,有沉香劈山救母,到了黄山,有猴子观海、仙人晒履。自然景观有了更多层次,人文的东西加进去了。

【二】

学习这篇《铁杵成针》,可以有很多指向。

如果指向写作呢,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写作知识点。

1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是一个类型故事,一个名人故事。

文中讲得很明白,有“世传”二字,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李白的朋友窦圌山身上。就像“没在石棱中”的故事,也发生在李广、养由基等不同人物身上。这人物,往往是名人,名人有号召力。

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天下文章一大抄”。一个故事在时间长河中被不断讲述,总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异文。

所谓“抄”,关键在替换。如果把“磨铁杵”换成“水滴石穿”或“用木头在硬石上打孔”效果也是一样的。

2这是一个给人带来启示的故事。

李白“感其意,还卒业”,就是从这位武姓老媪的行为中得到了启示。

得到启示,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写作上都很重要。我记得小学里原来有篇作文叫《大自然的启示》。可能是植物的启示,可能是动物的启示,可能是科学的启示,可能是文学的启示。

启示有种种,关键的方法是“相似性”,就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李白看到的是磨针,想到的是自己的学业。我们读到《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可能也会联系到自己经历的“只要功夫深”,完全可以拿来写作文,或是故事或是读后感,都是好的。

3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拿来说道理的故事(它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既然虚构了,不妨“放大”一些,“夸张”一些,“特立独行”一些,拿一个铁杵(洗衣棒槌)去磨针,铁杵之粗大与针之细小形成强烈对比,一如水滴石穿,可见功夫得多深。

换个角度想,这老媪,是不是来点化李白的神仙?——这么一想,读这个故事的感觉是不是有了一点变化?“感其意”的“意”是不是也可以作别的解释?你甚至都可以说,是八仙里的何仙姑化作了老媪,也没有违和感。这《铁杵成针》本来就是道教的故事,讲修道的故事。李白也崇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4故事的因果关系。

既然是一个故事,自然少不了因果关系。

“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就在因果关系。当然其中也包含了自然时间顺序。这是小学生练习写作极其重要的一点。

【三】

上面对《铁杵成针》做了一些指向写作的分析。其实就三句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把《铁杵成针》看作一些写作材料,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写作训练:

1写一篇读后感;

2把李白换张三、老媪换仙姑、磨针换钻孔,能写出一个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故事;

3换个叙述者,《铁杵成针》是第三人称,如果换第一人称讲述呢?选李白,还是选老媪?不同的叙述者,同一个故事也会变得不一样。

4或者只是把这篇文言文演绎成一篇600字的记叙文也行啊,让内容更丰富,表达更丰满。

5如果让我选,我会让学生写一篇《启示》,写出启示前后人物的对比。如果教学带着教育,一举两得不更好吗?

6再延展开去,这弃官、学道、升仙,实在是讲故事的套路,也是一种文化缩影。

7……

【四】

“铁杵磨成针,功久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了《铁杵成针》,你有没有好奇:古人是怎么做针的?

在我国古代就有针灸了,那可是很细的针,怎么做出来的?去找找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