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医生和患者如何进行血脂管理?一文总结!

 92清风 2023-01-12 发布于辽宁
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其中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控制LDL-C水平长期达标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首要治疗措施。




一、血脂检测

血脂检测可反映不同脂蛋白颗粒中所含有的胆固醇、TG或载脂蛋白水平。

➤必须检测项目:TC、TG、HDL-C、LDL-C(表1)。

➤可选检测项目:非HDL-C、Lp(a)、载脂蛋白B(表2)。

表1  血脂检测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图片

注:*:如不能直接检测LDL-C,可使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获得:LDL-C=TC-HDL-C-TG/2.2(单位为mmol/L),但TG>4.52 mmol/L时不能使用公式法计算LDL-C

表2  血脂检测时可选检测的项目

图片

二、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应长期进行,通过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使患者血脂持续维持在目标值以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ASCVD发生风险。如经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患者血脂仍不能达标,应建议去上级医院就诊。

1.
确定LDL-C目标值

➤在临床实践中,应尽早识别ASCVD高危人群,启动降脂治疗。

➤针对ASCVD风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LDL-C目标值(表3),临床不能以化验单LDL-C参考范围决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及判断LDL-C是否达标。

表3  根据ASCVD危险分层界定的LDL-C目标值

图片

注:*: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肥胖(体重指数≥28 kg/m2),早发ASCVD(男性<55岁、女性<65 岁)家族史;△:存在≥两种临床情况者,LDL-C目标值调整为<1.8 mmol/L

2.
生活方式管理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基础措施(表4)。无论是否选择调脂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合理膳食: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需要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合理选择各类营养要素构成比例。

➤减少膳食脂肪摄入,每日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胆固醇不超过300 mg,每日烹调油少于30 g。

➤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

➤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新鲜蔬菜每日400~500 g,水果200~350 g,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

适量运动:

➤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

➤血脂异常患者和高危个体应保持适当的运动,运动量和运动形式可根据个体身体情况和喜好确定,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运动后第2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适宜进行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广播操、登山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运动频度一般每周5~7次,运动持续时间每次或每日累计达到30 min及以上。

➤对于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极高危者,开始运动前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运动安全性。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能量摄入应低于能量消耗,每日膳食总能量减少300~500 kcal(1 kcal=4.186 kJ),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每天至少消耗200 kcal热量,努力将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 kg/m2的正常范围,同时男性腰围不超过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85 cm。

戒烟限酒:

➤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烟瘾小者可采取一次性完全戒断法,烟瘾大者逐步减少吸烟量,戒断症状明显的可用尼古丁替代疗法,不用零食代替烟草以免引起血糖升高和超重肥胖。

提倡限制饮酒,有长期过量饮酒嗜好者应减少饮酒量,并选择低度酒,酒精依赖者可借助药物治疗戒酒。

表4  血脂异常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

图片

3.
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可以分为主要降低LDL-C的药物和主要降低TG的药物两大类,常用降脂药物及降脂效果见表5。

表5  常用降脂药物主要降脂靶点和降脂效果

图片

3.1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显著降低LDL-C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G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建议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中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及中等强度用药(LDL-C降幅25%~50%)时的日剂量见表6。

表6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

图片

注:中等强度治疗相当于LDL-C降幅25%~50%,当他汀类药物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约6%

3.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能有效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降幅为20%左右,同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依折麦布的推荐剂量为10 mg/d。海博麦布是国产新药,其作用机制、用法和降脂疗效等与依折麦布相似。

3.3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

抑制PCSK9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降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清除。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

目前国内上市的两个PCSK9单克隆抗体为依洛尤单抗(140 mg/支)和阿利西尤单抗(75 mg/支),推荐用法为每两周皮下注射一支。靶向PCSK9信使RNA(mRNA)的小干扰RNA(Inclisiran)将于近期上市,给药频率为每半年一次。

3.4 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可降低TG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

常用的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0.1 g,3次/d)、缓释非诺贝特(0.16 g,1次/d;微粒化剂型0.2 g,1次/d)、苯扎贝特(0.2 g,3次/d)、缓释苯扎贝特(0.4 g,1次/d)和吉非贝齐(0.6 g,2次/d)。吉非贝齐不能与他汀类药物联用。

3.5 处方级鱼油制剂(高纯度ω-3脂肪酸)

处方级鱼油制剂指主要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且纯度达到90%以上的鱼油制剂;常用日剂量为2~4 g,主要用于治疗高TG血症。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每天4 g高纯度EPA乙酯(IPE)可进一步降低TG轻中度升高患者的ASCVD风险。

3.6 其他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种类繁多,有一些降脂药物由于缺少充足的临床数据,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考虑使用。如烟酸类药物(可用于其他药物控制不佳的TG重度升高)、普罗布考(轻度降低胆固醇,还可减轻皮肤黄色瘤,主要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脂必泰(中成药,其他降LDL-C药物均不耐受时或可考虑)。

4.
LDL-C管理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作为中国人群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应用他汀类药物后LDL-C水平仍不达标者,应考虑联合应用调脂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LDL-C管理流程见图1。

图片

图1  LDL-C管理流程图

他汀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不良反应等,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远远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需平衡获益和风险后决定治疗策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减量或停药,勿轻易判定为“他汀不耐受”;如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不建议轻易停药,应继续用药、密切观察(图2)。

图片

图2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5.
TG管理

TG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TG升高应首先查找和纠正继发性因素。生活方式调整是降TG治疗的基石,TG重度升高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可用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处方级鱼油制剂(图3)。

图片

图3  TG管理流程图

三、随访和监测

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早期检出LDL-C不达标个体,予以规范化血脂管理、定期随访是否达标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ASCVD患者应重点关注LDL-C达标情况。血脂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及必要时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

四、需要转诊的临床情况

需要转诊的临床情况包括:

1. 两次检测LDL-C均≥4.9 mmol/L,需排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评估心血管受累情况。

2. TG重度升高且经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TG仍≥5.6 mmol/L者,尤其伴既往胰腺炎病史者。

3. 调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肌痛伴肌酸激酶≥正常值上限的10倍、血红蛋白尿等疑似他汀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者。

4. 存在显著血脂异常的儿童、妊娠女性、75岁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

5. 经充分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仍不达标或不耐受、需要联合治疗而基层不能获得其他调脂药物,或需要血脂净化治疗等特殊降脂措施。

6. 血脂异常存在明确的继发性病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肿瘤等。

7. 有严重肝肾疾病或其他合并疾病,难以制定降脂策略。




小结


1. LDL-C是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也是首要降脂干预靶点。

2. 制定降脂方案应首先根据ASCVD风险确定LDL-C目标值。

3.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应作为降低LDL-C药物治疗的初始方案。

4. 降脂治疗需长期维持LDL-C达标,同时应监测降脂药物安全性。

5. TG轻中度升高主要与ASCVD风险增加有关,仍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TG重度升高(≥5.6 mmol/L)者可首选贝特类药物,以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12):1181-1185.

[2]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血脂异常基层健康管理规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1,21(02):105-112+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