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汗退烧时,为什么不要汗出过多一:汗是怎样产生的?“阳加于阴为之

 拙诚一 2023-01-12 发布于河北
发汗退烧时,为什么不要汗出过多

一:汗是怎样产生的?
“阳加于阴为之汗”,意思是说汗是津液在阳气蒸腾下,从玄府(汗毛孔)排出体外的液体。所以出汗的过程,也是阳气和津液耗损的过程。这个大家都有体会,比如夏天出汗后,体温就会下降,会感觉口渴。

二:汗出过多,会有哪些身体不适?
现在很多人“阳后”疲乏无力,或者有人出现“刀片嗓”,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出汗过多,不仅把“病水”排出体外,还会透发我们经脉里的“经水”,我们知道,肺经,脾经,肾经,心经等多条经脉循行经过咽喉部位,现在经脉里的津液耗伤了,咽喉就得不到很好地濡养,就会出现咽痛。

另外汗为心之液,多汗则伤心,心藏神,心伤则神不宁,神不宁则寐不安,所以汗出过多也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睡不着等症状。另外心主血脉,血能载气,气帅血行,所以气和津液的耗伤,也会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瘀阻,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就好像一条河流,水少则流速慢,也更容易被污浊的东西阻塞。

另外在调理风寒表证时,发汗太过,阳气和津液耗损,阳气就不能固表,津液就不能濡养筋脉,就会导致出汗不止、特别怕风;或小便量少,不通畅,小腹胀;或四肢痉挛、屈伸不利,甚至惊厥,或只有小腿肚子时时抽筋,等等不适。

因发烧本身就可以耗伤体内津液,所以发汗退烧时,一定要掌握好出汗的量,要适可而止。

三:发汗以微汗为宜:
医圣张仲景在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中,关于发汗有一段经典的描述。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以上主要意思是:
1,服药后喝热稀粥,可以加强药力以助发汗,也可以补充肠胃津液,益补汗源,保护胃气;
2,服药后,增加衣被,以利于发汗;但一定要注意,汗出以全身湿润、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
3,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昼夜均服药,但要注意观察,一般汗出即停药;
4,服药后应当忌口,如不能吃生冷的,油腻的食物,避免影响发汗,损伤胃气。

在大青龙汤方的服用方法中,医圣张仲景提出,温服药后,也是要取微似汗;如果汗出过多,要扑上温粉止汗(牡蛎,龙骨或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并且要求服完一剂出汗后,就不要再服药了。

所以发汗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汗出过多,避免阳气和津液的耗损,引起诸多不适。
还有一种情况,高烧退后,有人还会有低烧,一般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发汗退热了。其实这时候主要的病机是正气未复,余邪未清。重点应该是陪护正气,补充气血津液,随着正气逐渐恢复,余邪会随着清除。如一个朋友高烧过后,总是低烧,乏力,口渴,她服用补气生津的中药后,体温正常,身体也无其他不适。

四:初期发汗最好选用食疗或物理降温
所以发热初期,最好先选用食疗,或物理的方法发汗,如喝葱姜水;频服热稀粥;边喝热水,边高位泡脚;黄豆煮水等等。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发汗,同时又补充了津液,保护了阳气,保护了胃气。也可以根据每个人身体实际情况,配合耳尖或大椎放血、刮痧、热毛巾擦身等退热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