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国之争”,看起来又是“京”,又是“国”的,好像有多大事似的?其实它只是文化领域发生的一件事,具体是1920年发生的关于北京语音和“老国音”谁该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争论,因为争论的问题是北京语音和“老国音”谁该成为标准音的问题,所以好事者冠以了“京国之争”的说法。 ![]() 任何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民国时期也不例外。 1918年,冯国璋担任大总统的北洋政府,从加强南北联系和民族融合考量,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标准,被称为“老国音”。 “老国音”推行二年后,即到了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的张士一教授首先发难,斥责“老国音”难听、难学、难教,主张应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不承认“老国音”。 自此“京国之争”战火燃起,在张士一为首的反“老国音”人士的压力下,教育部废弃了以北京语音为主,兼顾南北的“老国音”,代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 为什么张士一等一批教授反对“老国音”,支持“新国音”?原因很多,瓜蔓理由林林总总,但最根本的就是一条,“老国音”看似面面俱到,兼顾了南北,但实际上却把南北方各自的特色语言都丢掉了,如北京的尖团音和儿化音,南方的多重音调等。 比较一番后,他们认为,既然“老国音”兼顾南北的目的未达到,且效果不好,那倒不如守住一方,于是争论的焦点又转移到了谁是中国语言的中心问题上了,那里的语言最有魅力?争鸣后,大多数人的意见统一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应该建立在京语身上”的观点上面,于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诞生,“京国之争”结束,京音取胜。 后来,针对北京音存在的语速过快、吞音等造成的含混不清问题,有关部门又做过延展性的解释:北京音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普通话,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和争议,具体大家都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这里给您透露个有逼格的事,有点经历的人可能都听过侯宝林的相声,他的相声段子《北京话》和《方言》中都涉及到了语音问题,大多数人听后只是哈哈笑,其实侯宝林说这样的相声是有其它政治考量的,不单纯是搞笑。 ![]() “京国之争”就讲到这里,下次讲“京海之争”,请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谢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