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学日益——吃瓜群众参与技能大赛分享会后感

 昵称68765253 2023-01-12 发布于广东

 今天上午倾听了天河区发展中心组织的第2期技能大赛分享会,作为一名吃瓜群众,也算津津有味地学习点儿知识,打开了下自己的脑子。(说明:以下文章配图,除标注来自网络外,全部为今日会议中课件截图)

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杨磊老师借助四字箴言高度地概括了自己指导青年教师参赛的经验“精、准、高、深”,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指导案例给大家呈现指导比赛的前后历程。

“精”为专业精,一个老师必定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会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地学习,刷新自己

即使是是一节课的设计,不同的时间也呈现出微小的“不同”,这微小的不同,就是在新理念之下对自我课堂的迭代,是根据一定的反馈之后的“微调”。如其一节信息课在2016年版时,偏向“技术工具”的学习,2019年时即对“技术方法”有侧重,而在2021年版中教学目标,则更充分地是对核心素养的落实。

思考:同样的一节课,自己是对过去自己的重复,还是立足过去经验,不断地去迭代升级,而这种调整是基于怎样的思考,这是学习力与判断力的结合考验,也是推动自我进步的一小步。此外,如果是同样的课,自己的设计与名家的设计之间区别点在于哪里,“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怎么做的、他做的效果如何”也可以多想一点,我想这也是有趣的事情。

“准”为教情准,每个人的特点各不相同,或擅于理论或实践丰富,或亲和有力或创新点多……作为指导者需要去了解被指导者——教师,正如我们作为教师要把生情吃透。

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自己了解自己吗?作为老师专业能力如何?以下各项“能力”如何呢?

知识结构(通晓所教的专业和学科、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懂得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力结构(教育预见的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专业精神素养(职业态度、对学生的理解共情、合理的恰当的教育期待……)

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三方面(网络图)

“高”为站位高,课堂是基于哪种理论之下的而设,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每一步的“走”法要合情(学生情况、教材情况、学习规律)合理。

杨老师虽然举的例子是信息技术学科,但各科都类似。大家平时更多的是跟着经验走,跟着感觉走。平时的教学不一定是如此地严谨,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成熟的理论一定从实践中得来,也可以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既要注重实践的积累,也要注意理论的学习。

思考:除了考编时花时间在教育知识理论外,我们平时有多少时间去学习下理论,当然现在的培训有的专家太高高在上,把理论讲得云里雾里,不过多多少少我们可能还得尝试去敲下门。而新课标出来后,自己去读了多少?读懂了多少,当然没读不代表不会教,读懂了也不代表一定教得好。

袁宇晴老师在上完《一出好戏》后的情景答辩反思中提及“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有点套作,根源在于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还不够透彻,加上平时在课堂上的实践也不够,对很多名词术语都还停留在主观肤浅的想法上,想到什么说什么,不够系统有深度。”这其实也是大家的通病。

“深”指的是工作深,指导者的任务当然是好好地指导教师比赛,充分地带动教师挖掘出他的潜能,助其在专业能力上更上一层楼,成就老师,成就学生。这其中各项工作都要做到细致、扎实,对比赛规则的吃透、对赛前辅导方案的全面设定、比赛中的各项安排、赛后的各项反思谋划、团队力量如何更优化发挥、指导时对老师的要求期待……

思考:以上的各项工作虽然杨老师是从指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作为被指导者,自己如何在这些内容上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成自我历炼的一次机会,也是可以琢磨的。

其中从“教什么”、“怎样学”、“如何评”的思路来进行说课是说课常规模式外可尝试的一种新形式。

第二名分享者是来自广州中学的黄炜老师,作为参赛者谈自己在参赛比赛过程中的成长点滴,“理论学习、合作研讨、模拟检测、专家指导、专题指导、往届经验学习、资料梳理、集思广益、资源分享、共同备课、赛前演练……”切切实实地印证了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才能铸就一个人真正的专业成长。

越了解得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正如“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学习,有思考,还要多实践。趁着假期,自己要把新课标拿出来读一读,也读读高子阳老师的《30天读课程标准》和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难的是去做,先把flag立在这里,且看后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