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毒攻毒 中医治病就是根据机体的平衡偏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怎么纠正呢?就是用一个和病人机体失衡相反的力量把病人的机体逐渐拉回到平衡状态。 所以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实和中医的病因一样,都是能影响机体平衡的因素。这些因素如果作用到正常人身上就会让正常人的机体状态偏离平衡而成为病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毒。中医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有毒性的,无论是中药、针灸、推拿、刮痧、导引或者情志相胜,只有毒性大小之别,没有绝对无毒,无毒就不能治病。以毒攻毒并非通常所说的专指用附子乌头蜈蚣等剧毒中药治疗一些大病,中医治所有的病都是以毒攻毒。小毒治小病,大毒治大病。小病是指平衡偏离正常较小,纠正所需要的力量小,故只需小毒;大病是指平衡偏离正常较大,纠正所需要的力量就必须大,故需要大毒。 虽然中医所有的治疗手段对正常人来说都是有毒性的,但是如果用对了,这个毒性正好用来纠正病人机体的失衡,就不会显现出来毒性,也就没有西医理论中所说的毒副作用了;如果用错了,毒性就会直接损害机体,是纯粹的毒,没有任何治病效应,也不是西医理论中所说的毒副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中有正治与反治的概念。 正治,又称“逆治”,是指用与疾病表现相反的治疗手段以纠正机体平衡的一种治疗原则。正治适用于疾病表现与机体失衡情况一致的疾病。正治主要包括: (1)寒者热之 病现寒象,机体失衡的确是偏于寒,就用温热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如胃寒证要用温热药如干姜肉桂附子等来温胃。 (2)热者寒之 病现热象,机体失衡的确是偏于热,就用寒凉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如高热汗出用石膏知母等清热。 (3)虚则补之 病现虚象,机体失衡的确是偏于虚,就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 病现实象,机体失衡的确是偏于实,就用攻逐邪实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反治,又称为“从治”,是指用与疾病表现相同的治疗手段来纠正机体失衡的一种治疗原则。反治适用于疾病表现与机体失衡的情况不一致的疾病。反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热因热用 病现热象,机体失衡却是偏寒,就要用热性药物来治疗这类疾病。如体表中寒,病情表现出发热,机体失衡是体表有寒,治疗时就不能清热,应该温散体表的寒,表寒一散,热就退了。又如格阳证,有身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之象,但机体失衡是严重的内寒,故同时也可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表现,治此当用热药以纠正内寒。 (2)寒因寒用 病现寒象,机体失衡却是偏热,就要用寒性药物来治疗这类疾病。如热厥证,热郁于内,体表不能得到足够的热量而见手足厥冷,脉沉伏之寒象,机体失衡是体内有大热,故手足虽冷,躯干部却壮热而欲掀衣揭被、喜饮冷等里有真热的表现,治此当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3)塞因塞用 病现实邪内塞,机体失衡却是偏虚,就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这类疾病。如血虚而致经闭者,无需用通经药,只需补益气血而充其源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而致的尿少癃闭,治疗当温补肾阳,肾阳温煦推动以化小便,则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气虚弱,出现大便不畅、脘腹胀满,治疗当健脾益气,脾胃运化及气机升降正常,则症自减。 (4)通因通用 病现泄泻、崩漏等症,机体失衡却是实邪内阻,就要用能祛实邪的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如食滞内停,阻滞胃肠,致腹痛泄泻,泻下物臭如败卵时,治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又如瘀血内阻所致的崩漏,治当活血化瘀,瘀去则出血自止。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正治与反治虽然概念不同,但是如果从纠正机体偏离失衡的角度来看,无论正治反治,都是用与机体失衡性质相反的治疗手段来纠正机体失衡。因此,抛开各种复杂的名词,中医的治疗原则只有一个:根据机体失衡的情况予以纠正,即以毒攻毒。 6、三因制宜 所谓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是指中医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天时因素、地域因素和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 人生存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之中,必然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天地之气不同,对处于其间的人的机体平衡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以季节而言,春夏秋冬,对人体的影响各不相同。比如夏季属火,气血升到体表,针刺浅即能得气;气候炎热,人体所含的热量大于其它季节,如果感受风寒而致病,郁闭的内热常常比其它季节要多,温阳之药若过多则容易助热生变,发散之品若过用则容易导致汗出过多而伤津耗气。冬季属水,人体气血内敛,针刺则宜深;气候寒冷,人体所含热量小于其它季节,如果感受风寒而致病,温阳和发散之药相比于夏季都应该稍大。 以月而言,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并据此而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治疗原则。 以日而言,昼夜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昼则阳气盛,夜则阴气盛,机体受昼夜不同的阴阳之气的影响,状态会不同,特别是患病的机体,由于昼夜不同的阴阳之气的影响,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症状。 以五运六气而言,不同的干支年份,天地之气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各异,生活习性也有差别,都会对长期生活在该地域的人的机体产生影响,因地制宜就是考虑这些差异而实施治疗。如我国东南一带,气候温暖潮湿,阳气容易外泄,人们腠理较疏松,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等温性较大的解表药,用量宜轻。西北地区,气候寒燥,阳气内敛,人们腠理紧密,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用量宜相对重一点。 不同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不同,机体状态也不同,即使患同一种疾病,也不能完全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的个体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称为“因人制宜”。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三因制宜,实质还是辨证论治。天时、地域、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到了病人机体的动态平衡,必然会在机体上表现出来,精细的辨证一定能够诊断出来,治疗方案还是根据机体偏离平衡的情况来制定。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就不必专门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比如阳虚的病人即使是夏天也要用温热药;内热严重的病人冬季也要用清热药;机体没有感受湿邪,长夏季节也无需燥湿。如果把三因制宜原则搞成教条,不依靠精细的辨证来论治,就会出现错误。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比较复杂,很多人以为神秘,一些中医就喜欢钻研这套理论,结果搞成教条,就会一部分病人有效,一部分病人被贻误。中医只要提高自己的四诊能力,充分搜集病人的辨证信息,进行精细的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自然包括在其中。 |
|
来自: 风声之家 > 《中药煎、制、服用 膏药 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