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书中,提出大圣人和圣王,具备的至圣五德,各自都是什么?为什么做大领导,心明是第一重要的?伟大的圣王,为什么不能完全通过后天打磨而成?他们为什么能够有平等心和平常心?他们怎样帮盲目的大众找到方向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企业领导人,每天该在哪几个方面反省?这一章最前半部分,子思先生告诉我们天下至圣,也就是最大的圣人,甚至是圣王,他们所具有的至圣五德。五种品德、五种修为和能力上的境界: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穿破文字的表面意思,透彻理解子思先生想告诉我们的真实内涵,就会明白,他讲的这至圣五德,本质上就是仁、义、礼、智、信。只不过是大圣人、圣王,在这五个方面都有超人的表现。他们在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上面,不仅没有缺项,而且每一项的水平都是最高的,都是远超常人的。我们都知道,做大领导的不是自己去做事,需要通过识人用人来做事,因此识人准不准,用人当不当,直接就影响了治国理政的结果。实际上在今天的企业里面,原理也是一样的,董事长第一要懂士,士兵的士。用对人,才有可能让企业兴旺。历史上把好的君主帝王会称为明君明主,把不好的君王称为昏君,可见作为最高领袖,这个“明”字是第一重要的。只要是不明,其他四个条件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了。要想明,或者要做到明,就是要看人看得准,用人用得对,但问题在于,人这种动物是大自然当中最会伪装,最有欺骗性的,要不然尧也不会告诫舜:人心惟危。所以,做大领导的,无论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领导一家企业或者是一个社会组织,第一重要的是耳聪目明。能够看见现象背后的本质,能够从一个人的话里听到他的话外之音,话里之话。能够从其言听出其心声,这样才能够看人看准,而不被欺骗。我们翻看下历史书,就会知道,有多少做君主的人,被自己选出来的人当猴耍,被手下人卖了还要帮手下人数钱,最后把命和江山一起搭进去。最高权力需要最高明的识人用人之术,因为最高权力伴生着最高风险。如果不能耳聪目明,见其外而明其内,听其言而知其心,见其利而知其害,见其近而知其远。那么看错人、用错人、做错决策,就是大概率的事件。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家企业而言,最高领导作错一个判断,就有可能为国家、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由此可见,作为最高领导耳聪目明,善听善视,能看清,能看准,能看透绝对是第一重要的。朱熹先生认为“聪明睿智,生知之质”,我是极度认同的。一个人的领袖气质必须先有天赋,单靠后天打磨是绝对不够的。尽管绝大多数最伟大的领袖,也都被时间疯狂地打磨过,但大前提还是先天的禀赋远超凡人。我们聊到这里不仅感慨,可叹这种君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稀有中的稀有。而不聪、不明、不睿、不智的就更多,害了百姓,也害了自己。一个大圣人,一个伟大的领袖,其大除了体现其天赋睿智远超普通人,还体现于其胸怀之宽广,包容性远超普通人。用今天的话讲,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应该是圣人的胸怀。为什么说胸怀对于一个大圣人、大领导如此重要呢?这其实也是中庸的天道。像孔孟一样的圣人也好,身居君位的圣王也罢,如果不能把全天下百姓的安危、祸福、喜乐装在自己的心里,而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老百姓感受不到他和他的团队带给自己的安全感、方向感和获得感。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发自内心地追随和拥护,更谈不上尊重,也就不会给执政者和执政团队带来尊重感和成就感。孟子讲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为君者地位已高、已贵,如果心理上再自高自贵,那么就会向反方向转化。所以,明天道的领袖和圣人知道自损以奉天下,能够彻底放下普通人对自我得失荣辱的执着,做到老子讲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还有,能够做到老子讲的“损有余以奉不足”,真正实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境界。这种格局和境界是一个人智慧到了,能够领悟天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的。既然大圣人和大圣王都被称为与天地合其德,自然也就有天无私载,地无私覆的德行。没有个人偏爱,一切都是公心,天下百姓无论聪明还是愚昧,人品是好还是坏,他们都能一视同仁。而且越是大家认为不好的人,他越要拯救。南怀瑾先生身边的人说他: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其实就是圣人气象,拥有普通人别说做,到恐怕连理解都困难的平等心。圣人和领袖的胸怀,还是其必须拿来面对手下人的。圣人教化百姓不能全凭一己之力,领袖治理天下更不可能亲力亲为,都必须有骨干,靠团队。但现实中基本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才,而且越是有才能的人,往往越是在某个方面有让人不能接受的毛病。比如说有人清高,而有的人贪婪;有的人过于迂腐,又有的人过于直率。做大领导的,就算自己耳聪目明,能够看准人,能为人才找准位置,但是因为自己容忍不了对方的某方面不足,受不了一些人才性格上的毛病和他表达方式,最后也一定是上怨下,下怨上,彼此都很痛苦,都无形中受对方的折磨。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有非常难得的容人之量,被人称为明君,但是他也有好多次动了杀掉魏征的念头。这说明圣人圣王胸怀的重要性,更说明能做到这种胸襟的难度有多大。无论是教化天下,还是治理天下、安定天下,都必须能够善用有能力而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才有可能让天下有才德的贤人都愿意出来帮你。就如同一座房子,君王如屋顶之梁,而贤人则是柱石。如果柱子数量不够,质量不好,这个房子再高再漂亮,也长不了。而作为上梁,必须要能够接受有力量,同时也有缺点的柱子。其实说白了,圣人和领袖的胸怀就是用对天下人的关爱换取天下人的爱戴。这是中国人五常之中的仁德,而且是这种仁德的最大号的版本,也就是最大的圣人,最大的领袖,要拥有爱天下人的最大号的仁爱之心。因为你能够爱多少人,才会反过来有多少人爱你,这不就是一阴一阳,一来一往,天道求衡的中庸之道吗?其实“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本质上是讲大圣人和大领袖要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能够有远超普通人的勇气和担当,本质上也就是五常中讲的义德。普通人都渴望有安全感和获得感,但也大都缺少方向感,在目标和恐惧之间徘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或者几位有方向感又有责任感的人站出来,帮大家指明方向,鼓舞士气,并且冲在最前面,迎难而上。一般在这种局面中能够站出来的人,都既要面对巨大的外部挑战,又要面对内部人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如果没有能够彻底放下个人的得失、荣辱和安危,没有宽裕温柔的大仁大爱,没有为众人牺牲自我勇担道义的大勇,绝对是做不到。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只要去读读孔子周游列国的事例,去读一读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再去想想长征途中的红军领袖们,我们就明白圣人、领袖需要怎样超出常人的大勇和大义了。至于“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本质上是讲大圣人、大领袖恪守礼道,待人有礼,并且因为能够礼待他人,从而也获得他人的礼待。用咱们今天的话讲,他们是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对他人,甚至天下人的尊重,赢取了他人,甚至天下人对他们的敬重。今天中国人,骂很多人势利眼,往往都是说他们狗眼看人低,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欺软怕硬,媚上欺下,骨子里是一种智慧不足的愚蠢,是分别心在作怪。而体道悟道的圣人和圣王们,有普通人所不具有的,最难得的平等心和平常心。他们知道大家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社会地位上是有差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会诚于中,形于外,自动自发而又自然而然的尊重每个人。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他们正是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换来了他人、国人乃至天下人对他们的尊敬。至于“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本质上是在耳聪目明的基础上的智慧外现。普通人都是迷途的羔羊,看不清吃不准前进的方向,甚至盲目到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该往哪里去?对是非、邪正缺少清晰而又明确的判断。要想帮天下人看清方向,明确是非、邪正的标准,必须要拥有天下最高的智慧,要智慧到心与天道相通。能够放下,而且是完全放下自我的私利。既能看见人性的善,又能洞察人性的恶;既能看到宏观的大方向,又能看到微观的细节;既能够着眼于当下,又能放眼于未来。既能引导人们发扬人性之善,又能防止人性之恶泛滥;既要符合天道,条理清楚,没有歧义,又要保证好理解,好执行,好落实。其实,我们把这一章中讲的至圣五德深度理解一下,就会明白:一个大圣人,一个大领袖,必须是集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信于一身的人。五个方面不仅全部都要有,不能有缺陷,而且每个方面都要远超常人,甚至天下第一,所以其难能可贵就显而易见了。每出这样一个人,都是天下人的福气。但这种人出现的时代最好永远不要出现,因为不是天下大乱,不是人心坏透,不是礼崩乐坏,往往是不需要这样的人出来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最多的就是企业的老板,一家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每天照照镜子问问自己:足够明吗?足够仁吗?足够义吗?足够礼吗?足够信吗?足够智吗?因为只有这五德同时都有,同时都强大,才能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