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忽然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令我惊奇,因为意外。 一大厚本《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时代》之阅读拖了我蛮长的时间才于今日彻底读完,因为我同时也在读其他几本书。 后来是因为赶上了病毒欺身。清零放开后我属第一波中招者,转阴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根本不想看书,只想仰靠在沙发上。此时的大脑空空如也,木然地发愣,情绪沮丧,甚而莫名其妙地发呆,心情抑郁,且时而会有无限之悲伤袭上心头,遂有了一种蓦然袭来的空虚般的绝望感。 真真是经历了一个至暗时刻,这些染疾的日子让人仿若度日如年,甚至怀疑我是否能抗过那几天?因为太多的不堪同时沉甸甸的压在身上,让我一时间竟喘不过气来了。 后来,又过了几天,我开始试着阅读轻松点的图文并茂的世界史,因为它还看着赏心悦目,也因为世界史乃是我近年来所感兴趣的读物。 结果一读就入迷了,还有了忘了至暗的处境,而此刻,搁在茶几上的等待我续读的"叔本华"一书则丝毫没有唤起我阅读的欲望(真是奇怪!)。我知道,此时我的大脑处在一种异常的疲惫状态,而读"叔本华"又需要我不时地动脑和思考。这是一种深度之阅读,而现在,我仿佛元气耗尽,浑身无力,只有图点轻松读物让我解脱了。 再后来,某一天,我好像突然恢复了状态,一切都在慢慢复苏,这时,我阅读中的世界史正好亦也在接近最后的尾声。我试着拿起了"叔本华",仅扫了几段文字,居然就神奇般的迅速进入了,大脑细胞,仿佛也是活奔乱跳,跃跃欲试,于是心下遂有了一份惊喜。 终于读完了———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时代》,真是一本好书,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叔本华这位个性独具的"富二代"哲学家,而且叙述者犹如一位深邃的哲人(他的确也是一名哲学家)将叔本华的思想演变过程及其哲学主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与介绍。 作为非理性哲学的开创者,在叔本华的身后有一批蒙受他启发的伟人——瓦格纳、尼采、弗洛伊德等。亦也是他,先知般地向其后人推开了一扇以往之哲学以理性之名紧闭的大门,它们甚至禁止好奇的人们去窥视它的存在之身———非理性。这也是为什么,当有一天,在柏林大学校园内,当叔本华不自量力地欲与当时已然如日中天的黑格尔同台(相邻的两个教室)叫板时,他必然注定了将一败涂地———著名的黑格尔的听者踊跃如流,盛况空前,而可怜的叔本华也就只有区区一二名听众而已。 在那个格外崇尚理性,且由理性哲学(黑格尔是其代表人物)为主流的年代,像叔本华这类反理性的异类的意志论者还能顽强的生存下来乃是一哲学奇迹。当然,这一奇迹还要拜赐于他的父亲留给了他一大笔可观的遗产,以致让他可以衣食无忧的从事暂时还无人喝彩的哲学思考。 还好,叔本华是幸运的,最后在他的晚年之际,他突然因为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让他成为了一个名流,各种拥趸和崇拜亦也接踵而至,也就是说,在他的有生的之年他还是被他的所在时代发现了,且给予了他应得的荣誉,至多也只是这一切有点姗姗来迟。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其实是相当有趣的,而且他的叙述也一反一般哲学们般的刻板僵硬,哲学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才华横溢的诗性。作为他的哲学之核心的"意志",也即非理性的、无所不在的生命意志,其实乃是受到康德哲学中超验的"物自体"之说的启发,而康德,恰恰又是一名纯纯粹粹绝对理性的哲学家-----他发现世界之于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现象"只是人的"直观表现形式",所以时间与空间并非是物质世界的存在体,而是作为现象,乃是出自人的直观形式。
自称是康德主义追随者的叔本华,他发现康德所言说的超验的物自体(在康德笔下,它是世界的本质,但是我们既看不见它又摸不着它,我们看见的只是世界作为物自体所呈现给我们的现象,此一物自体的外表现形式,即"现象",在叔本华的逻辑演绎下以"表象"的词语予以表述,而表象,其确切的定义乃是:作为主体观看和意识化了的现象);虽然康德从未告知我们他所说的物自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但叔本华则不容置疑的口吻宣称,这个物自体不是别的什么形式化的虚体,其实就是川流不息、永在无声涌动、且毫无目的性的四处乱窜的"意志"。意志乃是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乃是由它所强力驱动的,它近似一种狂野而不受任何控制的"蛮力"。是的,在叔本华看来,这个"意志"也就是康德哲学中未曾被具体化的"物自体",而且,它就是世界本身,若我们换一种说法,那么意志就是涉关世界的本质。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叔本华之后,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尼采的"超人意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之"本能"(力比多),似乎均可曲折地追溯到叔本华哲学中的"生命意志",它们具有一种维特根斯坦所描述的家族相似性的思想谱系。 但我以为,叔本华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不是发现和开掘了惊世骇俗的"生命意志"(毕竟它亦可以归结为是由康德哲学所启示的),而是他将一向被传统哲学排斥且贬低的非理性,从人之意识的囚禁状态解放了出来,为它正名,并赋予它了一个合法的超验身份,甚而让它可以鄙夷一向高高在上傲慢的理性,且以艺术之名,无所顾忌地雄踞于思想之巅。
2023年元月12日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