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病例及其处理

 医学abeycd 2023-01-13 发布于湖北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发现一例罕见多重耐药菌——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

患者,男49岁,因“发热3天,意识障碍1天”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体温: 39.0 ℃脉搏: 89次/分,呼吸: 24次/分,血压: 110/58 mmHg。间断性意识不清及谵妄状,查体不合作,口眼无歪斜,颈抵抗感弱阳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活动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最高体温:39.4℃在进一步检查中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转入ICU继续治疗,感染科会诊,多次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示:呈病毒性脑炎改变诊断为: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炎极重型急性呼吸衰竭;入科后查痰培养示:阴性,再次行痰细菌培养,确诊为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属于罕见多重耐药菌,病死率极高病例报道数不多。

附件:什么是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过去称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属非发酵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水和土壤中,常见于医院水龙头、盐水增湿器、水槽、吸引器及各种导管中。此菌作为条件性病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以及因基础疾病长期住院的患者,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菌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感染,其中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所致新生儿脑膜炎的死亡率可达57% 

随着临床分离率的不断增多,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感染死亡率增高,已被认为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至病菌。

                                                                   陇南市医院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M)是一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EM易感人群主要为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有侵入性操作等的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肺部感染、眼部感染等,其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EM除感染人类,还可感染蛙、鱼、龟、猪、犬类等动物。本文从EM的生物学特性、引发的感染类型、检测方法、感染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其有较全面的、新的认识,从而加强临床对其分离及检测的重视,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的发现与流行

发现这种病菌是病毒学家1959年最早在组织上发现的,但一直都没有发现这种病菌能够感染给人类,并且给人类造成疾病。美国威斯康星州卫生部的新闻公告说,这种细菌感染是由一种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的天然细菌引起的,为什么说这种细菌罕见和致命,是因为这种病菌是一种行常见的细菌,通常都能在土壤、淡水和水库中找到这种病菌。

据该州卫生部官员卡伦·麦基翁透露,这44名病人大多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有严重的健康问题。第一批6个疑似病例发现于2015年12月29日至2016年1月4日之间,这种细菌感染会严重损害免疫系统。感染上这种细菌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烧、呼吸急促、发冷等症状。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治疗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EM的临床分离率增加,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在抗生素作用下,敏感细菌被抑制,而多重耐药EM呈优势生长,患者在免疫力低下时更易感染。张雪青等分析了60例肺部感染患者,其中在诊断前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EM感染者占68.3%。张爱珍等报道了58例EM感染患者,感染前均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治疗,老年组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者明显多于青年组。Huang等分析了30例EM感染患者,83.3%在诊断前使用过抗生素,其中53.3%使用过β-内酰胺酶抑制剂,43.3%使用过碳青霉烯类,26.7%使用过氨基糖苷类,23.3%使用过替加环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